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冷板凳燒到熱坑頭,華為雲內部突圍

2022-05-09     和訊科技

原標題:從冷板凳燒到熱坑頭,華為雲內部突圍

文 / 零度

出品 / 節點財經

組織架構和高層調整近一年,華為雲業績幾何?

4月份,華為雲迎來了幾個好消息:

首先, Gartner發布最新研究報告, 2021年,華為雲全球IaaS市場排名為中國前二、全球前五;

其次,稍早前3月份的華為財報發布會上,前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和新任輪值董事長孟晚舟,將雲業務視為華為財報中的亮點,加以重點介紹;

再次,在4月26日召開的2022年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鬍厚崑用了不小的篇幅強調雲業務,並且少見的為一款雲上數字內容生產線MetaStudio站台。

戰略上重視,業績上高調,排名上亮眼,華為雲開掛了嗎?

/ 01 /

雲上潮湧

2017年,華為正式投入到雲業務中,但不為人知是,以雲計算為命題的華為雲,已經在體系內坐了10年冷板凳。

早在2008年,華為就已經通過「雲帆計劃」宣布走入雲計算市場,但此後華為雲被邊緣了7年,一直在商業與產品部門下,沒有任何發展規劃。

進入2017年,雲計算市場風起雲湧,國內不少創業公司也通過「雲」殺入市場企圖分一杯羹,這一時期,華為已經意識到雲計算的重要性。據媒體報道,就在2017年春節後,華為交出了戰略層的答案:將強力投入公有雲業務。Cloud BU隨即成立,並在此後升級為華為集團一級部門,與運營商/企業/消費者三大BG平行。

戰略上的重視、組織架構的重新搭建,都意味著,華為對雲業務的重視。但業內也有不同的觀點,認為華為本來是做運營商的生意,對軟體類服務並不了解。況且,華為殺入之時,阿里雲、騰訊雲這兩家大廠已經在雲端耕耘多年。

2017年,時任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定下的目標:「未來三年,我們要成為中國第三,世界第五。」當時,華為在IaaS市場的份額都不到1%。

在郭平制定目標之際,曾有華為內部人直言早期發展目標過於樂觀,頗有大躍進的架勢。但現實似乎照進了夢想。2020年,根據Gartner報告顯示,華為雲全球IaaS市場排名上升至中國前二、全球前五,主流廠商增速最快,成為全球五朵雲之一。 也就是說,在郭平定下目標如願完成,甚至比預想中的排名更靠前一位。

3年內快速上位,華為雲的路線是「先搞定關係」。

據Tech報道稱,2017年,任正非帶著高管團隊,走訪了四川、陝西、山西、廣東、浙江和湖北等地,在雲計算、智慧城市和大數據領域達成多項合作。有華為的銷售表示,「先出手把關係做好。等阿里雲想從現成的實際需求出發切入,我們已經靠『人』拿下了客戶。」

短時間內把業務做大,華為也有難言之隱。對於華為而言,雲上的這場硬仗不得不打。2019年,亞馬遜市值飆升,首次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雲計算業務為其貢獻了92億美元的利潤。而也是這一年,美國的制裁,讓華為飽受困擾,地緣風險的加劇,讓其處在非常敏感的位置。找到第二個業務增長點,已經是時不我待。

/ 02 /

增長火車頭

幾年來,華為雲不僅從一個分支業務被升級為一級部門,更在三年內換帥四次。無一不說明,華為雲已經是必須要做,且必須做好的業務。

3月,華為財務長孟晚舟發布了華為2021年年度財務業績。數據顯示,華為實現全球銷售收入6368億元人民幣,減少28.6%,這是華為十年來營收首次降低,直接退回到2017年的水平(6036億元)。

當前,華為三大主營業務中,只有企業業務收入同比微增,而消費者業務和運營商業務均出現了同比大幅下降。孟晚舟在回應收入下降時講了三個原因:一是過去三年供應連續性持續承壓,美國多輪制裁對華為的手機、PC多個業務受到影響;二是中國的5G部署基本完成,市場需求已經沒有那麼大了;三是疫情的壓力,華為受到了影響。

