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一身毛病的壞孩子,一生都在哭喊:「爸爸媽媽,救救我!」

2023-04-12     樊村聊教育

原標題:那個一身毛病的壞孩子,一生都在哭喊:「爸爸媽媽,救救我!」

還記得那個觸目驚心的新聞嗎?

17歲少年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爭執,被母親接回家的路上,因為無法忍受母親的批評,毅然決然從橋上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這一事件在網上引發了極大的討論,有的人抱怨母親應該與孩子站在一起,不應該在孩子遭受挫折的時候還去批評他,致使孩子走上了絕路。

也有人抨擊孩子抗壓能力太差,與母親發生一點口角就用結束生命的方式來懲罰自己最愛的人。

作為一個母親,我們也曾有過情緒沸騰無法控制的時刻;作為一個孩子,也都曾有過衝動的往昔。

在養娃的這條路上,我們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沒有誰是天生就懂得如何做一個媽媽。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聽到這樣的話語:

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請允許我暫時的犯錯。

但是,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卻不是第一天做父母。

隨著孩子的成長,作為父母的我們也需要不斷地去成長,去學習,去拓寬自己為人父母的道路,才能及時跟上孩子的腳步,才能在幫助孩子成長的同時,也讓自己的內心得到成長和充盈。

化解我們內心的衝突在《化解我們內心的衝突》這本書中,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幾組家庭同時因為孩子的原因,進入了訓練營。從初入營時的憤怒、疏離、責怪、挑釁等各種表現,逐漸開始不斷反思自己的生活,自己對待摯愛之人的態度,自己在處理家庭、工作時的種種行為,以及背後的深層原因。

最後,每個家庭,每個人都在訓練營中重新找到了自己原本應該有的道路與身份。與自己和解,與愛人和解,與孩子和解,也與社會和解。

這本書用故事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不同的家庭面臨的不同情況,深入淺出,引人入勝。

故事的開頭,我們看到了歇斯底里的孩子,無奈的母親,以及不耐煩的父親。

他們一開口就像是在用言語摔跤一樣,雙方都想預測對方的行動,尋找對方可以作為利用的弱點,最終使其屈服。

孩子身上的問題,往往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沒有一出生就完美的小孩,也沒有一出生就頑劣的小孩。所有出現問題的孩子,背後必定有一個滿目瘡痍的家庭。

書中這樣寫道:

生活中大多數問題,解決的方法都不僅僅停留在規範和糾正上。

但如果和孩子的互動總是在致力於改變他,他反而不會那麼容易改變。只有當我們開始為了讓一切重回正軌而活,而非僅僅為了糾正差錯而活的時候,我們才能讓人們發生改變。

那麼,如何才能避開規範與糾錯,而讓一切重回正軌呢?

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什麼樣的?曾經聽過一個故事,父親總是對自己的父母惡語相向,甚至拳腳相加。一天,孩子面無表情地對這位父親說了一句話:

「等你老了之後,我也這麼對待你嗎?」

這位父親愣住了,從此改變了自己對待老人的態度。

故事中的孩子,將自己的疑惑說給父親聽,從而引發了父親的反思。但是在生活中,我們更多的孩子會對父母的言行深信不疑,並且將這種行為模式不斷地進行複製和傳承。

故,親子之間的溝通更應該以「教學」為主,輔以「溝通」,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得到良好的發展,也讓我們的家庭更加和諧。

《莊子》中說: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言傳也。

它告訴我們:語言所可貴的在於它表現出的意義,意義自有它指向之處。意義的指向之處是不可以用言語傳達的。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短短八個字,做起來卻似乎沒有那麼容易。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育兒文章也逐漸占據了父母的朋友圈。諸如:如何應對孩子的厭學,如何處理孩子的叛逆,如何讓孩子少看手機,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等等,都有非常詳盡的解決方案。

而這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父母既要用言語去教導孩子,還要用自己的行動去為孩子做示範。

說白了,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為人父母不要光會說,還要會做!

曾經看過一句話,談話雙方都講道理叫做溝通,單方面的講道理就叫抬槓!

