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啥時候最難?每天都在崩潰的我告訴你答案

2023-07-20   CC爸媽

原標題:二胎,啥時候最難?每天都在崩潰的我告訴你答案

暑假+二胎是一種什麼樣的組合呢?

這事兒非得親身經歷著才有體會。

別看暑假剛進行兩周多,娃們已經大戰幾百個回合了。

  • 一會弟弟搶了姐姐的書,姐姐憤怒反擊,但DD現在戰鬥力也變強了,倆人是真打;
  • 一會姐姐吃了最後一口蛋糕,弟弟死活不幹,吵到我這裡告狀;
  • 一會只是因為媽媽先抱了一小隻,另一隻崩潰痛哭。

總之, 斷不完的官司,拉不完的架。

倆人干架也就算了,相互語言攻擊也就算了,為啥受傷的總是老母親。

誰懂啊,家人們,母親天天伺候吃喝不說,還得被罵。

這日子到底啥時候是個頭?

別問,問就是扎心。

一個扎心的事實:手足之間存在天然競爭關係,爭寵和干架才是常態。

但也不用太焦慮,這種天然存在的競爭關係,反而是他們養成健全人格、在社會環境中立足的一個基礎。

所以啊,不要總是質疑為啥自家娃總是在干架,至少在理論層面上沒毛病,不要報「倆人永遠和平」的不切實喚想,也不必因此內耗自己。

當然了,理論是一方面,現實是架不住倆娃天天找你告狀,處理孩子之間的破事,會讓人筋疲力盡,累覺不愛。

大人情緒崩了,自然也會波及到孩子。

今天,C媽就分享給大家3個親測有效的處理衝突的小妙招。

01

創造獨處機會,讓老大充分實現功能最大化

你可能想像不到老大多愛老二。

如果你覺得他不夠愛,那必然是他付出的不夠多。

我們總以為人類之間是因為愛而付出,但真相是,不是越愛才付出越多,而是付出越多才越愛 。

小王子之所以喜歡他的玫瑰花,喜歡的不是玫瑰花本身,而是他花費在玫瑰花上的時間與心血。

一個人付出的成本越多,越容易對付出成本的事物產生感情。

你想讓兩個孩子相愛,不是按著他們的腦袋告訴他們愛對方,而是引導互相付出。

往年一到暑假,我們家的分工模式,都是奶奶在家看DD,我把CC帶去工作室放羊。

只要期待降得夠低,在哪都是草原。

主打一個把倆人分開,少滋生事端。

而上周一件事,讓我覺得,我以往做的可能是錯的。

今年DD上幼兒園之後,我就總覺得這孩子被約束起來了挺可憐,私立幼兒園不放暑假,但我還私心希望他也能跟姐姐一起自由自由,就請了一個月假。

所以7月份的倆娃,相處的時間比往年多了許多。

上周一,奶奶有事回了老家,姥姥身體不適去醫院做腸鏡,我上午有個重要的供貨商來訪,C爸下夜班,最早也得中午回來。

總之,是哪個場合都沒辦法帶上倆娃。

然後CC自告奮勇: 「我可以在家帶 DD半天!」

我: 「你自己帶他嗎?」

「那有啥,我倆在家,我看著他,帶他玩唄」

那一刻,我先是震驚,腦補各種危險,然後再思考這個方案的可行性。

最不濟就是倆娃看一上午動畫片,最不濟就是倆娃在家鬧的雞飛狗跳,打的難捨難分,最不濟的就是中途接到電話趕回來收拾殘局。

可是,還有個難題,我們家那天還停電了。

這事兒是個雙面刃:

好處:安全隱患-1(不用擔心觸電和開水燙傷)

壞處:哄弟難度+1(沒網沒電,電子產品集體下線)

好處:安全隱患-1(不用擔心觸電和開水燙傷)

壞處:哄弟難度+1(沒網沒電,電子產品集體下線)

