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楚雲飛所屬的晉綏軍,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軍團?

2022-04-08     李風說電影

原標題:《亮劍》中楚雲飛所屬的晉綏軍,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軍團?

提起晉綏軍,就不得不提閻錫山這個人。1909年,他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然後回到太原當陸軍小學的教官。

同年11月23日,閻錫山在歸國留日士官赴北京會試中名列上等。因而,他成了陸軍步兵科舉人,並成授予少尉。之後,閻錫山回到山西,成了副團長。

閻錫山當時所在的部隊是清末的山西新軍。山西新軍正式成軍在1909年底,授予番號為暫編陸軍第43協,姚鴻法任協統。根據閻錫山本人會議,軍事改革初期,山西新軍中本省人只占20%,外省人占80%。同時,這些人大部分都是過去部隊的「老兵混子」,素質很低。因此,閻錫山等人對其進行改造,以當地良家子弟取代過去的部隊。到辛亥革命前夕,山西新軍中80%都是山西籍的勞動農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以後,一時間全國風起雲湧。閻錫山也把握住了這次機會,趁機在山西發動了起義,響應了革命,並且成功推翻了清政府在山西的統治。閻錫山也因此成了大都督,從此他便開始了對山西長達38年的統治。

閻錫山剛接手山西的時候,地位並不穩固。因為他的軍隊力量很小,根本沒辦法和外面的部隊抗衡。山西新軍無論在戰略地位還是訓練水平,在當時都是不突出的。更何況1915年閻錫山只有一旅及兩個獨立團,總計不足7000人。

在他獨攬大權以後開始利用各方的矛盾來進行了四次擴軍。晉綏軍也從辛亥革命的一萬多人發展到中原大戰前的二十萬人,真正成了一隻盤踞在山西的重要軍事力量。

1917年,閻錫山對晉綏軍進行了第一次擴編,這次擴編一直延續到1923年。當時晉綏軍從一萬人增加到兩萬人,當時的晉綏軍由四個混成旅、兩個騎兵團以及五個特種營組成。由於閻錫山討伐張勳和出兵湖南中站在了段祺瑞這邊,所以段祺瑞上台以後,也對這次擴軍予以了默認。

1924年的時候,由於軍閥混戰,地方軍閥都趁機擴充自己的兵力。此時,馮玉祥的國民軍實力比較強,威脅到閻錫山的山西。因而,閻錫山進行了第二次擴軍,擴軍後的晉綏軍又增加了一倍,達到了四萬人。此時的晉綏軍組成是這樣的:

1927年,當時閻錫山參加了北伐,因此進行了第三次擴軍。這一次直接從四萬人增加到了十三萬人,此時的閻錫山的晉綏軍成為了一隻舉足輕重的軍隊。這個時候的晉綏軍已經有了17個步兵師,並且閻錫山還收編了徐永昌所部的第三軍和譚慶林所部直軍。

北伐戰爭結束以後,南京國民政府宣布國家統一已經完成。但是當時國內各派依然矛盾很深。1930年,閻錫山害怕蔣介石「削藩」會波及自己,為了增加對抗的籌碼,他悄悄進行了第四次擴軍,以應對蔣介石的壓力。這一次,晉綏軍增加到了二十萬人。當時的晉綏軍有10個軍、4個保安縱隊、4個騎兵師、7個炮兵旅,晉綏軍的實力達到了頂峰。

到中原大戰前夕,閻錫山苦心經營山西已經20年。晉綏軍從旅到師,從師到軍,一步一步發展成為一支影響全國的重要力量。由於中原大戰的失敗,閻錫山認識到山西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的限制,所以他後來一直都致力於「保境安民」,維護自己在山西的統治。

在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閻錫山治軍兩個最大的特點:

1.信任五台人,不信任外省人。

2.手下不能動他的權和錢。

3.保守均勢的核心策略。

閻錫山非常重視將領的籍貫,地域觀念特彆強。這點其實和他的老對手蔣介石是很像的,閻錫山的晉綏軍是以五台籍將領為主的打造的嫡系部隊。比如1939年的時候,第二戰區四個集團軍中,五台人占了三個。在當時,五台話也一度成為了山西的官話。

當然,閻錫山畢竟是科班出身,其高級將領也大部分是科班出身。這些人在軍校中接受了正規的軍事訓練,軍事素養還是不錯的。比如閻錫山的參謀長朱授光就兩次到日本留學,先後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和日本陸軍大學。

第二點自然好理解。閻錫山的愛將楊愛源就曾這樣說過「會長給你甚,你拿上甚,會長不給你甚,你不要要甚,你千萬不要捋他的權,也千萬不要捋動他的錢」。楊愛源就是因為一生恪守這些原則,才能夠深得閻錫山的信任。

當時的晉綏軍內部其實是互相牽制,互不和睦的。比如閻錫山任命一個軍長,就要給這個軍派一個和軍長不親近的師長;任命一個師長,又必要委派一個和師長不親近的旅長和團長。為的就是使得晉綏軍達到均勢,便於那個勢力都是自己能夠控制的。

在閻錫山「保守均勢」的方針下,晉綏軍大部分時間都在山西本土執行防守任務,外出作戰的時候並不多。特別是閻錫山的手下傅作義,更是有「守城名將」的稱號。這個策略也是使他能夠在山西統治38年的重要原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467f0137a15ec61b6d43b4ce572ba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