有多少孩子在父母喋喋不休地「抬槓」中變得越來越沉默,甚至走投無路。

孩子想要的共情,你了解嗎?我們都知道,如果你想要了解一個人,想要發自內心地去關心一個人,首先就要學會站到對方的立場上去思考,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共情。

而共情最重要的就是傾聽。只有用心聆聽對方的語言,才能真正了解對方的感受,才能更好地溝通。

除了傾聽,我們還要學會「學習」,像我們的孩子學習,時刻保持謙虛的態度。有時候父母的想法並不一定是完全正確,或許是我們對待孩子的態度不正確,或許是我們的觀念不正確。

只有保持謙虛的心態,允許孩子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並且耐心地學習,不斷打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我們才能真正地理解孩子,做到真正的傾聽,入耳入心。

有時候,我們一直想要改變的那個人,可能並不是唯一需要改變的人。

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聲音,讓孩子教會我們去傾聽花開的聲音,向孩子學習,與孩子一起成長,才是作為一個父母所應該有的行為和觀念。

良好的親子關係的表現:孩子在你面前敢於做真實的自己作為父母我們希望孩子可以多與我們進行溝通,我們希望能夠了解孩子在乎什麼、喜歡什麼、在想什麼。而溝通和向孩子學習能夠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但是這一切的前提就在於我們首先要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

前幾天朋友非常焦急地向我敘述,初中的女兒與一個大一的外地學生在網上相識,似乎在談戀愛,自己想要阻止,可是又怕傷害到與女兒之間的感情。

朋友曾經嘗試過偷看孩子的聊天記錄,還試圖沒收孩子的手機,但是反而讓女兒對自己的排斥越來越嚴重。

後來她慢慢接受了青春期的女兒可能會出現的懵懂,也願意去包容女兒,一點點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喜歡的男生類型,他們一起看男生的照片,一起去給男生選生日禮物。

慢慢地孩子願意把自己與這個大哥哥的事情講給媽媽聽,詢問媽媽的意見,也願意接受媽媽的意見讓這份初萌芽的情感慢慢長大,順其自然。

孩子之所以做出這麼大的改變,起因是媽媽願意願意與女兒重新建立一份比較安全和友好、平等的關係,不再以過來人的身份、長輩的身份高高在上的對女兒的一切事物指手畫腳,反而願意詢問女兒的意見,並且逐漸發現女兒身上的閃光點。

很多時候,父母並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他們用錯了愛的方式,自以為是為孩子好,為他們鋪就將來的道路,為他們計劃好明天的前程,為他們付出良多,卻從來沒有想過要感受和尊重孩子的意願。

所以,試著與孩子做朋友吧,試著去了解他們,欣賞他們,讚美他們。

愛孩子,就讓他在你面前,敢於做回真實的自己吧!

父母相愛,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爸爸的愛加媽媽的愛,都不如爸爸媽媽相愛最能讓孩子感受愛。

如果我們想要給孩子帶來正面的影響,那麼我們必須與那些對孩子有重要影響的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而在家庭中,父母的良好關係就是孩子安全感和愛的最初來源。

我們希望影響孩子,希望孩子能夠接受自己正確的、積極的意見和建議,那麼首先我們要充分考慮對孩子有著重大影響的另一方的看法。

著名心理學家薩提亞曾經說過:

夫妻是家庭的建築師。

父母恩愛的家庭,就像一個溫暖的巢,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只有父母相愛的家庭,才能成為孩子的避風港,才能讓孩子在這個溫暖的港灣健康成長,才能讓孩子在感受父母愛的同時,認真地吸取父母身上正向的能量,才能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愛的世界。

夫妻雙方彼此相愛,然後共同愛孩子,才是一個家幸福的最好的模樣。

寫在最後為人父母,仿佛一條打怪升級的旅程,我們需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系統,以身作則,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學會傾聽孩子的內心,保持謙遜的心態,向孩子學習;與孩子做朋友、做戰友保持良好的關係;愛自己的家庭,愛自己的伴侶,給孩子一份完整的愛。

在於孩子發生爭執的時候,不要只想著去改變孩子,而是通過審視自己的處事方法,反思自己是將孩子當做獨立的、完整的人,還是只是把孩子當做我們需要解決的一個物體。只有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完整的人,才能避免自己用粗暴的方式去對待孩子,對待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我們逃避的從來不是孩子這個人,而是孩子的行為引發了我們的情緒,而產生的挫敗感。

只有化解我們內心地衝突,才能真正地繪出通向和平的道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095381915b22489d0870eea30afcd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