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溫鐵軍:當代中國鄉村建設運動的鋪路石

2023-04-04     長安街讀書會

原標題:「鄉村振興」溫鐵軍:當代中國鄉村建設運動的鋪路石

溫鐵軍:當代中國鄉村建設運動的鋪路石

鄉村振興

天地悠悠,時光荏冉,鄉土中國,又綠了一年。

曾經跟隨劉老石下鄉支農的青年志願者們整理出了三本集子,一本是紀錄他 「其生也有自來」的集子———老石文存篇,一本是紀錄他逝後一周年之內「其逝也有所為」的集子———各界悼文篇,一本是紀錄他「其生死也有存照」的集子———媒體報道篇。這三本集子是要在骨灰安葬的時候發給大家留念的,為此要我作序。

誠然,「斯人已乘黃鶴去」,後生乃誦「如斯夫」。

在一年前我寫的《老石祭》中曾提出「與他共事的人們記下他的言行就是最好的祭奠。」隨著社會大環境的跌宕起伏,在令人眼花繚亂的時下世道,整理劉老石的精神遺產顯得格外重要。於是,便有以下文字勉勵後人。

我們在劉老石去世一周年的今天紀念他,不僅是要把這一年來的承志踐行向這個先我們而去的志願者傾訴;而且要把我們在更為廣泛的鄉村建設實踐中日漸成熟的思想跟他交流。無論是否有肉體的生存,心懷理念和埋頭實踐的人們內心的交流都永遠存在。因為這是一種因崇尚大同的多樣性內涵而包容不同的理念,是拒絕在紙醉金迷之中延續行屍走肉而投身鄉土的志願者才有的交流。雖然,每個在實踐中的人對於理 念都可能有不同方式的堅持、或者有不同價值取向和政治傾向;但我們之所以能夠在對劉老石的紀念中相聚,就不僅在於懷念他的為人真誠和言行至善,而更在於尊重他在引領青年人深入鄉村基層實踐中形成的思考與精神。

劉老石說,「青年們是用來成長的,老師卻是用來犧牲的,甚至這個時代都是用 來犧牲的。是的,沒有犧牲哪有成長呢?但願在一棵老樹旁能夠長出滿懷希望的春天來。」此話在他去逝後,被很多人飽含熱淚到處傳頌。我想,這就是苦行僧般負重潛行之鄉建人,大都甘心做一塊鋪路石的平和心態吧。鋪路石,即為從事一個新領域的探索但開風氣而不為師———甘心當一名篳路藍縷的拓荒者以啟山林,甘心化為一塊鋪路石鋪在崎嶇坎坷的地上以便後來者平穩走過。

在大多數人都拚命地奔走在各行各業的競爭隊伍中的社會生態中,劉老石卻樂意在很少有人走過但有利於整個民族大義的方向大道上,做一個披荊斬棘的拓荒者,一塊默默無聞的墊腳石,這是何等氣魄之抉擇!何等心胸之境界!僅此而言,還會有人對鋪路石的大小如何、平整與否給予苛責嗎?還會有人對拓荒者之方法和實力,教訓或不足,去求全責備嗎?

古人云,賢者不必貴,仁者不必壽,大哉斯言!

一、劉老石們的「婦人之仁」

人類進入的這個資本主義文明不過500年,雖然時間很短卻破壞極大。始於資本主義晚期的70年代金融資本擴張到上個世紀90年代基本完成了產業資本轉移的西方國家,最近20年正在演化為金融資本主導的全球競爭。像我們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接受了產業轉移的同時,也接受了工業化派生的對抗性衝突,以及資源枯竭、生態破壞 和環境惡化等與生俱來的矛盾;而且,發展中國家一方面成為資源和產品的提供者和產業資本的「打工者」,另一方面外貿盈餘再向西方資本市場投資,也成為金融資本 經濟泡沫化的主要來源。

在世界南北之間 「雙輸博弈」的大背景下,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各地出現了史無前例的政府公司化「趕超」……即使在1998年東亞金融風暴造成出口下降、生產過剩態勢明顯之時黨中央於1999年提出「以人為本」,隨後於2003年提出「科學發展觀」、2005年提出新農村建設戰略、於2007年提出生態文明等重大戰略之後,我們仍然不得不承認,各地政府們認同的目標實際上還是「唯GDP」,集中表現在招商引資、搞房地產、征地狂潮等跨越式高增長上!與此同時,三農問題被這種激進惡化為以農業安全問題、農民權益問題、農村生態資源破壞之下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為主,仍是中長期難以解決的深層矛盾。

