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帶 6 歲兒子進女廁的媽媽,報應來了

2023-02-07   窈窕媽媽

原標題:那個帶 6 歲兒子進女廁的媽媽,報應來了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開年大大大無語事件,看得人怒火中燒,不吐不快。

1月30日,黑龍江。

女生在地鐵站上廁所時,拉開隔門被裡面站著小便的小男孩嚇了一跳。

她下意識出言提醒:你是男生,不能進女廁所。

沒成想,如此正常且合理的勸告,卻給自己惹了麻煩。

正在另一隔間如廁的媽媽,聽到孩子被「教育」後,立馬出口成「髒」:**,哪個女的罵我兒子呢?

緊接著,就把女生堵在廁所,要求其給自己6歲的兒子道歉。

「你傷害他心靈了,必須取得他的原諒,要不咱誰也別走。」

女生認為自己沒錯,一直不願低頭。但又急著趕火車,便鬆口說自己也不是故意的,可媽媽還是不依不饒,一邊打電話給就在附近的爸爸,一邊對女生進行言語攻擊:

「你為什麼要說他?你不生孩子?沒子宮是吧!」

「你是大人,你哭什麼,你沒同理心!」

「你農村的啊,你媽一生生一窩,你才沒被好好對待。」

看到媽媽面目猙獰的樣子,6歲男孩當場被嚇哭。

更讓人費解的是,當時爸爸也在,為啥不直接帶去男廁?

而且,媽媽還一直強調,沒人規定6歲男童不能進女廁。

這實在是胡攪難纏。視頻發出後,這位媽媽瞬間被罵上熱搜。

6歲孩子早已具備性別意識和基本的自理能力,自己去男廁也沒什麼問題了。

有網友評論,這哪是為母則剛,明明是為母失常。見過「無理攪三分」的,沒見過「無理攪三十分」的。

這素質著實讓人震驚,我甚至為這個男孩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感到惋惜。

其實,關於「媽媽能否帶男孩上女廁」的爭議,由來已久。

隨手一搜,類似新聞,屢見不鮮。

我能共情女性群體的擔憂。畢竟之前,的確發生過不少「男孩偷窺」事件。

比如,廣東一女子在餐廳洗手間上廁所,卻遭7歲男孩趴地偷窺。

再比如,一名女遊客看見,雙胞胎男孩被媽媽帶進女廁後,其中一個挨個偷窺廁所隔間......

從理性角度講,男性去男廁,女性去女廁,這沒啥可辯駁的。

但,從現實來看,小男孩進入女廁所的現象,短時間內,又很難完全根除、避免。

身為一名母親,我完全可以理解,當孩子不到3歲,無法獨立上廁所,獨自帶娃的媽媽遇到緊急情況,實在沒辦法。

其實大部分媽媽,都會儘量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但不可否認的是,仍然有一些媽媽,會理直氣壯地「帶男孩進女廁所」。

其普遍性,甚至已經讓不少媽媽把它看成了「正常現象」

比如這個離譜微博:

女孩媽媽主動化解尷尬,並藉機對女兒進行性別教育。

這種做法,幾乎無可挑剔。

那個男孩媽媽卻嫌人家話多嘴欠,愣是把「解圍」聽成了「嘲諷」。

都在說「girls help girls」。

很多媽媽帶男孩進女廁的不得已,其實很多人是能夠理解、接受的。

她們忍著不適,讓渡了自己的權利,可偏偏有很多人把別人的讓步當做「理所當然」。

久而久之,反而加重了帶娃女性的群體困境。

使原本能被大部分人所接納的「人之常情」,不得不劃分為為一刀切的「性騷擾」。

想起一個新聞。

陝西西安,媽媽帶2歲兒子去女廁,被排隊的單身姑娘執意阻攔,還引發了肢體衝突。

根據國外有關統計表明,有 2/3 的孩子,要到將近4歲,才能做到自主大小便。

讓兩歲孩子單獨去男廁不現實,帶去女廁又會引起他人不適,獨自逗留在外,又無法保證安全......

