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為13朝古都,繁榮興盛,自唐之後一蹶不振,長安因何衰弱?

2023-11-24     張桃子

原標題:貴為13朝古都,繁榮興盛,自唐之後一蹶不振,長安因何衰弱?

西安是中國最閃亮的一張名片,身為十三朝古都,它引人入勝的悠久歷史,燦若繁星的古代遺址,和深沉濃厚的文化積澱,無不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萬千遊客心嚮往之。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唐朝的都城長安,自然也是長安作為都城的最輝煌的一段時期,據史料記載在唐朝開元盛世,長安城的人口規模已過百萬,商賈雲集,經濟繁榮,單是在此定居的外國人,就達十餘萬之多。

因此當你走在唐朝長安城的街道上,見到滿街都是不同膚色,身穿各式衣著,高鼻深目的人,千萬不必為此感到驚訝,因為此時的長安早已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國際化大都市。

可令人大惑不解的是,自從唐朝衰亡以後,似乎後來的歷代帝王君主都對建都長安失去了興趣,此後長安再也沒有做過國都,那麼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一、具備獨特先天優勢,長安受到君王青睞

讓我們先來看看長安是憑藉著什麼成為十三朝古都的。長安的地理位置,天生具備很多獨一無二的優勢,十分適宜作為中原王朝的都城,因此那些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和統治者,紛紛把目光投向了它。

1、天府之國中國自古是農業文明社會,發展農業始終是國之大計和立國之本,而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源,適宜的氣候,是發展農業生產的基本保證,是王朝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自古受到黃河及渭河等支流的滋養澆灌,冬暖夏涼四季分明,物產豐富農業發達,最先獲得司馬遷筆下"天府之國"的美譽,定都長安首先可以解決國家的糧食問題。

2、四塞之地長安周圍險阻眾多,易於防守。長安東面是華山和黃河天險,矗立著威名遠揚的函谷關,南邊有秦嶺隔絕道路,西部是高山和一系列重要關隘,北邊有黃土高原山脈綿延,因此處於中部平原的關中,很早就有"四塞之地"的稱號。

在長安建都的君王,只需派遣兵將扼守險要,便可使敵軍雖有虎狼之師也難以攻入。

3、攻守兼備與地處偏遠的四川不同,長安不僅易於防守,也同樣利於進攻。四川雖有蜀道天險,但是人口數量相對有限,農業基礎設施落後,定都於此,偏安自保綽綽有餘,但無法支持政權向外擴張的需求。

相比之下,長安所處的關中平原,不僅擁有沃野千里的良田,人口密集,而且耕作技術和農業設施更加成熟,農業生產力更高。

更為重要的是,長安居於東西方交通要衝,道路四通八達,無論是與外部進行文化交流和國際交往,還是開展貿易獲取資源,都占盡地理優勢,因此在長安定都,進可攻退可守,真可謂物華天寶,龍驤虎踞之地。

長安之名,始於漢高祖劉邦。當年秦朝施行暴政,天下人民苦不堪言,紛紛揭竿而起,在瀰漫無際的戰火硝煙中,以前巍峨的咸陽帝都,也與秦王朝一同灰飛煙滅。

面對著殘垣斷壁滿目瘡痍,劉邦並沒有選擇在洛陽享受安逸,而是踏上了返回關中的漫漫征途,幾年之後,一座嶄新的漢朝都城矗立在關中大地上,劉邦將其取名"長安",寄託了讓國家長治久安的美好願望。

縱觀整個漢朝歷史,邊境一直很不平靜,尤其是北方的匈奴,隔三差五南下侵擾,戰火蔓延至距長安僅數百里的情況屢見不鮮。為了保衛都城長安,漢朝全國軍民上下同心,與匈奴鐵蹄展開了你死我活的殊死較量,經過數代帝王的不懈努力,到漢武帝時期,匈奴已經被主動出擊的漢軍打得聞風喪膽,遠遠退入大漠深處。

在這場漢朝與匈奴的對抗中,定都長安,一方面幫助漢朝將戰略重心集中在北方交戰前線,另一方面長安本身固若金湯的防禦體系,也讓漢朝在危機時刻來臨時能夠從容應對,最終創造了以農業文明戰勝遊牧文明的輝煌成績,可以說,沒有劉邦定都長安的遠見,就沒有漢王朝的威武強大。

二、資源耗竭環境惡化,長安逐漸難以承受

漢朝以後,又有許多個王朝和政權在長安建都,長安的城市規模也在不斷發展擴大,到唐朝鼎盛時期,長安居民已過百萬,供應這麼多人日常吃飯所需的糧食,早已超出關中的全部糧食產量。即使是現代社會,供給百萬人口的大城市也並非易事,何況是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落後的運輸條件之下。

