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個故事:
農夫帶回來一頭羊,起初將羊和豬一起關在圈裡,豬每天哀嚎亂竄,羊也很快變得焦躁不安,病倒了。
之後,農夫就將生病的羊,送到了馬廄里,馬整日吃著草料,休閒自得,羊慢慢被感染,病不知不覺就好了。
故事雖然簡單,但道理卻是相通的。
人每天也會被各種能量、情緒干擾影響,消極的人,不斷的消耗你;積極的人,無形中成就你。
和能量磁場強、情緒價值高的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養生!
子夏曾評價孔子說:「望之儼然,即之也溫。」
那些美好聖潔的人,往往情緒極為平和,舉止禮貌儒雅,說話語氣溫和,交流起來如沐春風,讓人感到舒適和放鬆。
想起有關楊絳和錢鍾書的一個故事:
楊絳生女兒錢瑗的時候,錢鍾書奔波在醫院和租住的房子之間,因不擅長家務,總是搞砸好多事。
一天,他慌忙地對楊絳說:「我做壞事了,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的桌布弄髒了。」
楊絳笑著說:「不要緊,我會洗。」
過了兩天,錢鍾書又一臉緊張地說:「我把檯燈給弄壞了。」楊絳說:「不要緊,我會修。」
後來,錢鍾書又無奈地說:「我把門軸上的零件又弄丟了。」楊絳安慰的說:「不要緊,我會換。」
正是楊絳平和的語氣,給了錢鍾書莫大的慰藉,後來兩人相互滋養,成為了文壇上的雙星。
語言是有能量的,言語不急不躁,就如同定海神針一般,能給人希望和力量;
而說話慌慌張張,便好似狂風暴雨一樣,讓本就波動的心緒更添波瀾。
《圍爐夜話》中說:「和氣迎人,平情應物。」
萬事萬物的發生自有規律,以平常之心看待變化,以和氣之言對人論事,便會升起一種平和安定的能量,豐盈內心,滋養靈魂。
孟子有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品行端正的君子,困境時不抱怨環境,失敗時不指責別人。
他們情緒穩定,擅長反思,與之共事,總能沉靜下來,認清自己,使身心都得到提升。
胡適先生便是這樣一個人。沈從文和胡適曾一起在北大任教。而同為學者的劉文典很不喜歡兩人的作品,多次在公開場合罵他們。
沈從文聽後很是生氣,憤憤不平地想要罵回去。
胡適知道後寬慰他說:「不必理會別人的言語,我們自己做好學問才最重要。」並在空閒時多次和他聊天談心。
慢慢地,沈從文拋開了外界喧囂的聲音,創作出了許多佳作。
古人說:「眼中形勢胸中策,緩步徐行靜不嘩。」
每個人所處的位置角度都不同,必定有不同的看法,難免有質疑的聲音。
只要內心中正,胸有乾坤,便無需在意外面的喧譁,從容安靜的做好自己,就是對惡意的最好回擊,對自我的最好磨練。
《孔子家語》有言:「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人是天地間最富有靈性的生物,會不自覺地接受宇宙信號,和外部信息。
因此,與積極樂觀、善良豁達的人相處久了,就好像全身都被芳香籠罩,會潛移默化得到改變。
孔子的弟子子路,在沒有拜師之前,性格魯莽,脾氣很大,稍有不如意就控制不住情緒。
拜師後,經常聽孔子講學,跟同門周遊,慢慢的被他們輕鬆自在的氣氛所薰陶,性情收斂了不少,整個人的氣質格局都改變了。
後來入魯國做官,實現了心中的宏願,位列「孔門十哲」,被後世尊為「賢者」。
《論語·子路》中說.:「近者悅,遠者來。」
情緒舒暢的人,會散發一種持久而恆定的頻率,使身邊的親人朋友感到喜悅自在,令遠處的同頻之人莫名想要靠近。
所以,多聽智慧之言,多交君子之友,以善心待人,以善行立世。
久而久之,便會成為更好的自己,吸引更多的好人好事。
有句話說:「和一個正能量的人在一起,他的磁場會帶動萬事萬物變得有序和美好。」
深有體會,無形決定有形,能量顯化物質。
一個人能量越高,心態越好,情緒越穩,越能夠帶動他人,影響環境。故而:
狀態不佳時,多交貴人良友,提升好能量,調整好情緒,才能渡人渡己;
狀態良好時,適時行善積德,語言多和氣,做事多靜氣,才會悅人悅己。
餘生,願我們心態平和,情緒穩定,自在暢然,迎來同頻之人,遇到美好之事。
作者 | 木木,來源:國學生活(ID:gxsh789)
主播 | 文倩,喜馬拉雅電台:主播文倩
圖片 | 視覺中國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
十點讀書開福利社群啦!
每天分享一個高性價比好書、好物;
一手降價消息、上新福利、各種知識小課堂……
現在加入,還有新人5元購物券
長按識別二維碼,快來進群玩兒吧!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