更值得關注的是,近三年,華為收入增速逐年放緩。時間上看,剛好與美國將華為列入了「實體清單」的時間相符合。從斷供風波,到如今,華為承受巨大的壓力,去年華為消費者業務營收為2434億元,同比下降49.6%。

而在此時,華為雲的表現是引人關注的。

華為雲全球Marketing與銷售服務總裁石冀琳透露,如今,華為雲已經服務了600多個政務雲,幫助超過35個城市政務雲升級到雲原生;服務中國六大銀行、全部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Top5機構;服務超過30個智慧機場;建設了40多個工業創新中心,幫助1.7萬家製造企業數字化轉型。

2021年,華為雲保持快速增長,在政企和網際網路雙賽道持續突破,價值客戶增長59%,每用戶平均收入增長33%,雲市場交易額增長105%。

營收是業務最好的體現,在更大規模的客戶群覆蓋之下,華為雲或將取代消費者業務,為華為帶去更多新鮮的血液。

/ 03 /

組織衝突

為了力推華為「上雲」,內部也做出了不小的調整和變動。而人上的變化,並不像業務變化那樣「簡單」。在華為雲建設中,組織變動的衝突是始終存在的。

幾年以來,華為雲業務還歷經4次調整:

? 2017年,華為整合了IT產品線、2012實驗室、軟體產品線、全球公有雲業務部、流程IT等具備公有雲能力的團隊,正式成立了華為雲BU;

? 2018年,華為將公有雲、私有雲、AI、大數據、計算、存儲、IoT等與IT強相關的產業重組為「計算與雲」產業群,並在此基礎上組建了「Cloud&AI產品與服務」。

? 2019年的一季度,華為又將IoT、私有雲團隊合入Cloud BU。

? 2020年,Cloud&AI升至華為第四大BG,與運營商BG、企業BG、消費者BG並行。

經過四次大的調整,華為雲業務初定,而在人事上,也有不小的調整。最近的一次發生大調整是去年4月,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被任命為華為雲董事長,華為消費者BG CEO余承東被任命為華為雲CEO。華為雲BU新增兩個副主任,企業BG總裁彭中陽負責企業業務,華為CIO、質量與流程IT管理部總裁陶景文負責流程IT。但僅一個多月後,華為發文表示,經總裁批准,免去余承東華為雲CEO職位,張平安被任命為華為雲CEO。

關於華為雲業務,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媒體溝通中指出,「關於華為雲的定位,無論是長期還是短期發展,華為雲一直都是『備受煎熬』。一方面在於企業自身改變商業模式、銷售模式這種局面是非常難的;另一方面,也在於企業客戶對公有雲的感受短期內仍很難改變,他們依然會傾向於買伺服器、存儲。2021年過去之後,這種局面其實已經好很多了。但賣伺服器不是我們的追求。」

事實上,這種內部打架一直是華為雲的大困擾。比較典型的就是,同一個生意,賣硬體的價格可能是華為雲的5倍。

去年,華為云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圍繞雲需求的業務場景成立了三個業務部門,分別為公有雲、夥伴雲、華為雲Stack三個領域。而在公有雲方面,徐直軍坦言,華為雲從分到合再到分的這個過程中,內部之間還是會不斷打架,調整後,面向雲原生的公有雲將獨立建設銷售隊伍。

但無論組織如何變動、人員如何衝突,可以確定的是,華為雲一定會持續的變化,以更好的服務於業務。

今年初,華為雲提出,「打造最佳體驗的基礎設施即服務」,服務,一直是華為的強項,過去通過對運營商提供強有力的產品和服務,華為成為業內頂級硬體供應商。如今,華為雲要做的就是再次將這種服務能力、打硬仗的能力複製到軟體層面。

華為雲的野心不止如此,未來,深化云云協同模式創新、開拓全球市場、打造工業aPaaS、聚合SaaS、共建工業軟體雲,構建共創、共享、共贏的產業新生態,這才是華為雲的方向。

就在華為雲大刀闊斧改革的同時,市場份額也在悄然生變。

/ 04 /

騰訊的焦慮和阿里的隱憂

根據Gartner發布的2021年全球雲計算IaaS市場數據份額數據顯示,阿里雲全球市場份額第三,市場份額達到9.55%,華為雲位居第五位。國內市場,阿里雲、華為雲位列第一、二。

