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曉峰:論新時代的文化精神
黨建治學
一個民族有屬於自己的文化,一個時代有與時俱進的文化。文化精神是內在於每種文化之中的氣質、品格和風貌,具有鮮明的民族稟賦、時代內涵、價值取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彰顯出以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為內涵特質的新時代文化精神。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集中凝練著新時代文化的精神品質。在新的起點上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自覺堅持和弘揚新時代的文化精神,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始終反映時代精神、引領時代潮流。
一、新時代文化精神是新時代偉大變革的文化反映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新時代的偉大成就,極大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向心力,中國人民的歷史自信更加堅定,歷史主動進一步增強,彰顯出新時代特有的文化精神。
(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匯聚而成的文化精神
文化精神是時代精神在文化領域的反映和體現,從文化品質上看凝結著時代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面對的最為宏觀、最為根本的時代背景,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交匯。「兩個大局」相互交織、相互激盪,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景觀,也深深影響著新時代的文化精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表明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已經進入可以在戰略全局的層面籌劃和推進的階段,民族復興不僅是願景而且是戰略,在新時代我們最為接近、最有信心和能力實現這個目標。這樣一種新的歷史方位和新的戰略格局,激勵全民族踔厲奮發、鬥志昂揚,增強了中國夢的感召力和民族復興的凝聚力,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建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推進的基礎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表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面對的世界大局是近代以來未曾遇到的,無論是國際關係調整還是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都包含著「東升西降」這樣一個最顯著的特徵,都彰顯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造成的對世界格局的深刻影響。這樣一種新的世界大勢和新的世界變局,要求黨在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上展現新作為,增強了新時代文化精神的天下胸懷和世界眼光。
(二)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而成的文化精神
文化精神有其生成機制,是在一種文化自覺中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魂脈。我們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在「兩個結合」中實現的。「兩個結合」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是開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也是塑造新時代文化精神的根本途徑和必由之路。在新時代文化建設中堅持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使得新時代中國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深深印刻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中。這就進一步增強了文化的新時代氣息,深刻反映了新時代中國的偉大變革,彰顯出新時代自信自立、守正創新的文化精神。在新時代文化建設中堅持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使得馬克思主義以真理之光激活中華文明的基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造就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這一新的文化生命體洋溢著一種新的文化精神,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馬克思主義的時代精神品格與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融為一體。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過程中塑造的文化精神
民族的文化精神是民族的歷史方位、歷史任務的映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新時代文化必然秉持守正創新的精神,既尊重傳統、一脈相承,又開拓未來、與時俱進。新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新時代文化必然秉持不懈奮鬥、不斷攀登的精神,一鼓作氣、乘勢而上,不停歇、不徘徊、不自足。新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新時代文化必然秉持嚮往美好生活、追求幸福富裕的精神,是在從貧困到小康、從小康到共富的跨越時期生長出來的昂揚精神。新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新時代文化必然秉持萬眾一心、團結奮鬥的精神,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能夠強化文化的凝聚力。新時代是我國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新時代文化必然秉持胸懷天下、美美與共的精神,既包含對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深厚感情,也包含對人類社會、世界人民的責任擔當。
(四)推進偉大社會革命、進行黨的自我革命蘊含的文化精神
黨的100多年奮鬥歷程,是不斷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歷程,也是不斷進行黨的自我革命的歷程。新時代是黨領導的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這個偉大社會革命就是要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時代偉大社會革命具有新的時代內涵,這就在新時代的文化精神中充分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文化觀念。比如,新時代黨找到了自我革命這一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黨勇於自我革命,把反腐敗作為最徹底的自我革命,充分彰顯了黨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惜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革命精神。黨作為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代表,黨的革命精神自然而然地影響和輻射新時代的文化精神,使得這種文化朝氣蓬勃、昂揚向上。無論是進行偉大社會革命,還是進行偉大自我革命,都不是輕輕鬆鬆、順順噹噹就能成功的,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是黨的偉大精神,在新時代體現得更為鮮明、更為突出。新時代的文化精神同樣具有這種敢於亮劍、不懼挑戰、迎難而上、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
二、堅定文化自信是新時代文化精神的精髓和基石
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首先要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高度自信。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在新時代文化精神中同樣屬於更基本、更深厚的精神。新時代明確提出包括文化自信在內的「四個自信」,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論自覺、認識自覺,為繁榮發展新時代文化提供了理論支持。以「兩個結合」為根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本身就構成了新時代鮮明的文化精神,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支撐。
