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報 | 何以百年?「上醫醫國,先覺覺民」,廣州中醫藥大學創校記

2024-05-09     廣東省中醫院

原標題:中國中醫藥報 | 何以百年?「上醫醫國,先覺覺民」,廣州中醫藥大學創校記

1955年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最後一屆學生畢業照。

今年是廣州中醫藥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回顧該校的百年滄桑歷程,可謂始終保持發展中醫藥事業的自信、耐力和定力,始終堅持「上醫醫國,先覺覺民」的校訓精神。該校的發展史是中醫藥事業百年發展的一個縮影。

廣州是近代最早開放的口岸之一,先後出現了國內最早的西醫院校(博濟醫學校,1866)、西醫院(博濟醫院前身,1835)等。在與西醫西藥的比較中,廣東中醫藥界有識之士羅熙如、黎棣等深切地認識到,傳統中醫藥必須改變千百年來以師承或家傳為主的教育形式,通過辦學校、辦醫院爭取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籌建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

1912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未將中醫列入「醫藥學教育規程」,這就是史上著名的「漏列中醫」事件。該事件激起了包括廣東中醫藥界在內的全國中醫藥界的抗議。1913年2月23日,廣東慈善團體九大善堂集會,通電抗議並倡議聯合創辦中醫中藥學堂,同時號召廣州和香港各地商會和藥行給予支持。1913年3月,廣州和香港藥行隨即行動,在廣州壽世會館集議,決定創辦中醫學校,並正式發出《籌辦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宣言書》,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就是廣州中醫藥大學的前身。

參會的藥商都是當時的佼佼者。如來自香港萬益堂的伍耀庭,在辛亥革命時曾大力支持廣東軍政府,並任港僑籌餉局司理;來自廣州藥業老字號陳李濟的掌門人陳鯨浦、李繼文等。籌建會議一致推選盧乃潼為籌辦主席。盧乃潼,順德人,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同時對中醫學也有深入了解。

從1913年開始,穗港藥業捐資購買了廣州市麻行街四間房屋以及南濠街一段地皮作為校址。1917年12月,盧乃潼等向廣東省長公署提交立案申請,並附學校簡章。主要內容如下:

一、宗旨:研究中醫中藥為主,採擇西醫西藥為輔,溝通交換,養成完全醫藥之人才,以注重實習、慎重民命、永保國粹為宗旨,外事概不干預。

二、名稱:名曰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

三、校址:廣州市麻行街五十二號。

四、經費:本校建築費、開辦費均由士商捐助,每年公推廣州市藥材店四家管數,公推香港藥材行四人查數。

五、學期:以五年畢業,為十學期。

六、學科:第一學年,全體學、生理學、衛生學、藥物學、國文、化學。第二學年,生理學、藥物學、病理學、診斷學、療治學、方劑學、國文、化學。第三學年,西藥學、內科學(實習)、外科學(實習)、傷科學、診斷學(兼內外科)、婦科學、兒科學、國文。第四學年,內科學、外科學、婦科學、兒科學、眼科學(兼實習)、痘疹病學(兼實習)。第五學年,內科學、外科學、產科學、耳喉鼻牙科學、花柳病學、針灸學、裁判醫學。

1918年1月15日,辦學申請獲廣東省長公署批覆。1月27日,又獲北洋政府內務部批文,同意備案。1924年,盧乃潼等向南方政府申請備案,獲批文立案。批覆對創校先輩們給予了高度評價:「籌設醫學專校,時曆數年,規模已具,其宗旨在保持舊學,牖啟新知,兼習中西,一爐共冶。宏願熱心,深堪嘉許。」

更名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

1924年7月,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開始招生。入學要求參照當時高等教育中的專門學校標準,學生須在18歲以上,中學畢業或有同等學力,經考試後錄取,考試科目為國文、數學、物理和化學。首批共錄取了60名學生。9月15日,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舉行正式開學典禮。

在開學典禮上,首任校長盧乃潼對學生致開學訓詞中說:「中國天然之藥產,歲值萬萬,民生國課,多給於斯。本校設立之宗旨,習中醫以存中藥,由中醫以通西醫,葆全國粹,維持土貨,以養成醫藥學之人材,而舉國皆登仁壽域矣!」這番話今天聽來依然倍感震撼。

當時學校占地有十畝,主體有三座建築。正門刻有「廣東中醫藥學校」七個大字。校訓為「上醫醫國,先覺覺民」,前句出自《國語》,後句出自《孟子》。上醫醫國這句話在民國時期有著特殊的內涵,1915年新文化運動爆發,社會上出現了否定傳統文化、否定中醫的思潮,創校先輩們提出上醫醫國,強調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命脈,挽救中醫就是挽救傳統文化。所謂先覺覺民,強調發展中醫藥事業要有先覺思想,要與時俱進,要與現代文明和現代科技相結合,要辦學校、辦醫院。覺民,就是要讓老百姓覺醒,讓老百姓相信中醫、使用中醫,從而弘揚中醫藥文化。這則校訓可以說是廣州中醫藥大學賡續家國情懷、國家大義的精神源頭,也是學校改革創新、先覺思想的重要源頭。