尤其在這個資本化進程之中必然發生權力、資本和知識精英結合的時候,那些被邊緣化的弱勢小農便連自己的話語都建立不起來!所以,雖然農民問題農民最懂,但在強大的現代化制度變遷所擁躉的強大的現代話語體系之中,他們沒有使自己的表達成為主流話語的政治能力,只能在自然、市場的雙重風險打擊下遭遇衰敗破產之命運。因此,才會有因之「不忍」而走向鄉土社會中去的知識分子,唯有繼承被批為 「婦人之仁」的梁漱溟之先賢精神,才願意去和弱勢群體相結合。劉老石,就是本世紀初出現的這種繼往開來的典型代表。

劉老石原名劉相波,1968年3月1日出生於黑龍江省伊春市。2000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在天津某大學講授政治經濟學。2001年,他在天津開展學生社團活動的時候曾經請我去做演講。有感於我針對教育產業化和全盤西化而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籲,我們兩個近乎差一輩的人便在21世紀知識分子參與的鄉村建設事業上攜手同行。2002年我在中國改革雜誌社成立了《中國改革農村版》,請他來做兼職編輯、主持鄉建中心的工作。後來,我們都離開了那個雜誌社,他又組建了 「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從當年帶著大學生下鄉時起,他就有了這樣一個後來比他本名更廣為人知的名字:劉老石。隨之,他被成千上萬青年學生稱為當代大學生參與鄉村建設運動之父,名至實歸。2004年以來,我在支農實踐者中選擇優秀分子培養了二十幾個研究生,他是我招的2010級博士研究生。鑒於他是從2001年起就與我一起歷經了新世紀鄉村建設風風雨雨的同事,因此,我們不僅是師生,也是同仁。

2011年3月24日,年僅43歲的劉老石,不幸遭遇車禍而罹難。突然之間,黑髮人成了故人……對於像我這樣已過花甲之年的老者,悲傷嗟吁,情何以堪!

劉老石是那種心中裝著農民而能夠自然融入鄉土社會的真正的知識分子。我常想,在政府已然成為經濟主體,資本已然成為各種利益階層追逐之核心,西方中心主義話語已然占據強勢地位的當下,還會有無數個劉老石這樣的人把傳統知識分子身上那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精神傳承下去嗎?他10年如一日服務於「三農」,從2001年起組織大學生支農,2003年起在各地農村推動農民合作組織的發展,帶領青年志願者發動農民先後建立了70個村級合作試驗點試驗區,既有提供生產、購銷、金融等服務的經濟性合作社,也有提供文化、教育、養老、醫療等服務的公益性協會。他長期進行農民合作培訓工作,2009年建立了農民合作社培訓學校,帶領他的青年工作團隊在農民合作培訓、農民合作組織發展、大學生支農志願者培訓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幫助了很多農民。他還於2006年促進了全國各地七家優秀的合作社組成新時期第一個跨區域的農民合作社聯盟———「國仁綠色聯盟」———是為農民合作社銷售生態農產品的服務組織,並在70個農村合作社試驗點中發展出十家生態農業試驗基地。

凡是接觸過他的農民,都會由衷地感受到他是從內心裡尊重農民的人!由此可以說,劉老石是那種不在其位卻因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而煥發師道魅力的鄉土派的教師。

實際上,傳統知識分子作為「精神貴族」,在1919年和1966年兩次文化革命中已經要麼「失語」,要麼自殘了。而改革開放以來的絕大多數新生代知識分子只能在「有問題沒思想、有技術沒文化」中,基本上是主動地、拚命地與統治權利相結合,構建各種制度排斥深入工農群眾的意願和行動,搞得青年人不敢主動做一個被主流所鄙夷的「本土文化感」的知識分子。然而,劉老石不但自己奮力衝出這個利益網織成的「藩蘺」,身體力行,不恥於與各個畫地為牢的小俱樂部玩家「掉洋書袋」為伍,而且極富有感染力,指引和鼓舞了海內外很多高校的數萬名學生們!他充滿活力地把帶領青年學生到農村去的工作從 最初的天津、北京,進一步推廣到全國各地高校,雖然遭到很多困難,但這已經成為他生命最重要的一部分。