(一)文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力量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對包括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馬克思主義這一人類歷史迄今為止最為科學的思想理論為魂脈,吸收融合了人類文化的優秀成果,反映了先進生產力的文化要求,代表著先進階級的文化思想。革命文化,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是一代代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用崇高理想、堅定信念、犧牲精神、鬥爭勇氣書寫而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自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凝結著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在民族歷史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使得這三者有機融合、融為一體。文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蘊含的強大精神力量的自信,這種文化集先進性、革命性、民族性於一體,與廣大人民的價值認同高度一致,激勵著中華民族在前進道路上團結奮鬥。文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世界兩種意識形態的較量、兩種價值體系的比較中,自身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能夠占據真理和道義制高點的自信。
(二)堅定文化自信是由於文化在中華民族發展史、黨的歷史、改革開放史上發揮了重大作用
堅定文化自信,是由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上仍然是蘊藏深厚的文化寶庫。一代代中國人民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熱愛家國、反抗侵略,修身齊家、寬厚友愛,創造和延續著中華文明。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哲理智慧、理念準則與中國式現代化仍然具有內在的契合性,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寶貴資源。堅定文化自信,是由於革命文化在革命和戰爭年代展現出強大的戰鬥力,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時期仍然是黨和人民的不竭力量源泉。偉大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作為革命文化的重大精神成果,激勵著共產黨員和人民軍隊不怕犧牲、英勇作戰、百折不撓、越戰越強。「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改革開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脫貧攻堅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都傳承著革命文化的基因,在和平年代綻放光彩。堅定文化自信,是由於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新中國成立後始終發揮著文化引領作用,是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性質的根本因素。
(三)文化自信在新時代文化精神中展現為文化的歷史自信、自立自強、先進科學
文化自信源自對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歷史根基的自信,展現的是文化的歷史自信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文化源於歷史、根於歷史,是歷史的產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根源於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成長於中國共產黨的奮鬥歷程,發展於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根深葉茂。文化自信的底蘊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覺和信心,自信才能自強,展現的是文化的自立自強精神。建設什麼文化、怎樣建設文化,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首要問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基於對這一文化的高度自信,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進而自覺建設、大力發展這一文化,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精神引領作用。文化自信的內涵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質的自信,展現的是先進科學的文化精神。我們的文化自信是清醒的、理性的自信,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理論基礎具有科學性;代表文化發展的前進方向,歷史方位具有先進性;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要,文化對象具有人民性。
三、秉持開放包容是新時代文化精神的鮮明品格
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也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標誌,正因自信才能敢開放、善包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其中包括突出的包容性。包容的前提是開放,開放需要包容,包容才有開放。中華文化的開放包容,既是各民族之間文化的開放包容、多元一體,也是對外國文化的開放包容、兼收並蓄。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就得益於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開放包容的民族精神,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傳承和發揚,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正是生動反映。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開放發展,擴大高水平開放,也就更加需要開放包容的文化精神。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全球文明倡議,特別需要不同文明超越文明隔閡、文明衝突,包容共存,交流互鑒。中國共產黨不僅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而且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這就更加需要具有對待人類文明成果的開放包容精神。
(一)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
秉持開放包容,就是堅持文化的多元性。在中華文明各民族文化之間,不是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形成超越地域鄉土、血緣世系、宗教信仰等的中華文化認同,由多元文化匯聚而成共同文化,各民族求同存異、和合共生,在中華文化認同基礎上整合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中華文化越具有包容性,就越能得到認同和維護,就越會綿延不斷。在中華文化和其他各國文化之間,不是採取排外主義、文化歧視,而是海納百川、擇善用之,在人類文明的百花園中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鑑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秉持開放包容,並不等於在意識形態領域不許批判、不要鬥爭,對待危害國家利益、人民利益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錯誤思想文化,無論來自國內還是國外,都要旗幟鮮明地開展批判、進行鬥爭,決不姑息縱容,這也是開放包容的應有之義。
(二)開放包容是文化主體性的鮮明體現
文化是主體創造的產物,體現了文化主體的自主性和能動性,主體的認同和自信深深地融入文化,形成了文化主體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託,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文化的開放包容,其實質是文化主體性的鮮明體現。開放包容體現了文化自信的主體性,唯有對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自信,才能主動塑造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共同體;唯有確立中華文化自立的主體性,才有對外來文化開放包容的胸襟和氣度。開放包容體現了文化自覺的主體性,這就是充分認識到文化在民族和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下大氣力建設凝聚人心、向上向善的民族文化,在文化交流互鑒中增強本民族文化的活力,促進本民族文化的發展。開放包容體現了文化自強的主體性,建設現代化強國必然要求建設文化強國,文化強則國家強,開放包容不會削弱本國文化,而是有利於建設文化強國。
(三)開放包容實現中華文化與人類文化的交流交融
