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的「美食江湖」圖鑑中,糧道街是怎麼火起來的?

2023-07-08     蘇丹卿

原標題:武漢的「美食江湖」圖鑑中,糧道街是怎麼火起來的?

隨著糧道街的「美食興起」,戶部巷算不算是徹底被冷落了?

至少在很多武漢人眼裡,它已經無法引起人們的食慾。 曾經的「過早戶部巷,夜宵吉慶街」似乎一去不返了。

糧道街成為許多外地遊客爭相覓食的地方之一,包括大成路、水塔街、萬松園等(實際上,戶部巷也並非門可羅雀,遇到節假日仍是門庭若市)。

今年五一,為了讓「旅遊特種兵」很好的體驗糧道街的美食風味,糧道街變成了臨時單行。

「糧道街」之名,源於清代曾在此設的糧道署。但其最早的名氣之彰顯,與美食小吃並無相關,而是書香、人傑。

溯至明代,這裡有勺庭書院;清代,這裡有江漢書院;民國初,這裡有大學一所、中學兩所、專業學校三所……如今,在其周邊有武漢中學、武漢市糧道街中學、湖北美術學院、湖北中醫藥大學等。

如果不是本地人,可能很少會有外地遊客將今天的「美食小吃糧道街」與教育聯繫一起,更不會想起董必武。

作為新中國締造者之一,董必武與武漢、與糧道街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情感。

他在數九寒天典當皮襖創辦私立武漢中學的故事,想必很多老武昌人都不會忘記,更不會忘記教育自己的下一代。

1919年秋,在上海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洗禮的董必武回到武漢,決心辦報辦學。

為了湊集辦學經費,兩袖清風的董必武典當了當時身上穿的保暖皮袍,創辦了一座以「武漢」命名的中學(1920年),確立校訓為「朴誠勇毅」,教育出一批以改造社會為己任的革命者。這所中學仍在今天的糧道街上。

這條看似與「吃」相關的古老街道,實際上所展開的一股濃郁的書香,堪稱「武漢百年名校一條街」。但隨著時間流轉,時代發展,學校多的地方,吃的自然也不會少(糧道街也沒有辜負它的名字)。

最早的糧道街雖然不像旅遊小吃街那麼豐富、集中,但口碑好,物美價廉,深得學生們歡迎。我剛來武漢那會兒,就有武昌朋友建議我——想要吃好吃的,就去糧道街。

後來,在一次的偶然拍攝中,走到糧道街吃了一碗桂林米粉(那碗米粉我至今難忘)。那時候的糧道街還不火,至少不像今天這樣充滿了「流量」,街道兩旁也沒有集中如此之多的網紅小吃店。

但它是從什麼時候火起來的呢?

是因趙師傅油餅包燒麥?還是因……無從說起,反正它是火了。

一篇篇有關武漢糧道街的遊記攻略頻頻霸榜,名氣火到了全國,吸引了無數遊客紛沓而來。

舉目望去,趙師傅油餅包燒麥、陳大炎鐵板魷魚、熊太婆原湯水餃、米蘇花捲、桂林米粉、石頭餅、七個蛋烘糕、美味雞柳、拇指煎包、仙豆糕……約1400米長的糧道街,有一種「沒有你吃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架勢。

為了一口心心念的小吃,有的「吃貨」甚至早上5點鐘就已經在排隊了。

有網友稱,沒有1TB的胃,來糧道街只能吃不了「兜」著走。但節假日(包括暑期)來到這裡,更是要做好被「推著走」「扶著走」的心理準備哦。

以上圖片均為白天(且工作日)所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2366c2344cb5433c83495098c44ae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