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3個駐顏秘方,愛美人士可別錯過~

2024-11-01   雲貴高原生活指南

愛美是人類的天性,為了追求美,現代還衍生出了醫學美容、中醫美容等多種學科。中醫美容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古籍中有著大量美容養顏理論,實用的方藥也屢見不鮮。今摘取幾款增白悅顏、祛斑瑩面的美容外用方,幫助大家養顏悅己。

洗面光彩方

組成:冬桑葉。

製法:將冬桑葉煎濃汁,收貯於瓶。每日晨起將30毫升冬桑葉汁加入溫水中,洗面即可。

作用:祛風潤膚。

洗面光彩方出自清代鮑相璈所著的《驗方新編》一書。鮑相璈提出「冬桑葉,煎濃汁收貯,冬月早晨用一酒杯,摻入水內洗面」,可使面部皮膚「光滑如鏡」,「面亦不凍」。中醫認為,頭面部的疾病常與感受風邪有關。風為陽邪,易襲陽位,《黃帝內經》中也有「傷於風者,上先受之」的論述。故而,人體感受風邪常會導致氣血失和而變生諸頭面部疾病。

桑葉味甘、苦,性寒,歸肺、肝經,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的功效,對風邪襲表,導致氣血失和、火毒內生造成的雀斑、黧黑斑、粉刺頗為適合。現代研究也證實,桑葉中富含黃酮類、酚類等活性成分,還有維生素C、維生素E等多種維生素,對於調節皮膚組織的新陳代謝、治療面部痤瘡及褐斑有較好效果。

益母草留顏方

組成:益母草。

製法:將端午當日收采的全株益母草曬乾研細過篩,加入適量的麵粉和水,調和成團,捏成雞蛋大小,再曬乾。然後在四面開竅的泥爐底層鋪炭,中間置藥,上面再覆蓋一層炭,點火煅制。先武火燒30~60分鐘,接著改用文火煨24小時,把藥取出,涼透,放瓷缽中研細,過篩再研,越細越好。用瓷罐或玻璃瓶收貯,防止受潮。每日洗漱時,取細粉洗手面即可。

作用:美白駐顏。

此方全名為「近效則天大聖皇后煉益母草留顏方」,收載於唐代王燾輯錄而成的《外台秘要》一書中,雖藥味簡單,但效果頗佳。《外台秘要》中記載,「初將此藥洗面覺麵皮手滑潤,顏色光澤,經十日許,特異於女面,經月餘生血色,紅鮮光澤異於尋常,如經年久用之朝暮不絕,年四五十婦人,如十五女子」,又雲其可「令白如玉,女項頸上黑,但用此藥揩洗,並如玉色」。由此也可見本方美白嫩膚功效之強。

益母草味苦、辛,性微寒,歸肝、心包、膀胱經,有活血調經、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本草綱目》認為其「入面藥,令人光澤,治粉刺」。現代研究也發現,益母草中含有生物鹼、黃酮、二萜類等化學成分,外用可提高機體抗氧化能力、促進膠原蛋白合成,有助嫩膚美白。

玉肌散

組成:白芷、滑石、白附子各40克,綠豆粉300克。

製法:上4味共研成極細末保存,每日早晚用幾湯匙的粉末加水外洗。

作用:淡斑美白,可治療雀斑、白屑風、痤瘡等。

玉肌散收載於清代《奇方類編》,書中對其評價頗佳,認為其能「治一切風濕、雀斑、酒刺、白屑風、皮膚作癢」。

方中白芷氣味芳香、質地滑潤,是古人製作面脂的要藥。早在《神農本草經》中便指出白芷「長肌膚,潤澤,可作面脂」。《湯液本草》中認為其可「排膿止痛生肌,去面皯疵瘢」。現代研究也證實,白芷中含有揮髮油類、香豆素類等化合物,有抗氧化、美白、抗菌、抗炎等作用。滑石味甘、淡,性寒,外用有祛濕斂瘡之功。

滑石質軟而細膩,易於均勻鋪散,至今仍是各種化妝品的主要原料之一。《本草正》記載滑石可治「諸濕爛瘡腫痛」,《羅氏會約醫鏡》中亦有滑石可治「一切濕爛瘡痛」的記載。現代研究發現,滑石外用有保護創面黏膜、吸收分泌物、促進結痂等作用。

白附子味辛、性溫,有祛風痰、解毒散結之功。《本草經集注》認為其可治「面上百病,行藥勢」。《神農本草經疏》中有白附子可治「頭面斑痕,入面脂用」的記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附子中含有揮髮油類、有機酸類、含氮雜環類、腦苷類等,具有美白、抗粉刺等美容功效。

綠豆具有清熱解毒功效,是常見的藥食同源物質。《本草征要》中有綠豆可「去浮風而潤膚」的記載。《本草撮要》中亦有「痘瘡潰爛,以豆粉撲之良」的論述。現代研究發現,綠豆中含有生物鹼、香豆素類、植物甾醇、芳香物質等多種成分,可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上藥合用,不僅可清熱解毒、疏風止癢,治療濕熱內蘊、風邪侵襲導致的痤瘡等皮膚問題,還可美白淡斑,不失為一劑美容良方。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首都中醫,由雲南中醫編校推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