開放包容的文化精神,是新時代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精神體現,同時又以這種精神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開放包容的精神發展文化,就是要在吸收各國文化的有益成果中豐富發展中華文化,在發展中華文化的過程中豐富人類文化,實現中華文化與人類文化的交流交融。對各國文化的開放包容,展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天下胸懷,為人類謀進步體現為為人類文化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體現為為世界文明謀大同;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國氣度,各國文明無高低之分、優劣之別,只要是有益於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明成果,無論國家大小、民族強弱,都可以拿來為我所用。開放包容的文化精神,推動建立了與他國文化的新型關係:既不是在閉關鎖國狀態下對外國文化輕蔑排斥,也不是在落後挨打、文明蒙塵的情境下對本國文化自卑自棄、對西方文化盲目崇拜;既不俯視,也不仰視,而是以平視的站位和視角對待外國文化,平等交流、保持自立、求同存異。
四、堅持守正創新是新時代文化精神的本質要求
守正創新是中華文化的強大基因,中華文化在守正創新中發展壯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守正創新是中華民族的命脈所在。守正,守住了中華民族的根脈,堅持了中華文化的基本性質;創新,創出了中華文化的新機,拓展了中華文化的根基。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歷程,是在守正創新的綜合作用下愈益悠久和深厚的。一代代中國人民堅定而執著地傳承和維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為中華文化注入新的成分和生機。中國共產黨在100多年的奮鬥歷程中,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這就體現守正創新的文化精神。堅持守正創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的重要體現,守正創新作為一種哲學精神成為新時代文化精神的精髓。
(一)新時代文化建設堅持守正創新
實現新的文化使命,必須堅持守正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捨、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這就明確指出了在新時代文化建設中堅持守正創新的深刻內涵。守正,要守住新時代文化的魂脈和根脈,守的是經過「第二個結合」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創新,要創造屬於新時代的新文化,探索與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的偉業相適應的文化發展思路,講出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相一致的文化話語,形成與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協調的文化創新機制,展現與新時代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相統一的文化實現形式。守正與創新是統一的,二者缺一不可,文化守正以文化創新為目的,文化創新以文化守正為條件。
(二)守正創新是新時代所需要的精神品格
守正創新作為新時代文化精神,體現了新時代所需要和呼喚的精神品格。守正創新體現了一種科學精神。無論是守正還是創新,在什麼問題上守正和創新,怎樣去守正和創新,都要尊重科學、遵循規律,以科學的態度堅持守正,以真理的精神追求創新,而不是從主觀願望出發,按意志偏好行事。守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體現了科學精神,不斷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同樣也體現了科學精神。守正創新體現了一種實踐精神。要求全黨順應時代發展大勢,順應實踐發展要求,著眼於解決新時代新征程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敢於干前人沒有干過的事情。全面深化改革既要保持正確方向,又要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就是一個在繼承中發展、在守正中創新的歷史過程和實踐過程。守正創新體現了一種變革精神。在新的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面前,各級領導幹部要積極識變應變求變,加快轉變不適應創新發展要求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工作方法,大力推進各領域各方面創新,積極營造崇尚創新、鼓勵創新、勇於創新的濃厚氛圍,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真正成為創新的引領者、推動者。
結語
新時代文化精神是實現新的文化使命的應有精神,新的文化使命呼喚和塑造新時代文化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明確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新的文化使命要求弘揚新時代文化精神。新時代文化精神是新的文化使命的精神定位,以塑造文化自信、開放包容、守正創新的文化精神反映新的文化使命的內核;新時代文化精神是新的文化使命的題中之義,只有弘揚新時代文化精神才能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新時代文化精神是新的文化使命的精神引領,實現新的文化使命就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實現了理論與實踐、認識論與方法論的辯證統一,是新時代文化精神的理論形態。深入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能夠深化理解新時代文化精神,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弘揚新時代文化精神,擔負新時代文化使命,自覺將新時代文化精神貫通於新時代文化建設之中,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顏曉峰:長安街讀書會主講人、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註: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重慶日報、新華網、央視頻、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視界、北京時間、澎湃政務、鳳凰新聞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註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出處和作者。
責編:馬嘉均;初審:程子茜、陳佳妮;複審:李雨凡
更多精彩請點擊
「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幹部學習書單(經典篇、熱門篇)
「好書推薦」長安街讀書會首部為黨獻策理論讀物《學思平治——名家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出版發行
「書目推薦」長安街讀書會第20240403期幹部學習書目博覽
「期刊推薦」長安街讀書會第20240405期幹部學習核心期刊目錄
「新書推薦」長安街讀書會第20240408期幹部學習新書書單
長安街直播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餘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新時代堅持用讀書講政治,積極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自2015年長安街讀書會微信公眾號發布至今,始終堅持「傳承紅色基因,用讀書講政治」的宗旨,關注粉絲涵蓋了全國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特區。累計閱讀量達到了近億次,其中通過朋友圈轉發量千餘萬次,參與互動人數近千萬人,平台產品質量高,針對性強,受關注度較好。並在中央相關宣傳網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相繼同步入駐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新華網、央視頻、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時間、澎湃政務等新聞客戶端,形成了系列的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累計影響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大中院校等受眾數億人次。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現正面向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各省市縣(區)等所在的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單位部門聯合開展相關黨建閱讀學習活動。近日,經相關部門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國人大常委會機關、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中央組織部、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國家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證監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共青團中央等定點幫扶地的有關單位加入「長安街讀書會」黨建閱讀合作機制,並聯合承辦「長安街讀書會」系列讀書學習活動。
關注公眾號,回覆:【申請入會】【學思平治】【黨建閱讀】【智庫】【好書推薦】【幹部培訓】【免費贈書】【直播】【新書報送】【期刊報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