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機場滴滴司機月入2.5萬,我頓悟真正會卷的人,是不用加班的

2023-11-15     洞見

原標題:杭州機場滴滴司機月入2.5萬,我頓悟真正會卷的人,是不用加班的

杭州機場滴滴司機月入2.5萬,我頓悟真正會卷的人,是不用加班的

作者:洞見ciyu

低水平勤奮靠死磕,高水平勤奮靠方法論。

01

知名博主@程前Jason從杭州蕭山機場出來,遇到一個30歲的專車師傅。

閒聊時,師傅說他一個月能掙兩萬五。

博主打心底里不相信,質疑道:怎麼可能,現在不是越來越難跑了嗎?

師傅很神氣地說,那是對於別人而言,我會對抗算法。

什麼是對抗算法呢?

師傅開始娓娓道來。

他最想跑的是「蕭山機場—餘杭區」的路線。

因為路途遙遠,單價高。

為此,他做了兩方面的努力。

第一,只要餘杭的客人一上車,他視顧客為上帝,禮貌周到,把客人伺候得舒舒服服的。

當下車的時候,10個顧客里有8個會給他五星好評。

第二,他半夜會在餘杭溜達,如果派單到別的區,就特地開順路模式再回到餘杭。

如此一環扣一環,他要讓滴滴平台的大數據算法知道:

1. 我是一個餘杭的司機;

2. 我最熟悉的路線,是機場到餘杭;

3. 我是機場到餘杭的所有司機里評分最高。

他說過很多同行普遍有一個心態:覺得有單總比沒單好,跑起來總停下強。

這樣的工作方式,讓他們陷入內卷的狀態身不由己,一跑就跑12個小時。

而這位跑機場餘杭專線的司機,晚上11點出車,早上6點準時收車,然後優哉游哉地給媳婦孩子買好早飯,送孩子上學。

都是網約車行業,他跟其他苦兮兮的司機相比,既不用加班,還能賺到更多的錢。

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之下,內卷可謂無處不在,但是真正會卷的人,頭腦一定要走在手腳前面。

02

美團創始人王興曾不解:為何行業頂尖的人不到千分之五?

直到擁有一家超過10萬人的公司,他才明白:大部分人為了躲避思考,願意做任何事。

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不在於你能幹多少累活,在於你思考的深度。

網友@林瀾在一家生產手錶的電子廠里當車間主任。

在早年時,他只是一名工人,主要任務是給手錶裝配零件。

他們早晨六點半就要起床,開始一整天的工作,一直忙到晚上九點回宿舍

因為是按件收費,許多工人都會主動延長工作時間,然後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宿舍。

但他卻是不一樣,別人在拼手速,能多裝配一個零件就能多賺一點錢。

他手上不停,腦子裡卻在研究整個手錶的架構、各種配件的功能。

他永遠都是準時下班,一回到宿舍,他就坐在電腦前開始鼓搗,一邊學習組裝原理,一邊學習使用電腦操作自動化生產線。

後來工廠引進大量機械手,很多人都失業了。

他因為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也會操作電腦,被留了下來,晉升了車間主任。

被譽為「矽谷投資教父」的納達爾說了一個引人深思的觀點:

現代社會中,努力只是一個常規要素,再不是一個決定性因素。

他發現,職場中看起來最忙碌,最努力的人,反而通常表現平平,收穫甚少。

他們整日輾轉於各種會議和活動,扎進堆積如山的任務中,沒日沒夜地熬夜。

他們焦頭爛額地加班,卻換不來升職加薪。

而像查理·芒格這些真正的精英,會集中心力改變心智模型,吃透事物的本質。

在這個人人被迫內卷的社會,用蠻力終究走不遠,看得遠些,想得深點,才能走出這困境。

03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中有一個概念:以終為始。

指的是,從最終的結果出發,反向分析過程或原因,尋找關鍵因素、對策。

就像專車司機確定了他想跑的最遠路線,他的一切行為都是為這個目標服務的。

說到底,深度思考,就是要有終點思維。

十幾年前,吳曉波聯合央視,計劃拍紀錄片《激盪三十年》。

時間很緊張,只有4個月。

央視把還在經濟頻道做製片人的羅振宇派來做策劃。

當時節目組要對《激盪三十年》中的30位人物進行採訪,但是發現根本約不到幾個,整個團隊陷入絕望之中。

這時候,羅振宇說:

「為什麼非要採訪當事人?不能採訪旁觀者嗎?

書中的當事人,一個也不請,只做外圍採訪。比如,張瑞敏不是砸冰箱嗎,我們不採訪他本人,而是把報道他砸冰箱的第一個記者找過來。」

後來節目組馬上行動,兩個多月里,找到了300多個與當事人相關的人,進行集中式訪談。

《激盪三十年》書中的知名人物一位也沒有出現,但是卻拍得很成功,抱回了該年度幾乎所有的紀錄片大獎。

此紀錄片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呈現《激盪三十年》。

採訪當事人是一種選擇,採訪旁觀者也是一種選擇。

正因為牢牢把握住真正的需求,羅振宇得以在這個死局裡,找到了一條生路。

做一件事,干一份工作,一定要有終局思維。

如果只顧著眼前的問題,最後的結果可能收效甚微。

站在終點上回溯現在,往哪處使勁,往哪裡走,一切都會變得清晰起來。

04

社會學家謝宇走訪過一個小鎮,當地大部分個體商戶,開店開到深夜才打烊;少許幾家商戶,每到日暮時分就關掉店門。

謝宇覺得,這些「不夠勤勞」的商戶,過得肯定不怎麼樣。

調研一番後,結果卻讓他大跌眼鏡。

開到深夜的店家越發拮据,提前打烊的商家反而把日子過得有聲有色。

原來提前打烊的商戶,把時間用來改善品類,更新促銷方式。

每隔一段時間,他們都會上新性價比更高的產品,用更新穎的活動,吸引更多客人。

反倒是很晚打烊的商家,只靠延長開店時間維持經營,競爭力一直走低,陷入惡性內卷。

低質量的努力越多,生活越會往低谷掉落。

深度思考,就是要有最佳路徑思維。

每個行業,放眼望去,都是黑壓壓一片人。

但通往終點的道路成千上萬條,只要你找到最佳的路徑,就能跑贏一大波埋頭苦幹者。

外賣騎手@張方的經歷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他堅持「巧跑」而非「死跑」,每次都細心觀察周邊環境:商家在哪裡、小區哪個門不能走、哪裡可以抄近路。

時間一久,每接一單,他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規劃出最優路線,最後他成為配送站的「單王」。

任何工作也是如此。

低水平勤奮靠死磕,高水平勤奮靠方法論。

認清問題的本質,在方法論上多下功夫,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牛津大學流行一種學術態度,叫「灰人理論」。

什麼意思?就是反對盲目刻苦。

比如靠拚命硬學獲得某個學位的人,就被稱為灰人。

這樣的人,在牛津大學是鄙視鏈的最底端。

同樣的,在內卷時代里,只會瞎努力、窮忙活的人,也會一直處於社會的底層里。

那什麼人能在內捲風浪中穩坐釣魚船呢?

大抵就是香奈兒前CEO在《深度思考》里所說的:人之所以脫穎而出,首先必然是思考力的出類拔萃。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4d3ff112a32496eef84925cd424dc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