問題的最優解其實是——帶孩子去專門的母嬰衛生間

可實際上,大部分公共區域,並沒有設立「母嬰室」。甚至沒有專供殘障人士、或供協助行動不能自理親人的「第三衛生間」、「家庭衛生間」。

演員馬伊琍曾發表長文《我們的母嬰室》,痛批國內機場和火車站的母嬰室形同虛設。

因為少見,很多寶媽也缺乏這樣的意識。

有網友說,她碰見一個媽媽帶兩個小男孩進女廁所,明明隔壁就是母嬰室洗手間。

還看到一則新聞,機場碩大的母嬰室空無一人,媽媽非要把7歲兒子往女廁帶,被網友拍到後,男孩一下子漲紅了臉。

這些帶大齡兒童進女廁的媽媽,總說「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要麼太無知,要麼太自私。

其實3歲左右的兒童,就開始發展性別意識了。

帶大齡男童進女廁,不僅會給他人造成困擾,還會嚴重阻礙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

之前也有不少讀者私信,問我是咋解決的?

我兒子3歲,對於這個問題,正好是最尷尬的階段。

我的辦法嘛,簡單粗暴——就是不單獨帶娃出門。只要預計出門時間超過三四個小時,娃爸必須得跟著。

這樣一來,直接從根源上避免了尷尬局面的發生,還間接培養了老公的家庭責任感。

一舉兩得。

那,爸爸不在場的時候咋辦呢?

網友@藍海分享說,小時候,媽媽帶他出門前,兩人一定會提前在家上好廁所。

不過,人有三急。實在憋不住的情況下,媽媽也會帶他去女廁。

「如果遇到人,媽媽會先道歉說不好意思,然後捂著我的眼睛,把我帶到隔間裡,只要態度好,一般人都能理解。」

他回憶,大概四五歲的時候,在公園想上廁所,媽媽讓他自己去男廁,她在門口等著。

可他非讓媽媽像以前一樣,陪著他去。

結果媽媽說:我看你也不著急,要不你就憋著到家再上吧。

他一聽,趕緊老老實實去了男廁,從此開始了「自主如廁」的生活。

很多時候,決定孩子行為的,是大人的態度。

總的來說,對於3歲以下的嬰幼兒,如果遇到緊急情況不得不去女廁,請捂好孩子眼睛,儘量避免給他人帶去困擾;

對於3歲以上的男孩,要儘早引導孩子獨立上男廁,培養他獨立自理的能力。

比如,可以告訴他,遇到危險要大聲喊媽媽;

也可以告訴他,遇到困難要向周圍的叔叔求助等。

孩子其實完全沒問題,他們的能力,往往超出我們的想像。

當然,除了家長的正確引導,硬體設施也是必不可少。

正如剛才提到的,很多公共場所,並沒有配備「母嬰室」。

2016年,國家旅遊局就曾發布《關於加快推進第三衛生間(家庭衛生間)建設的通知》。

可截止目前,第三衛生間的建設,只是分布在國內一二線城市的小部分公共場所,還經常淪為某些人的「吸煙室」。

更別提母嬰室了。

有媒體曾走訪北京十處公共場所,只有火車站、機場及兩家商場共4處設有母嬰室。

而且,這些母嬰室也沒有統一的標準。

馬伊琍說,帶兩個女兒回上海,妹妹突然肚子不舒服,進母嬰室發現沒洗手池,轉戰女廁又沒有尿布台,結果弄髒了妹妹整條褲子。

世界衛生組織兒童衛生合作中心主任戴耀華說:目前對母嬰室設置沒有統一標準,但必備的設施應該齊全。

設置合理、乾淨的母嬰室,是社會文明的體現。

在日本,很多「全職主婦」都是自己帶娃的,社會也格外重視為媽媽們提供一個安心撫養孩子的環境。

比如,他們法律規定,5000平米以上的百貨店、酒店、醫院、博物館、美術館等建築物,必須設立哺乳及更換尿不濕的場所。

哪怕很小的地方,也會單獨隔出一個母嬰室,房間內有沙發,有小桌子,有洗手台,並且喂奶和換尿不濕的地方是分開的。

泰國曼谷機場,男洗手間也配有「尿布台」,對新手爸爸來說,是非常方便的設計,並不是非得媽媽給嬰兒換尿不濕。

這些人性化設施,標準化母嬰室的建設,在我們國內的推廣與普及,任重而道遠。

所以,要想真正解決這個問題,家長的育兒觀要進步、提升,基礎設施建設也要跟上。

硬體和軟體,兩者缺一不可。

看到一句話,感觸頗深:

今天你罵小姑娘半個小時,明天就有更多女性反感獨自帶異性小孩去衛生間的家長。

一個包容有愛的社會,需要不同群體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

最後,點亮右下角的「六芒星」吧——

我們一起呼籲母嬰衛生間早日普及,讓媽媽們的帶娃困境早日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