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期內容講道,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亦或是不善不惡,並沒有一個定論。但人之初之後呢才是我們真正的人生,所以讓我們把目光放在人生之路上更為重要。任何一個時代總有人為了名利不擇手段,殊不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那孔夫子是怎麼說的呢,《論語》中有一句其實就是說這個事情的。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說,人生來的天性,原是直道而行,是率直誠懇的。
有一個現象大家可以體會一下。每個人都喜歡別人直——忠誠老實。
站在社會關係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老實人喜歡老實人,壞人也歡喜老實人,
即使這個壞人自己很壞,狡詐慳吝;
他也會希望他身邊的人都很老實。
從教育上看,不管是學校還是父母肯定都是教孩子要誠實,不要撒謊;
可是父母自己做到了沒有呢?答案大家都知道。
那什麼是「罔之生也幸而免。」
平常我們用到迷惘的惘,在罔字旁邊多了一個豎心旁。
罔字代表了虛偽和空洞。
「罔之生也」,一個人虛虛假假地過一輩子。縱然好也是「幸而免」。
虛偽的人不會有好結果的,縱然有時會有些好際遇也是僥倖,最終都不會有好結局。
所以《論語》中孔子說的這句話,還是想警醒我們為人處世要直道而行;
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