但是CC保證,她沒問題,而以我對她的了解,感覺應該也沒什麼問題。

然後囑咐了CC一些注意事項,不能給陌生人開門,不打開廚房的門鎖,有問題電話溝通後,我就懷著忐忑又有點期待的心情出門了。

只要平安無事,其他都是小事。

本來我也沒抱太大希望,但我萬萬沒想到,挨到下午1點多C爸到家,家裡竟然一片祥和。

獨處的近6個小時,她先帶DD去樓下踩了會兒水。

後來覺得冷,怕凍壞 DD,又帶他上了樓。

倆人玩了會兒過家家。

之後CC又給DD讀了N本繪本,哦,我回家還給我展示了一點「教學」成果,讀到算術星人那冊,她還把10以內的點數給DD搞定了。 (我讀過10遍,DD都沒學完點數,總是到後面他就摸魚,我也放水,心說早晚都能學會,但CC就非常耐心地帶他點數完每一頁)

中途又帶DD吃了飯,那彙報DD吃了多少的情形,跟我平時給C爸絮絮叨叨簡直一毛一樣……

吃完午飯,沒等到睡覺,C爸就回去了。

補充:

  • 孩子單獨留在家裡這件事並不建議,也不提倡。
  • 這只是我家特殊情況的特殊處理,大家千萬不要模仿。

這意外六小時,絕對是我家姐弟情深的高光時刻,我覺得老大好棒。

而她,覺得自己更棒。

因為她驚奇地發現,她原來可以照顧DD、可以包容DD,可以耐心的為 DD付出,可以很愛很愛弟弟。

所以她非常興奮得跟我們講述帶DD的細枝末節。

那感受,我大概是懂的。

就像咱們初為人母時,很多為孩子犧牲奉獻的時刻,雖然會累,但是你也會感受到「老娘可真是偉大」的強烈自豪感。

至於DD,當姐姐作為引導者,而不是競爭者的身份時,他自然120分的配合。

而且,他也會看到姐姐的閃光點啊,本來 小孩子對於大孩子的敬仰就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姐姐再如此和藹可親,那他必然是最忠誠的信徒。

我擔心的那種姐弟仇深,大打出手的場面根本沒出現,反而是激發了長幼間那股特殊的能量。

我心想, 我在的時候你倆各種找茬,我不在就是姐慈弟恭,原來是我耽誤了姐弟倆的感情磨合?

雖然不建議單獨留孩子在家,但是,依然不妨礙我們有意給孩子創造彼此獨處的機會。

最大程度地實現各自功能的最大化。

而平時,父母一定不要在一個孩子面前說另一個孩子的不好,而是要樹立彼此形象,即便是哪個真的做錯了什麼,也要給孩子留有空間,單獨進行教育。

要多誇獎對方: 「姐姐對弟弟多好啊,給弟弟講故事,一起玩遊戲」、「弟弟非常喜歡姐姐,常常把好吃的給姐姐留一份。」

漸漸的老二就會對老大產生依賴和信任,老大也有責任感,不僅覺得自己有能力,而且也願意照顧老二。

在這個過程中,兩個孩子產生共情,感情自然越來越好。

02

不做裁判,只當觀察員

真的奉勸各位姐妹不要總是牽扯進孩子的矛盾中,就算孩子跑來告狀,主打的也是一個渾水摸魚「你倆自己解決」。

但有的人看不下去,覺得大人一句話的事,為啥要讓孩子鬧半天。

是的,大人強勢介入,干預效果確實立竿見影。

但若你總是不停地給孩子當裁判評判對錯 「你搶東西不對」、「他動手不對」,或者當和事佬 「要分享,要好好玩」,就會有解決不完的小破事,擦不完的屁股等著你,天天3D環繞媽媽媽喊個不停。

更重要的是, 在鞋子與腳的磨合中,你怎麼摻合,都是外人。

婚姻守則里有條出圈的名言:「 你若是受了委屈,不要告訴父母,因為你可能很快就會原諒你的丈夫,但你的父母不會!」

我認為,這條守則,二胎通用。

兩個孩子吵架,他們能有什麼深仇大恨呢?

