作者:潘妍
出品:全球財說
正當眾人都在期待華為Mate 60系列與蘋果iPhone15系列原計劃於9月中旬上演的巔峰對決時,華為卻在8月末突然發布新品手機,讓眾人措手不及。
8月29日午時,華為Mate60系列新產品線上線下全渠道售賣,每台售價5999元起。由於沒有提前線上預熱,外加嚴格的保密指標,導致很多華為內部員工也是事後知曉,線下體驗店突然到貨,主打一個出其不意。
即便沒有發布會預熱,但絲毫沒有影響新品發售的火爆,短短几日京東旗艦店該產品評論數就已超1萬+,好評度超99%。
戲劇性的是,猶如當年羅伯特·蓋茨於2011年訪華期間,中國殲-20「一飛沖天」一樣。Mate60系列的發布,正逢美國商務部部長雷蒙多,對中國進行為期四天的國事訪問。在此時間節點上,華為首次「未發布,先售賣」提前計劃,其中用意不言而喻。
在過去幾年,華為一直遭受美國及各方不斷打壓限制,技術上的封鎖,更讓中國晶片產業壓力倍增。
華為Mate60系列雖然還沒特意標識「5G」字眼,但據相關測評顯示,網絡測速已到達中國當前5G網絡的上下行速率標準。
最為關鍵的,Mate60系列搭載的神秘晶片「麒麟9000s」,一個7納米製作工藝的晶片,雖並非最先進的晶片,但這卻是中國民族企業在霸權主義下的一次絕地反擊,一個來自中國的「重要聲明」,即野蠻打壓不會阻止中國,只會加速中國技術研發的進程。
值得玩味的是,雷蒙多在訪華後對外宣布,美國將對中國出售晶片,但同時也表示「不會向中國出售我們最頂尖的晶片」。對此,國內網友表示:「沒關係,我們遲早也會造出來」。
天下萬物的興衰,時也,勢也。任何陰謀、陽謀,在絕對的實力面前都是浮雲。
此次新品「突擊」上市,並非華為的意氣用事,更多是讓中國擁有更多談判的籌碼。
近幾年的貿易管制雖讓國內企業受到不小影響,但同時也讓一條條「去美化」的生產鏈逐漸形成。如果說華為是破局帶頭的人,那麼後面便是一條條供應鏈,以及成千上萬的供應商。
這不外乎是令人振奮的,而這一腔熱血同時也點燃了資本市場,多個華為概念股出現暴漲,從所涉及的公司主營業務來看,主要從事3C產品生產,晶片及相關模具生產、設計,以及衛星通訊等產業。
不過,華為在此次新品上保密工作做得很到位,直至目前業內仍未有處理器晶片等相關技術廠商的確切信息流出。
以近期備受熱議的華為蘋果「衛星大戰」舉例,有消息傳出,華為Mate60系列的衛星通信相關產品的供應商為華力創通(300045. SZ)。受此影響,自8月29日華為新機發布首日至9月15日收盤,華力創通區間漲幅高達145.97%。
公開信息顯示,華力創通承擔「天通一號」衛星移動通信系統核心晶片研製,並基於自主衛星通導一體化晶片研製出多款模塊產品。而華為此次Mate60系列在衛星通話領域的突破,背後依託的就是「天通一號」衛星移動通信系統。
根據華力創通近期發布一份重大合同公告,透露在2023年公司曾與一家神秘的「某公司」簽署了一份《採購主協議》。據顯示,華力創通在連續12個月內累計收到該客戶2.1億元的採購訂單,超過公司2022年總營收的50%。
不過,根據華力創通業績來看,即便獲得「神秘客戶」助力,2023上半年業績依舊疲軟,營業收入同比微增1.3%至2.21億元,歸屬凈利潤為-1225.48萬元,2022年同期為-787.45萬元,虧損進一步擴大。
關於「某客戶」的身份有人推測是華為,對此華力創通以「不存在關聯關係,最近三年公司與其未發生類似交易」來介紹該公司。在互動平台上中,有多位投資者於近期關於「是否與華為合作」進行提問,華力創通也均以「以披露信息為準」並未給予正面回應。
無獨有偶,作為此次華為概念股漲幅最顯著的個股,捷榮技術(002855. SZ)在8月29日至9月15日錄得12天10板,區間漲幅高達179.81%。
