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健康化、功能化的思路,調味品可以重做一遍!

2023-03-12     娛樂寂寞淚

原標題:複製健康化、功能化的思路,調味品可以重做一遍!

追求健康化、功能化的食飲風潮已經吹至調味品行業!

越來越蓬勃的懶人經濟,帶動了復合調味品的發展。

比起單一調味品,復合調味品大多以知名菜品的味型切入,更開胃下飯的同時也更省時省力,這讓復合調味品營收增速早已超越單一調味品,變成品牌掘金的重點細分賽道。

據Euromonitor的數據,中國調味品行業營收從2014年2595億元增至2020年3950億元,6年CAGR為7.25%,與此同時,復合調味料市場規模由2014年的654億元增長至 2021年的1588億元,2014-2021年CAGR為9.28%,高於前者。

為了進一步滿足消費者對健康飲食的需求,單一調味品也在朝著高端化、功能化邁進。有機、零添加的醬油產品僅僅是其中個例,具有健身/保健/飲料功能的功能性食醋、滿足各地饕客胃口的火鍋調味品、中式復合調味料也都在被陸續開發出來。

事實上,在2020年疫情影響下,調味品尤其是復合調味品由於更為匹配居家消費場景,一度讓行業掘金者瘋狂湧入,但非常規的泡沫式增長也讓整個調味品賽道在2021年出現「終端動銷遠弱於渠道鋪貨擴張」的情況,不過,在2022年,海克斯科技話題的盛行又給了食品飲料行業重做一遍的信心,調味品也可以用健康與好吃的兼顧完成品類升級。

在此背景下,調味品行業究竟存在哪些細分品類的機遇?調味品的升級趨勢在哪裡?當消費者注意力極劇分散,一罐小小的調味品如何才能贏得大關注?社區營銷院將結合新國貨研究院出品的《輕負擔的舌尖密碼——調味品品類報告》回答上述問題。

01.調味品行業現狀如何?

該部分主要回答:什麼是調味品?調味品賽道包括細分賽道容量及增速如何?賽道入局者多寡?行業競爭情況如何?

常見的單一/復合調味品分類法,是基於調味品成分的同質性/異質性;除此之外,調味品還可以基於流轉鏈條環節(核心原材料性質、產品形態、入口味覺)分類:

· 視原材料性質可分為釀造類(如醬油、食醋、豆腐乳)、腌菜類(榨菜、毛菜、冬菜、梅乾菜)、鮮菜類(蔥、蒜、姜、辣椒、香菜)、乾貨類(胡椒、花椒、干辣椒、八角、小茴香)、水產類等(水珍、魚露、蝦米、蝦皮、蝦籽);· 基於產品形態可分為醬品類(沙茶醬、豉椒醬、XO醬)、醬油類(生抽、蝦油、草菇老抽)、汁水類(燒烤汁、滷水汁、OK汁)、味粉類(胡椒粉、沙姜粉、大蒜粉)、固體類(砂糖、食鹽、味精等);· 基於入口味覺可分為咸(食鹽、醬油、豆豉)、甜(蔗糖、蜂蜜、飴糖)、苦(陳皮、茶葉汁、苦杏仁)、辣(辣椒、胡椒、芥末)、酸(食醋、茄汁、山楂醬)、鮮(味精、雞精、蝦油)、香(花椒、八角、料酒);

由於是家庭剛需/下飯神器,調味品是毫無爭議的數千億賽道,大幅量增、微幅提價變成過去幾年行業增長的主要動力。

據艾媒諮詢數據,2021年國內調味品市場規模為4594億元,2014年至2021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8.5%,預計2027年市場規模將突破1萬億元。另據公開數據,調味品產量方面,我國百強企業調味食品總產量從2013年700萬噸增加至 2020年1627噸,七年復合增長率為14.17%。價格方面,2019年單價約為19.8元/kg,2014 年至2019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 3.29%。

當調味品行業快速放量成長的同時,據前瞻研究院數據,過去十年(2010-2020)行業前十的市占率僅由25%提升至28%,可以說是爬坡緩慢。

原因在於,我國疆域遼闊,不同地域口味分散,當消費者更多被口味驅動(咸、甜、苦、辣、酸、鮮、香每種味型都有眼花繚亂的選擇),且品牌之間口味差距不大時,哪裡更方便買/誰在貨架位更顯眼/誰的包裝更奪目/誰性價比更高是第一制勝要素,如果產品品質有保證,除非熟人有新產品推薦/趕上促銷活動,消費者往往厭惡嘗鮮的風險。

按市場份額看,海天(7%)、雀巢(4%)、李錦記(3%)、老乾媽(3%)、美味鮮(2%)、海底撈(2%)、味達美(2%)、涪陵榨菜(2%)、卡夫亨氏(1%)、味好美(1%)是其中的佼佼者,但其市場份額都不算太高。

與此同時,調味品行業可以說是盈利微薄,必須靠龐大銷量帶動可持續的資金周轉,無論是原材料漲價(涉及到的原材料可以說名目繁多:釀造、腌菜、鮮菜、乾貨、水產),還是行業龍頭加劇上新/促銷/營銷/渠道競爭都會對中小玩家形成出局威脅。

如開篇所述,2021年調味品賽道呈現近幾年入局最卷,2021年調味品企業新註冊量隨之銳減至上年水平的1/3,企業註銷量也躍上2萬+家的新高峰;2021年年初,魯花、太太樂、金龍魚在華東商超市占率為5.7%,由於魯花力推榮獲2020世界品質評鑑大會國際金獎的黑豆醬油,太太樂推出原味鮮醬油,到了年末,魯花、太太樂的市占率已經增長至5%/3%。

02.調味品品類有何特點?