中國有句古話:百里不運糧,說明對於重量重、不耐儲存又廉價的糧食來說,沒有人願意做長途運糧這樣吃力不討好的虧本買賣,因此保證長安城不缺糧食的問題,必須由政府出面解決。

古代糧食最快捷划算的運輸方式是漕運,唐朝政府每年都會組織大量民夫,將從山東和南方等主產區收集來的糧食裝上船,通過人力拉縴沿黃河逆流而上,再走渭河水路運抵長安。

漕運雖然勉強解決了長安的糧食難題,但其中的存在的諸多弊端也逐漸顯露無疑。

首先每年組織縴夫需要消耗大量人力財力,成為唐朝政府的巨額財政負擔,只能通過提高農民稅收補足。

其次黃河航道險惡,漕運本身極具風險,尤其是途徑三門峽的一段航路水勢湍急,礁石密布,更有"中流砥柱"將河道攔腰截斷,在此傾覆的船隻不可勝計,造成的大量糧食損失令當時的人既心痛又無奈。

本來古代農民就是靠天吃飯,糧食生產極易受到自然環境影響,再加上運輸過程中的損耗,雖然政府百般努力,但長安缺糧的情況仍然屢見不鮮。

史書中隋唐兩代出現過多次"天子就食"的記載,就是皇帝率領文武百官來到洛陽居住,以緩解長安的糧食壓力,可見當時都城缺糧問題之嚴重。

除了長安人口過多帶來的糧食壓力,巨大的燃料需求也給關中地區的自然環境造成極大破壞。由於煤炭應用尚未普及,作為燃料的木材一直是唐朝人的生活必需品,加上建築房屋也要消耗木材,當時的關中已經幾乎找不到可堪棟樑之才的高大喬木,長安附近清一色是光禿禿的荒山野嶺。

自然環境的破壞帶來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地下水污染等問題,導致長安周邊的糧食產量進一步下降,陷入無法控制的惡性循環,至此雖然長安還有"帝鄉"的美譽,讓一代代皇帝戀戀不捨,可是現實卻清晰地告訴他們,是時候該另尋他處了。

三、政治東移經濟南移,長安終毀朱溫之手

在唐朝以前的漫長歷史時期中,黃河流域一直是中華文明的根基所在,因為這裡不僅是主要的糧食產區,農業生產技術成熟,而且工商手工業發達,經濟繁榮,文化積澱深厚,而南方除了長江兩岸的狹窄地帶較為富庶以外,基本上都還屬於未經開發的蠻荒之地。

可是唐朝時這一情況發生了顯著變化。由於世家大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北魏開創的"耕者有其田"的均田制走向瓦解,許多農民所擁有的田地狹小貧瘠,甚至無田可種,卻依然要繳納沉重的賦稅,於是不堪重負的農民紛紛背井離鄉,逃往南方以求生存。雖然唐朝政府農民南下逃避稅負的行為深惡痛絕,但正是因為這種現象,客觀上大大促進了南方的發展。

北方農民逃往南方,不僅給南方帶來充足的勞動力,還帶來了先進的農耕和生產技術。他們開荒拓土,用辛勤的汗水將野地變為良田,提升了南方的糧食產量和人口數量,同時在與本地居民的相互交流中,也促進了南方的文化發展。到了唐朝中期,南方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北方,成為唐朝的""之所在。

導致北方經濟總量逐漸落後於南方的,還有安史之亂這一關鍵原因,歷經八年的戰火硝煙,北方各地已經變得殘破不堪,人民流離失所,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而未被戰亂波及的南方則後來居上,其糧食產量和稅收成為唐朝賴以延續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

根據歷史學規律,經濟中心的移動必然造成政治中心的轉移,因此長安丟失它的都城地位將只是個時間問題。

終於在唐朝末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徹底動搖了大唐的根基,唐昭帝揮手告別先人陵墓所在的長安,被後梁建立者朱溫脅迫著戰戰兢兢地趕往洛陽。臨走時在朱溫的安排下,長安的房屋宮殿被盡數拆毀,拆下的木料建材投入渭河,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之後在洛陽附近被打撈上岸,用來修建洛陽的嶄新宮殿。為了鞏固自己在新都的統治,朱溫又下令破壞了長安的城牆,並把長安居民全部遷往洛陽。

至此政治中心東移至河南地區,十三朝古都長安徹底失去了都城的地位。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朱溫不近人情的做法看似只是偶然事件,而長安被徹底拋棄的背後,卻是無法改變的歷史趨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3bbab403f6c3aec0b7bd24ad5801b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