10年間,劉老石一直致力於其中的兩件事:一是組織大學生支農調研,每年寒暑假、國慶節、原來的 「五一」假期,他都要組織帶領全國大學生志願者到農村支農、調研、支教、扶貧,宣傳中央精神和文件;二是建立基地,長年下鄉進村開展大學生與農村共建,進行「文化引導、精神培訓」,探索新鄉村建設之道。他和他的團隊舉辦全國大型支農調研交流會培養優秀青年大學生骨幹,協助組建大學生支農社團;進行「農村發展人才培養計劃」,為未來的鄉村建設培養新型農民提供生力軍隊伍。他在開展鄉建實踐中推動了中國大學生支農事業,影響、培養和教育了一大批立志從事鄉村建設事業的青年,很多大學生志願者敬佩他、追隨他、進而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劉老石是那種學無止境,在教育青年學生和支農鄉建實踐中不斷地注重提高自身修為的人。他堅持中國知識分子自古就有的關注國運、倡導公平、與不公正的現象作鬥爭的優秀傳統。他走在支農鄉建實踐前沿,不懈努力,捨生取義,追求理想,探尋價值。他不僅教育和引導青年學生,更注重不斷提高自己的修為並踐行之,堅持自己做人的原則,不卑不亢、不朋不黨,不為名利、不圖認可。他思想豐富而為人耿直,待人真誠而富幽默感。他不僅創新了教課方法,受到無數青年學生的敬佩和追隨,而且建立了「西山雨舍———新青年綠色公社」,踐行著「為理想奮鬥、過有意義生活」的宣言。他熱愛學習,追求真理,42歲辭掉令人羨慕的大學教職去脫產攻讀博士學位……

正是因為劉老石有這種把遠大理想和實踐精神相統一,把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相結合的「知行合一」的特點,才會在「鄉建運動」與「教育學生」的方向上走出了一條亮麗的另類道路。在這種意義上說,他是難以替代的。

二、百年制度變遷與中國鄉村建設

人類歷史發展至工業文明中後期,由工業文明內在矛盾的發展規定性,促使了作為上層建築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本源的理論基礎———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其科學性在於從歷史演進角度客觀認識人類近現代文明發生、發展機制的哲學思考,特別是其中關於資本異化於勞動及其附著物———產品的內在機制分析,揭露了人類已經進入了的這個資本主義階段內生性具有的異化於社會生態和自然生態的文明屬性。

中華民族步入工業文明的近現代歷史中,有多次泥足深陷的嚴竣困境的歷史。國人若還有點實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科學態度,便會在這個民族按照工業文明之內在發生機制步步逼出來的多災多難的教訓以及難能可貴的所謂經驗中,逐漸形成一點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百年中國問題的本質,乃是「一個資源秉賦較差的、發展中的農民國家,通過內向型自我積累追求被西方主導的工業化、資本化發展的問題」;人多地少的「內生性結構變量」和國家追求工業化、現代化的「宏觀環境變遷」,是百年中國農民、農業、農村「三農」問題的根源;所謂近現代史上的制度變遷,尤其是上世紀末直到本世紀初的改革開放,無外乎暴露了在愈益嚴峻的國情矛盾下、占有制度變遷收益的利益群體如何把制度成本向弱勢群體層級轉嫁的過程之本質!

因此,我們只能把制度變遷的經驗過程從本質上歸納為理性高度的「成本轉嫁論」。若據此看上世紀前半葉中國追求現代化的失敗,乃在於成本無處轉嫁!無論是應對發達工業化國家對外擴張的侵略還是國內工商金融等非農產業過度汲取中國小農剩餘,都導致農民破產、鄉村衰敗,連帶發生長期社會動盪和最終政權解體。若對比上世紀後半葉,則主要是建國後30年國家主導的「維護民族獨立的國家工業化」,這個以固化城鄉二元結構和人民公社「政社合一」制度為載體的工業化過程,因得以對內轉嫁成本而至今未敗而已。

