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穿堂,家敗人亡」,什麼是白虎?很多人都想錯了

2022-05-10     百曉生侃歷史

原標題:「白虎穿堂,家敗人亡」,什麼是白虎?很多人都想錯了

「風水」一詞最早出現在晉代郭璞所著的《葬書》一書中,其根本理論就是以「生氣」為核心,以藏風、得水為條件,通過這樣來尋求一個理想的環境,修建住宅或墓葬,用以興盛家族,造福子孫。

因而在古代時期,人們建造房屋都十分講究風水。在我國民間,就曾有過一句關於房屋風水的俗語:「白虎穿堂,家敗人亡」。那麼到底什麼是「白虎」,其實很多人都想錯了。

要明白這句話,我們就需要對古代風水學有一定的了解事實上,早在原始社會時期,我們的先民就已經產生了「風水」的觀念。考古學家在距今6000餘年的仰韶文化墓葬中,曾發現過清晰的「青龍」、「白虎」的圖案,這些圖案由蚌殼砌築而成,細緻精美。這表明,當時人們已經開始觀察和感受周圍的自然環境,並將其與人類的生存緊密結合在一起。

由此可見,風水是一門綜合了環境、地理與人類生活的綜合性的古代學科,是長期以來人們對於自身周圍環境的觀察與總結。在晉代以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古代風水學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一些風水學大師開始致力於完善過去有關風水學的理念,逐漸形成統一系統的理論,為後世人們所參考。

在唐朝之後,古代風水學還逐漸分化出各種不同的學派,例如以風水大師楊筠松為創始人的「形勢宗」,注重山川形勢的空間形象,來達到天地人合一的目的;同時還有注重在時間序列上達到天地人合一,即考慮陰陽五行、干支生肖等因素。

但不管哪種派別,古代風水學在實際運用過程當中,都講究「形法」與「理法」。所謂形法,就是擇址選形,而理法則偏重於室內外方位格局的確定。風水師在堪輿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形法與理法並行,達到天人合一、陰陽平衡、五行相生相剋的原則。

要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在選址、方位、格局等諸多方面下功夫。如果沒有達到這些要求,則會被認為是風水不好,容易帶來災禍。這樣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何會有「白虎穿堂,家敗人亡」的俗語了,就是因為房屋住宅在選址建造的過程中,犯了風水學的禁忌,因此古人才會有這樣的說法。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白虎是天之四靈之一,與青龍、朱雀、玄武合稱四方之神,而白虎則是主掌西方的神靈。在風水學當中,這四方之神,也代表著不同的方位,其中白虎代表著西方。所謂「白虎穿堂」,就是房屋的正大門對著西方。

在古代住宅風水學當中,大門是氣口,是內外氣流動的必經之地,因此非常的重要。在大門的朝向上,要講究前朱雀、左青龍、右白虎、後玄武。倘若大門正對西方,則打破了房屋的建築格局,導致氣流紊亂。而在古人的眼中,這樣會帶來災禍。所以才會有這樣的一句俗語,但家敗人亡,顯然也是一種較為誇張的說法。

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建設逐漸加快,許多建築已經不再考慮古代風水方面的問題,但對於選址還是有著一定的要求。風水學說是幾千年來人們在慎密考察,了解自然環境的基礎之下,所累積的經驗學說,其目的就是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條件下,為人們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其中的很多地理,環境等方面的知識,直到如今都仍有借鑑之處。

對於這樣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予以仔細甄別,摒棄其中封建迷信的成分,對其中進步的內容進行繼承和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50fe8c6e8b8fc978886354572bcc1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