如何生產一罐調味品?

雖然調味品涉及原材料眾多,但市場最暢銷的調味品品類(如醬油、食醋)決定了調味品的行業上游主要還是以大豆、小麥等種植業為主。

據西部證券數據,原材料和包材(74%)占了調味品大比例的成本支出,大豆(18%)、白砂糖(14%)、玻璃瓶(12%)、塑料瓶(12%)、其他直接材料(10%)、味精(7%)又是其中的支出大頭。

在中游,生產調味品的企業主要位於南部、東部地區,據頭豹研究院2021年數據,尤其是山東(4.43萬)、廣東(3.95萬)、湖南(3.68萬)、四川(2.46萬),其中代表企業包括山東的欣和、阜豐,廣東的海天、李錦記、廚邦,湖南的加加、辣妹子,四川的千味、保寧和美樂。

在下游,雖然餐飲仍然是調味品的主要流通渠道,但據艾媒諮詢數據,2021年仍有83%的消費者在商超渠道買過調味品。

經過漫長歲月的渠道流通和飲食方式沉澱,醬油、食用鹽、食醋、味精、蚝油成為其中最大的細分品類,近幾年的品類趨勢是:越來越多的鮮味醬油正在替代味精,歐睿國際數據顯示,2021年醬油零售額在調味品零售市場的占比已達60%。而醬油的行業格局已經相對成熟且穩定,2021年CR3達到50%左右,海天醬油為全國貢獻超3成的醬油產量。

除了品類替代,為滿足消費者對健康飲食/多元化個性口味的需求,品類升級也在近兩年提速:

· 單一調味品主要朝著更健康的配料表升級,例如千禾在2018年確定「以零添加為核心,高端為輔」的產品戰略,發力零添加中高端醬油產品,恆順醋業推出「減鹽生抽」、「原釀造」等高端健康系列;

· 復合調味品主要朝更多元的口味及規格,拓展消費場景,例如天味食品推出小龍蝦、青花椒魚系列等調味料新品,涪陵榨菜推出30g充氮系列/38g邱氏菜坊系列/150g脆口榨菜(PDQ量販)等。

當然,調味品典型適用「小商品、大流通」,為觸及更多消費者,上新只是第一步,擺上更多的終端貨架/擺在更顯眼的貨架位/更易流通、更友好易讀的包裝/更強勢的促銷營銷活動才是撬動消費認知的關鍵:· 在渠道變化上,社區團購/生鮮電商/新一代社區便利店等距更近、更快的銷售渠道為品牌獲得新的曝光機會,例如海天味業2022年前三季度線上營收達7.68億元,儘管與線下營收(170.28億元)仍有差距,但主要就是得益於對社區團購等新零售渠道的拓展;· 在包裝方面,以玻璃材質為主的傳統包裝易碎、不易運輸,輕質軟性包裝如立式袋、金屬罐頭、摺疊紙盒等需求日益增長,其中摺疊紙盒增長最陡峭、規模也最大;· 在營銷方面,海天味業等調味品頭部品牌早已數次登陸新潮傳媒旗下梯媒,用距家最近的社區梯內智慧屏搶占家庭流量入口。

03.一罐調味品,有哪些消費升級趨勢?

不言自明,追求健康化、功能化的食飲風潮已經吹至調味品行業。

近年來,各大頭部企業已經紛紛布局、豐富健康化的醬油產品線,例如海天味業推出清簡醬油,中炬高新推出廚邦零添加,千禾味業推出頭道原香,李錦記推出薄鹽純味鮮,欣和食品推出六月鮮輕鹽系列等。

其原理包括主動在配料上減糖/減鹽,達到更加科學的人體攝入量,例如減鹽醬油在鹽分降低30%的同時口味更鮮淡;還包括根本性的革新如生產工藝或者可追溯、無污染的生產鏈條,實現天然健康食品,例如有機醬油會對大豆種植過程有嚴格要求,不適用化肥/化學合成的農藥。

除此之外,功能化的調味品也是一個新的掘金風向。例如消費者對食醋的認知可能停留在烹飪、佐拌上,但是保健、飲料也是值得挖掘的消費場景。據華鑫證券,健身醋、保健醋、黑醋具有消除疲勞,軟化血管,降血壓等功效,而蘋果醋、山楂醋、檸檬醋等飲料亦可以清熱解暑、防暑降溫。

用健康化、功能化重做一遍調味品,正由大有可期變得大有可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237aed8b7fa868dd05975717a6f2a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