改革開放以來,是完成了原始積累的中國產業資本通過改制全面擴張的時代,也是中國融入全球化的新時期;各種跨國公司得以藉助「親資本」為核心內容的各種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優惠政策進入中國。這個經驗過程,一方面表現為主流層面所認同的現代化制度變遷;另一方面表現為成本積累和對下層級轉嫁機制的「致貧」、「致亂」、「致害」效應,人們不得不坦承各種愈來愈嚴峻的問題: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城鄉和貧富差距拉大、環境破壞和食品安全、不斷升級的群體性事件……都在不斷觸及人類生存及環境可持續之底線。

其中,一個不得不正視的問題就是新時期 「三農」問題的突出表現。

也就是說,不管啟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的「大包干」如何具有意識形態的正確性,其本質就是恢復了傳統村社內部的「小農經濟」。中央、地方各級政府和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各種大小商資實體,面對高度分散且剩餘太少、沒有談判地位的億萬小農,以一切在現實中均有可能的方式進行資本原始積累,其代價則由強勢群體轉嫁於弱勢群體、弱勢群體轉嫁於土地和環源環境!破壞性之大,超過近現代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段。難怪,雖然有李昌平發出 「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之嘆並且得到當年7位常委批示,卻擋不住李昌平被迫出走(劣紳驅逐良紳)而「386199(婦女、兒童和老人)部隊留守農村陣地」之結局!

既然有近現代史上的現代化制度變遷所導致的 「三農」問題,便有斷斷續續作為百年現實真命題的鄉村建設運動。上個世紀初起於青萍之末、並在20年代納入知識分子法眼的鄉村建設運動,本質上是對中國早期「黃金增長10年」中出現城鄉分裂、社會矛盾激化、精英階層脫離鄉村和農民等狀況的反動。因此,它同樣是工業化、現代化制度變遷的產物。無論是留美博士晏陽初、儒學大師梁漱溟、著名企業家盧作孚,還是倡導知行合一的陶行知等等,早就發現了這個道理,明白了西式現代化之路走不下去,即使你想走人家也不讓,而大部分中國人口仍然會長期停留在傳統農業和傳統社區之中。於是乎,以他們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決意用行動去試探另外一種可能;於是乎,他們在一意決絕的現代化和風起雲湧的革命潮之間,盡心盡力地通過平民教育介入鄉村建設,逐漸成為中國百年制度變遷史上秉持改良之一脈。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先是土地平均分配了,政權民主化了;接著,農民組織化了,教育普及化了;鄉村建設運動的主要需求都被政府滿足了。但,上世紀80年代,傳統的「小農經濟」全面恢復,針對分散農民的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被重新提出。1986年,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成立農村試驗區辦公室,當時我們干農村基層試驗區工作時,就想著要和早年的鄉村建設派作比較,以使得後人能夠汲取兩代人的經驗教訓。果然,到了激進改革的90年代,前5年農村試驗區日漸衰微;後5年更遭遇跌宕坎坷乃至了無聲息……

歷史告訴我們,只要有激進位度變遷,就會有嚴重的三農問題,也就會有鄉村建設的訴求,就會有知識分子秉持「婦人之仁」而「不忍」、而主動投身基層試驗中去與農民相結合,去開展鄉村建設運動。於是,新世紀之初,主要依靠民間力量的鄉建運動第三度興起……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人是社會存在的產物,一點不假。

綜上,因為現代化制度變化遷的內在機制使然,中國大陸的鄉村建設運動是個百年命題,它在二十世紀發生過兩次,我有幸研究了其中的第一次,經歷了其中的第二次;並且在新世紀與諸多志願者一道啟動了第三次。劉老石,就是與我一道啟動這第三次、並且從始至終都義無返顧投身其中的一個鄉建知識分子。

