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以歷史的角度來看如今回望2000年前的這件大事,對於中華民族的影響非常深遠。就在這一年秦王嬴政最終滅掉了六國,秦朝正式建立。
秦朝的建立不僅結束了春秋戰國時代軍閥割據的混亂場面,更是中國從隸社會跨入封建時代的標誌。此後秦朝開始了封建統治。秦國統一天下不僅在於商鞅變法的成功也在於戰國一些雄主接連犯錯,其中四位雄主是最近統一的君王卻都與最後的勝利失之交臂。
秦朝統一的原因
秦朝在滅了六國掃平中原之後,當時的秦王嬴政稱自己為始皇帝,秦朝隨之建立,秦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都知道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統一六國的秦國也是戰國七雄之一。
不少人認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間很長,其實在戰國末期秦國只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便一掃六合最終成立了強大的秦王朝。然而歷史就是這麼巧合,二十多年之後陳勝吳廣的起義秦國就此滅亡,但是不能否認秦國對於中國歷史的貢獻。
秦國為什麼會統一六國?許多人都知道離不開商鞅變法。至於商鞅變法對於秦國究竟有多大的意義呢?商鞅變法不僅讓秦國開始吸納各國人才,秦國的國力也越來越強大最終秦國成就一番大業。
而商鞅變法不僅讓秦國變為一架戰爭機器,其中還有一些原因很重要。當時秦朝對外的策也十分得當,採用遠交近攻的策略。除此之外,秦國擁有關中和四川這兩片肥沃的土地,秦國由西周傳下來的井田制改為了阡陌制。
另外再加上秦國又連續出了六位勵精圖治的君王,雖然這六代君王的功績各有不同歷史評價有高有低,但都沒犯什麼致命性的錯誤。然而如果將秦國作為六國統一的天選之國,認為秦國一統六國有歷史的必然性就是完全錯誤的,可以說秦國統一六國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春秋時代大大小小的國家有一百多個,而到了戰國也有二十多個這些國家。有的從春秋時代就一直強大到戰國時代的國家;也有一些是在戰國早期就崛起的國家。就拿戰國的四位雄主來說,其實這四位也有可能一統天下,然而這四位雄主最終與勝利失之交臂。
戰國四雄主
秦王嬴政統一六國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其偶然性就在於其他有可能統一六國的四位戰國雄主接連犯錯,而這些錯誤都是致命的。第一位就是最有可能統一的趙武靈王。趙武靈王頗有一股俠義之風,所以許多人又稱他為「俠王」。
從春秋時代趙國就已經登上歷史舞台,這個時候秦國忙著找封地。然而趙武靈王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太注重感情。也正是因為趙武靈王太重感情,最終導致自己的幾個兒子為了國君之位互相殘殺,而趙武靈王也被活活餓死在宮中。
公元236年,也是秦王政統治秦國的第11年。從這一年開始一直到公元前222年,秦國對趙國展開了一系列戰役最終將趙國滅掉。第二位有可能統一的戰國雄主就是燕昭王,燕昭王一輩子都背負著血海深仇。
因為齊國的干涉導致燕昭王的父親和哥哥上黃泉,面對著國讎家恨燕昭王唯一的目的就是滅掉齊國。燕昭王奮發圖強臥薪嘗膽,最終聯合秦國,魏國,趙國對於齊國展開進攻,齊亡。然而命運就是這麼捉弄人,燕昭王在報仇之後沒過多久便去世了。
都說秦國窮兵黷武,但是相比起戰國時期另一位國君齊閔王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齊閔王本人不僅窮兵黷武,人品也有極大的問題。齊閔王還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剛愎自用。一方面窮兵黷武,另一方面又不聽人勸,這樣的人不失敗簡直天理不容。
齊國的實力一度都比秦國強大,然而齊閔王對自己十分自信,最終燕國,趙國,秦國等五個國家一起攻打齊國,這也成為戰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合眾伐齊」。眼看著國都保不住了,齊閔王打算逃跑,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此時想著東山再起的齊閔王又遇到了自己曾經得罪一位楚國大將。這位大將一看昔日的仇人撞到了自己手裡,於是便將齊閔王抓獲之後將其折磨致死,一代雄主就此落下了帷幕。
最後一位是秦昭襄王。相比起前面三位競爭對手,秦昭襄王對於秦國的貢獻非常大。可以說秦昭襄王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秦昭襄王憑藉一己之力獨稱秦國半個世紀。那麼為什麼又說秦昭襄王離統一天下只差一步呢?
秦昭襄王
這四位雄主中論實力最厲害的是秦昭襄王,就以秦國六位國君的實力來看秦昭襄王的實力不亞於秦王嬴政。秦昭襄王在位56年,從公元前306年繼位開始,秦昭襄王不僅滅掉了西周,還進一步鞏固了秦國的實力。
被人所熟知的影視作品《大秦賦》就是從秦朝襄王開始的。秦昭襄王統治秦國期間發生了許多大事,而這些大事也被後人所熟知,比如五國伐齊、長平之戰……秦昭襄王不僅讓秦國變得大,也為中國的成語故事貢獻了半壁江山。
秦昭襄王一生經歷了大大小小無數次的戰爭。秦昭襄王六年,聯合四國聯合攻打楚國;秦昭襄王14年白起大破魏楚兩國聯軍。秦朝消亡28年後五國伐齊;秦昭襄王29年白起攻打楚國,楚國的實力受到了重創。
秦昭襄王在位一共56年的時間,於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時年75歲。從19歲繼承秦國國君之位一直到75歲這56年間,秦昭襄王南征北戰,不僅重創對手,同時也為後來的秦國國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最後統一六國的很可能是秦昭襄王。
總結
戰國四雄主離著統一天下止步之遙卻都失之交臂。除了秦昭襄王之外,其他三位君主都犯了致命性的錯誤。雖然這些錯誤各有不同,然而這些錯誤都足以導致自己的國家滅亡。足以證明秦國統一有其偶然性。
戰國時期有二十多個國家,然而從商鞅變法之後一直到戰國七雄稱霸,當別的國家都在耍陰謀詭計的時候,秦國在搞變法;當別的國家窮兵黷武的時候,秦國埋頭搞經濟建設。因此秦國最終統一六國也有其歷史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