不過,相較華力創通的三緘其口,以如今捷榮技術的「華為含量」來看,它的高漲幅似乎就稍顯牽強。
早在2017年IPO時,捷榮技術的招股書通篇的「華為」。據文件披露,2015年至2016年期間,「華為終端(東莞)有限公司」及「華為終端有限公司」2家公司合計營收貢獻占比在4成左右,華為成為這段時間捷榮技術的第一大客戶。但到了2017年,前五大客戶名單中已看不見「華為終端有限公司」的身影,而「華為終端(東莞)有限公司」的營收貢獻占比僅剩5.62%。
現如今在2023年上半年財報中,已經搜索不到與「華為」相關的字眼。同時,公司業績也不太樂觀。2023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減少31.53%至9.47億元,歸屬凈利潤為-0.47億元,2022年同期為-0.37億元。
對此,捷榮技術在9月14日還收到了深交所關注函,其中就涉及到2023年上半年業績、區間股價大幅變動等方面問題的問詢。
除上述兩家公司,這段時間股票漲幅較高的,還包括曾多次在互動平台表示已加入華為供應體系的面板廠商華映科技(000536. SZ),區間漲幅達100.55%。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有華映科技工作人員表示,公司主營的3D玻璃、OLED產品沒有用到華為Mate60系列上,華為手機大賣並不會對公司的經營狀況產生作用。
實際上,華映科技於2017年開始進入面板行業,成為面板廠商一員,但顯示面板屬於高資本投入、技術密集型行業,回收期長。
因此,在華映科技發展面板業務近6年的時間裡,該業務大部分時間處於虧本狀態。結合往期數據,2017年-2022年,華映科技累計虧損約83.89億元。2023上半年,華映科技凈虧損7.27億元。
如果說上述公司,稍微還能與華為有著千絲萬縷的某些關聯性,此次因華為新機在晶片上取得重大突破,光刻機也再度被市場關注。受此影響,主營包含光刻膠、塗料業務的廣信材料(300537. SZ)股價在8月29日至9月15日期間飆升了63.62%。
廣信材料的光刻膠技術目前主要向顯示、半導體、光伏領域延伸,而其塗料業務的應用中確實包含與手機相關的紫外光固化塗料產品,但多是應用在「手機殼」這樣的表面處理上。
有業內人士分析,此次華為新機帶火了一眾企業,但其背後的邏輯仍是盲目的「追漲殺跌」。不僅部分企業與消費電子關聯不大,即便是相關企業,也難以憑一款新發布的手機帶來持續利好。產業鏈上游廠商最佳的自救方式還是產品多元化轉型,向多領域拓展,擺脫對消費電子的過度依賴。
對此,就近期有關「華為Mate60 Pro和Mate60 Pro+的出貨量已上調至2000萬部」相關傳聞,有機構認為,市場傳聞預期過於樂觀,對供應鏈的長期影響仍需要評估。
不過,無論如何,這是華為打出的第一槍,也是中國企業向全世界發出的信號,為中華崛起而為之。
「Mate40見證胡楊,Mate50跨越崑崙,Mate60再次出發,尋找大地新生,雅魯藏布江,蜿蜒的青色脈絡,從最高處出發,融合無數支流,全力以赴只為一次轉變」,此段出自華為Mate 60系列宣傳片《致敬奔流不息的力量》。
終有一天,「遙遙領先」不會只是眾人口頭中的調侃,而是刻在國人骨子裡,每一家中國民營企業的底氣所在。
敬告讀者:本文基於公開資料信息或受訪者提供的相關內容撰寫,全球財說及文章作者不保證相關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無論何種情況下,本文內容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