當華為雲成為全球第五、中國第二時,誰被擠掉了?很明顯,被擠掉的「曾經第二名」是騰訊雲。同一時間,市場傳來了騰訊雲裁員的消息。

在匿名吐槽社區脈脈內,一條題為「cisg畢業典禮已開」的帖子,登上脈脈熱搜榜首。CSIG是騰訊雲內部的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有知情人士透露,到2022年底,CSIG部門裁員比例或將超過20%。

雲市場的競爭,已經走到深水區。

當前,阿里雲營收達到600多億,根據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的數據,2021年,阿里雲在全球雲計算IaaS市場排名第三,在亞太地區排名第一,市場份額達到25%。

2015年的時候,阿里首次公開雲計算在該財年的收入:13億,占總收入的1.7%。2021財年,阿里雲營收達到601億,占了總營收的8%,已經成為阿里零售業務之外最大的收入業務。

雖然風光無限,穩居亞太第一,但阿里雲也有隱憂。2019-2021財年,阿里雲營收上漲,但增速是下滑的,三年內,營收增速分別為84%、62%、50%。到2022財年的前三個季度已經降到了30%、33%、20%。按照這個趨勢,2022整個財年,阿里雲的總體增速會跌破30%。

雲市場的參與者越來越多,各家都在攻城略地,更顯神通。

目前,阿里雲的主要是網際網路客戶,財報顯示,去年,網際網路客戶帶來的收入占阿里雲全部收入的48%。但需要直視的問題是,最近幾年,在地緣風險、市場風險和疫情影響下,網際網路項目的增長是放緩的。

再看騰訊雲的客戶畫像,目前,騰訊雲強項在於騰訊泛文娛領域,IDC的《中國視頻雲市場跟蹤報告》當中,騰訊雲已經連續三次排名第一。而在SaaS方向上,騰訊雲通過騰訊會議、企業郵箱、騰訊文檔等進行滲透。但在其他領域,騰訊雲的優勢有限。

在2021年財報會上,騰訊高管表示,雲業務早期為擴大規模,為很多客戶提供了定製化方案或者折扣,導致利潤率較低。騰訊雲的變革策略是提升自研,開發標準化的自有產品,降低總包轉售,從而提升毛利率,讓業務更健康。

華為雲的客戶畫像主要是政企客戶,據IDC數據,2020年,華為雲、天翼雲兩家在政務領域的市場份額分別是32.2%、25.3%。

除此之外,弗若斯特沙利文聯合頭豹研究院發布《2021年中國汽車雲市場追蹤報告》顯示,中國汽車雲行業市場快速崛起,2021年整體市場規模高達335.2億元。其中,華為雲以22.8%的占有率在中國汽車雲市場(IaaS+PaaS)位居第一,並且在自動駕駛汽車雲及車路協同汽車雲兩個細分市場,分別以26.9%和23.6%的市場份額占據主導地位。

華為雲也公布了一項數據:截至目前,國內TOP 30的車企已有80%選擇與華為雲合作。一汽、長城、、長安、江鈴等汽車企業,都已在與華為雲的合作中。在政務、汽車兩大未來發展的領域,華為雲已經率先占據一個身位。

三家激烈賽馬的同時,國內的巨頭都想在雲領域搶下一張門票,讓雲之戰更加激烈。

比如,百度的智能雲正在呈現一個高增長的態勢。財務長羅戎在業績電話會中表示,「百度智能雲四季度營收52億元,同比增長60%,2021年實現全年總營收151億元,同比增長64%。」;再看京東雲,Gartner數據顯示,京東雲在中國IaaS市場占有率位居第四,排名較去年上升一位,增長勢頭不容小覷。除此外,位元組雲、有國資「背書」的國資雲,都在窺伺這一機會。

雖然阿里、華為、騰訊是雲領域的TOP3,但阿里有隱憂,騰訊有焦慮,華為也並不能平躺。華為在財報發布會上透露,華為雲收入增長率超過30%,有望成為未來華為業務重要新增長點之一,表現出華為有意繼續加碼雲服務的決心。但這場關於雲老大的爭奪,已經進入加時賽,賽程更加緊張激烈。

節點財經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節點財經不對因使用本文章所採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節點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18db02712df681cab6dfd57c38ab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