只要我們一息尚存,他就活在我們的不懈努力之中。

三、沿著鋪路石所延伸的方向前進

近現代史實證明: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多地少、資源稟賦極差、傳統文化厚重的東方大國,只要有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制度變遷過程,必然就會伴隨著多災多難的「三農」問題。即使到了本世紀初所宣稱的工業化中期階段以後,農業稅免除了,各種涉農保障實施了,新農村建設成為國家戰略了,我們也仍然清楚地看到:鄉村基層組織負債纍纍迫使「劣紳驅逐良紳」再度濫觴於野,高度分散的小農經濟在市場中缺乏抗風險力和談判力,隨帶發生的鄉村治理、農業與食品安全、環境污染和農民權 益等問題仍然嚴重。因此,新世紀的中國,比上世紀20~30年代更需要鄉村建設運 動。這不只是因為百年鄉建,自當薪火相傳;也是因為「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已經有了其內在的政治正確和物質基礎;更為重要的是,中國鄉村建設在新世紀的任何經驗,都會為當前全球資本化困境中的經濟、文化和社會可持續實踐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新世紀的知識分子們,如果自覺將個人的人生抉擇與鄉建大道結合起來,當會親身體驗到個體之我與鄉建大道相通融的踏實。

誠然,劉老石就是這樣的將個體之我與鄉建大道相結合、將有限的個體生命奉獻到了無限壯麗的鄉建事業中去的大寫之人。他用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參天地之化、關盛衰之理,踐行了「其生也有自來,其逝也有所為」的鄉建之路,其精神是不死的。

由於過去「唯GDP論」的發展觀及其造成的後果向未受到抨擊,21世紀的中國,仍然會出現兩個不同的弱勢群體之狀況:一邊是衰敗農村中亟需幫助的小農經濟汪洋大海;一邊是在就業壓力中嗷嗷待哺的千萬「蟻族」大學生。

本世紀初以來國家先後提出「以人為本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生態文明等戰略思想,青年人也越來關注公平、正義,關注可持續發展。在新農村建設戰略得到實施的宏觀政策環境作用下,有更多的青年工作要做,有更艱巨的農村建設要做。因而,這個事業仍然是需要不分意識形態、不論階層利益的成千上萬個劉老石這樣的人,以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 走服務「三農」的大道。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他突然遇難的那段時光,有那麼多不同單位、不同團體的紀念活動、紀念專題以及各界悼文。無論左中右派,不分年齡大小,遍布全國甚至海外,無數的相識不相識的大學生、民工、農民合作社代表,自由職業者……人們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爭相以紀念文章、詩詞、輓聯、書信、簡訊、微博等形式,抒發著對斯人已去的痛心和懷念。

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爭相傳閱劉老石生前已發表和未發表的各類文章、郵件、各種文字材料,爭相保存劉老石的照片、圖片、視頻、音頻……那些他10年行蹤中的大學培訓剪影,下鄉蹲點指導農民和學生的足跡,他所參加過的研討會、培訓會、 參與的其他活動等等,都是那麼地彌足珍貴!

師者先賢,「其生也有自來,其逝也有所為」,繼絕學開太平之精神,是不依形而立,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的。

是為序。

(本文為作者於2012年為《老石文存》撰寫的長篇序:當代中國鄉村建設運動的鋪路石。)

【溫鐵軍:長安街讀書會主講人、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註: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新華網、央視頻、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時間、澎湃政務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註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出處和作者。

責編:劉星月;初審:程子茜;複審:李雨凡

更多精彩請點擊

「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幹部學習書單(經典篇、熱門篇)

「黨建閱讀」長安街讀書會「2021年度優秀合作單位」

長安街直播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餘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新時代堅持用讀書講政治,積極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自2015年長安街讀書會微信公眾號發布至今,始終堅持「傳承紅色基因,用讀書講政治」的宗旨,關注粉絲涵蓋了全國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特區。累計閱讀量達到了近億次,其中通過朋友圈轉發量千餘萬次,參與互動人數近千萬人,平台產品質量高,針對性強,受關注度較好。並在中央相關宣傳網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相繼同步入駐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新華網、央視頻、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時間、澎湃政務等新聞客戶端,形成了系列的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累計影響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大中院校等受眾數億人次。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現正面向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各省市縣(區)等所在的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單位部門聯合開展相關黨建閱讀學習活動。近日,經相關部門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國人大常委會機關、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中央組織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證監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共青團中央等定點幫扶地的有關單位加入「長安街讀書會」黨建閱讀合作機制,並聯合承辦「長安街讀書會」系列讀書學習活動。

關注公眾號,回覆:【申請入會】【百科】【黨建閱讀】【智庫】【好書推薦】 【幹部培訓】【免費贈書】 【直播】【新書報送】查看更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5960fd1987a3dacc5937584608ee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