可能下一秒就能忘了,再下一秒又玩到一起了,若干年後,誰也不會特別介懷我姐搶過我玩偶,我弟破壞過我一幅畫。

但父母一介入,就事兒大了。

你要知道,不管你怎麼處理,不論你覺得自己有多公平,總會有一個孩子不滿意。

最后里外不是人的就是你。 (別問我是怎麼知道的 )

更何況,我們所謂的「公平」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我們「覺得」姐姐咄咄逼人了,DD委屈了,真相可能是DD為了玩的開心愿意承受這點委屈。

我們「覺得」DD只是喜歡你想跟你玩,姐姐太小氣了,真相可能是姐姐不喜歡這種甜蜜的負擔。

所以啊,哄娃還是需要一些套路的。

先裝聾作啞,娃內部能解決的事情,就先讓他們自己解決。

沒哭著來求助,就忍住不要去管;

就算哭著來求助了,也別急著站隊。

比如CC玩的玩具,DD搶,CC不給,DD哭著告狀:「姐姐不給我玩」。

如果站CC: 「姐姐正在玩,你不要搶」——這會讓CC覺得自己更有理,更不退讓,也會消滅掉老大的同理心。。

若是站DD: 「你讓他玩一下吧,他玩一下就夠了就還你」——CC不服氣,還會讓DD覺得搬救兵才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唯一方式。

正確和稀泥方式是,幫孩子理清需求:

「你想這個玩具,哦,你也想玩這個玩具」

把問題拋給孩子:

「好,但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玩具只有一個,但卻有兩個人想玩怎麼辦呢?」

引導孩子思考解決辦法,讓每個孩子提出幾個自己認為可行的解決方法。

不管多離譜和不講道理,你的意見先都按下不表。

  • 「 這是我的,我就是一下都不許TA碰!」
  • 「我就要搶過來,TA不給我,我就給TA摔碎」!

先讓他們暢所欲言,你只需要回應「嗯嗯,你的需求我知道」,然後幫忙分析實施起來的可能性。

  • 「一下都不讓他碰,他可能一直纏著你,你也玩不了」
  • 「你要準備摔碎的話,那姐姐更不可能讓你拿到,她可能會藏很高,讓你永遠拿不到」

如果孩子實在想不出太好的方法,家長也可以進行補充:

比如,DD拿一分鐘之後還給姐姐,比如一起根據玩具,設計一個可以共同參與的遊戲?

然後從提出的方案里選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

雖然,引導的過程麻煩些,中間也可能會出現很多波折,但堅持下去孩子就會明白,不是誰哭誰有理,也不是誰會告狀誰就占上風,而是需要思考,找到雙贏的解決辦法。

這對雙方的衝突應對能力都是一種訓練,不僅適用於二胎之間的衝突,也可以鍛鍊孩子在外面對衝突的社交能力。

03

終極大招,帶出去玩

據我觀察, 在家水火不容的倆娃,只要出了家門,就變得異常和諧。

要麼,姐姐照顧弟弟,弟弟粘著姐姐,抱團一致對外。

手足之間的感情,通常都是在外人加入時才顯得最濃烈。

  • 就像在小區玩滑滑梯,CC總會帶著DD排隊,阻止別人插DD隊,也引導DD遵守規則。
  • 就像玩沙子時,要是有別的小朋友亂揚沙子碰到CC,DD也會立馬批評,「你揚到我姐姐身上了」。

要麼,就是各玩各的,互不干擾。

所以啊,只要預測倆娃賦閒在家將超過2小時,我們就雷打不動帶他們下樓玩。

周末也是,幾乎不在家裡呆著,要麼商場遊樂園,要麼涼快的小河邊。大自然里的資源新鮮又豐富,孩子就鮮少需要爭奪。

總之啊,手足間的感情,就是如此的相愛相殺,老母親只能在其夾縫中生存。

這個暑假,你還好嗎?評論區快來跟C媽嘮嘮吧。

今日視頻話題

姐弟互掐,卻被心理師叫好?原來孩子有這種行為,說明你養得很好

真實的二胎有點嚇人,家有倆娃,這三句話,奉勸你永遠別說

二胎家庭的殘酷真相:95%的父母都偏心

我們是CC爸媽,家有一雙兒女CC&DD。

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副主任醫師;

C媽:報社育兒主編,暢銷書《家長好脾氣,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覺得文章有用,就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