1927年8月29日,盧乃潼不幸病逝,校董會推選陳任枚繼任校長。

1927年成立的南京國民政府,要求中醫學校不得使用「學校」名稱,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不得不暫時改名為「廣東中醫藥學社」。1936年,學校在廣東軍閥陳濟棠的支持下正式恢復使用「學校」名稱,為「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學校的建設成就得到社會及政府的肯定。1928年,省督學馬衍盤視察學校後,給教育廳的報告稱讚「校舍寬敞,各科講授,均甚嚴密」。1937年春,國民政府教育部官員來粵視察,在廣東省教育廳陪同下到該學校巡視,也稱讚「系國中不可多得之醫校」。

創建附屬廣東中醫院

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在1917年已規劃有附屬醫院。1926年在校內開辦了贈醫處,供教學使用,對社會開放,不收診金。

1928年,學校先後獲廣東省民政廳批文、省教育廳批文,准予醫院立案。廣東中醫院位於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對面(中間隔麻行街),占地約300平方米,樓高3層。內有大小病房20間,病床30多張,另設有各科門診、藥房、醫療室、護理室、煎藥室、供應室等,成為當時較有規模的中醫醫院。醫院建設共花費13萬餘元,均由粵港藥業界捐款解決。

1933年8月14日,附屬廣東中醫院正式開業。

廣東中醫院是廣州首創留醫部也就是住院部的醫院。1936年,中央國醫館館長焦易堂視察學校和廣東中醫院,對學校和附屬醫院給予了高度評價。

廣東中醫院制訂了《實習生規則》《實習辦法》。《實習生規則》除規定按時到崗、不得遲到早退等紀律外,還注重精神面貌方面的要求,強調學生在實習期間必須穿著制服,衣履整潔,實習時須整飭舉止,實習時服從各科主任醫生、臨床教授的指導或勸告,並須助理診務。

遷港辦學和戰後復校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學校和附屬醫院所有設施,均在戰火中損失。香港校董決定在香港復校,租定香港跑馬地禮頓道37號為校址,於1939年3月複課,校名為香港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

1938~1941年期間,先後有4批畢業生在香港畢業。1941年12月,日軍攻陷香港,學校停辦。香港淪陷期間,學校校董會依然正常運行,1944年校董會議決定到韶關複課,6月日軍發動「豫湘桂戰役」,韶關告急,複課之舉又告停止。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穗港兩地校董們將復校提上議事日程,推舉黃世河為港方負責人,何信泉為廣州負責人,於1945年底赴廣州辦理具體復校事宜。因為當時校舍為憲兵隊進駐,大德路的醫院已變成西醫院,收回的過程非常艱辛。1946年開學典禮不得不在醫院走廊舉行,1947年學校只能在醫院內上課。1948年9月3日,停頓10年之久的廣東中醫院終於重新開業。這一時期學校和醫院的經費,依然由廣州和香港兩方藥業平均負擔。

新中國成立後的延續發展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所有資產終於全部物歸原主。1950年春,校董會正式委任羅元愷為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校長。作為私立學校,一直到1953年,學校的基本費用仍靠粵港兩地藥業支持。據記載,香港藥行每年撥付學校港幣1.5萬元左右。

1951年,學校的教學設施和儀器設備在當時的廣東高校中非常先進,有幻燈機2座,細菌室有電動冰箱、電動保溫箱、乾燥箱、高壓消毒器、蒸餾器、高位顯微鏡、電動離心機、手搖離心機等。化學室有千分之一克的微量天平、硫酸乾燥器等。

從1924~1955年,學校教育教學制度、自編教材在全國享有盛譽。1933年,中央國醫館向全國中醫藥學校徵集教材,其中以廣州中醫藥專門學校選送的最多,達84冊。

1924年至1955年,廣東中醫藥專門(科)學校畢業生共計21屆571人,曾短期就讀322人,合計893人。有羅元愷、鄧鐵濤、李國橋、黎炳南、關汝耀、王德鑒、黃耀燊等一大批傑出中醫人才。

併入廣州中醫學院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多數傳統中醫師沒有學習過現代醫學尤其是預防醫學的相關知識,因此衛生部提出在全國範圍內開辦中醫進修學校。

1952年12月,廣東省中醫進修學校正式成立,借用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的校舍。

1953年2月,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董事會一致決定將全部校產和院產獻給國家。

1953年8月,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正式合併改制為廣東省中醫進修學校,羅元愷任進修學校副校長,鄧鐵濤任教務主任。

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1953年停止招生,但是沒有停止辦學,高年級繼續完成學習直至1955年7月。

1956年,國務院正式批覆衛生部,同意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分別成立四所中醫學院。同年6月18日廣東省人民委員會討論通過了廣州中醫學院籌備委員會名單:主任委員古大存,副主任委員陳汝棠、婁光琦、黃省三、陳經鎮。

古大存時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常委、廣東省委書記兼副省長;副主任委員陳汝棠時任廣東省副省長。從領導配備可以看出廣東省委省政府對籌辦工作的高度重視。

1956年7月24日,廣州中醫學院籌備委員會確定辦學地址暫設在廣東省中醫進修學校內。經費方面,除政府撥款外,香港中藥聯商會將原用於補助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的經費4萬多元港幣,全部捐贈給廣州中醫學院。

1956~1958年,廣東省中醫進修學校全面參與廣州中醫學院的籌建。1958年4月,廣東省中醫進修學校正式併入廣州中醫學院,至此,從廣東中醫藥專(門)科學校到廣東省中醫進修學校,完全融入廣州中醫學院之中。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2024年5月8日第8版

作者:廣州中醫藥大學 陸金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15dd54cb7dc3b72b040fef2727043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