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黎炫岐
編輯/ 高 智
「只要能發出工資,輕易不幹裁員這事。」一年前,蔚來汽車CEO李斌曾語氣堅定。一年後,李斌「食言」,寒冬將至,蔚來提前入冬。
裁員的公開信來得有些突然——11月初,李斌發布了《組織優化與兩年優先事項》內部全員信,表示「根據公司制定的組織與業務優化計劃,公司將減少10%左右的崗位,具體調整會在11月完成。」緊接著,旗下子品牌阿爾卑斯就被曝不再是獨立項目,部分崗位相應被裁減。
不過,裁員不一定總是壞事兒,燒錢如流水的蔚來,終於在入冬前學會了節衣縮食,至少資本市場的反應是積極的。畢竟,近年來蔚來持續虧損,裁員降本已經成為必須的選擇。至於寒冬之後能否迎來一個暖春,就得打個問號了。
大刀「削骨」,股價卻應聲而漲
「很抱歉這次調整會影響到一些同事,也請理解這是公司面對激烈市場競爭不得不做的艱難決定。」11月3日,一紙內部全員信,拉開了蔚來「削骨」的序幕。全員信中表示將開展涉及組織和資源投入方向的調整,減少10%左右的崗位,具體調整會在11月完成。
根據蔚來汽車9月25日發布的2022年ESG報告顯示,其共有26763名員工,分別來自全球26個國家與地區。據此員工總數據計算,蔚來此番的人員調整或將涉及2600餘人——一個對比數據是: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年底,理想汽車員工人數為19396人,小鵬汽車則為15829人。
全員信中還提到,未來兩年是汽車行業變革競爭最激烈的階段,要進一步提高執行效率,並確保關鍵業務有足夠的資源投入。雖然蔚來今年交付了5款全新產品,並且在成交價30萬元以上純電汽車市場獲得了40%以上的市場份額,但綜合表現離預期目標仍有差距。李斌表示,如果想贏得參與決賽的資格,必須進一步提高執行效率,並確保關鍵業務有足夠的資源投入。
圖片來源:蔚來內部全員信
而在過去的兩個月,蔚來進行了30餘場討論會,將業務及規劃集中在確保核心關鍵技術的長期投入,保持技術與產品的領先優勢;確保銷售與服務能力能夠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確保3個品牌9款核心產品的如期上市;組織提效,合併重複建設的部門與崗位,變革低效的內部工作流程與分工,取消低效崗位;資源提效,推遲和削減3年內不能提升公司財務表現的項目投入。
這封公開信發布之後,很快就有媒體曝出,蔚來旗下子品牌阿爾卑斯已經開始裁員。據汽車媒體類星頻道消息,蔚來旗下全新品牌阿爾卑斯不再是獨立項目,人員將分配到蔚來各個部門,部分崗位相應被裁減。
儘管外界對此議論頗多,且不乏對其現金流的擔憂。但顯然,這一舉措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認可。
公開信發布後,蔚來美港股均實現二連漲。11月6日,蔚來港股收漲7.17%報65.80港元,盤中一度漲超8%,兩日累計漲幅達13.3%;蔚來美股11月3日收漲5.65%報8.23美元,兩日累計漲幅達10.5%。截至11月6日,蔚來美股盤前漲超3.5%。
由奢入儉難,但蔚來別無選擇
事實上,蔚來此次「收緊褲腰」或許是必然的選擇。畢竟,根據蔚來今年上半年的財報顯示,公司虧損達109億元,現金餘額僅為315億元。而自成立以來,據公開財報,2018年至2022年,蔚來汽車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33.28億元、-114.13億元、-56.11億元、-105.72億元和-145.59億元。總的來說,公司近5年半來已累計虧損764億元,可謂穩居「新勢力虧損第一」的頭把交椅。
蔚來財報
巨額虧損和蔚來「大手大腳」的燒錢習慣不無關係。
首先,「換電模式」一直是蔚來燒錢的大頭,儘管其他車企都在琢磨「快充」,蔚來卻堅持逆流而行。據公開信息顯示,截至10月26日,蔚來汽車第2000座換電站於G30連霍高速寶雞西服務區霍爾果斯方向落成。而據蔚來的總裁秦力洪此前公開透露,建設一座換電站的成本約為300萬元,此前已建造的1700座換電站總計約耗資51億元。除卻建設成本,換電站的維護、人工支出、運營費用和電池損耗等開支也並不是小數目。
但蔚來似乎不準備調整方向,李斌在今年年初提到,「NIO Day上公布的『2023年新增400座換電站』的計劃遠遠不夠。我們確立了新的目標,決定在2023年新建1000座換電站,到2023年底累計建成超過2300座換電站」。此外,官方消息顯示,蔚來不僅在中國建換電站,在歐洲也要建換電站。
如果說換電站還能被理解,蔚來不少舉動則一度被質疑為不務正業。在今年9月中旬,蔚來第一次公開了全棧自研的框架和成果,還發布了備受爭議的蔚來手機。但這是蔚來一貫的風格,在早期,蔚來舉辦NIO Day時,還曾為用戶包機、包高鐵、花重金請樂隊。更不用提,蔚來還要自己做電池、晶片、三電系統等等。
事實上,無論是燒錢建造換電站,還是造手機,背後的邏輯是一致的——增加品牌認知,提升用戶體驗,從而構建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生態閉環。正如在NIOIN 2023蔚來創新科技日上,李斌所表示的,「蔚來做手機不是因為手機企業跨界進入汽車行業,也不是靠做手機賺錢,而是蔚來用戶需要一款與蔚來汽車無縫連接的手機。」
從前期的用戶反饋和銷量數據來看,這一邏輯是可行的。彼時,蔚來屢屢出圈,迅速收穫了大批忠實用戶,在社交媒體平台的反響也不錯,其月銷量也經常占據新勢力榜首,市值則一度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
但是,培養消費者習慣的時期已經逐漸過去,邊際效率遞減是必然的趨勢。也正因此,今年初,蔚來銷量一度陷入危機,尤其4、5月份,蔚來的銷量跌破了1萬輛,這無疑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蔚來不得不採用降價手段維持銷量,而與之對應的是哪吒汽車和理想汽車一路趕超,其中理想的月度銷量已經超過4萬輛,同時小鵬汽車和零跑汽車也屢屢刷新交付記錄。
此外,蔚來還不能忽視華為強勢加持下的問界帶來的衝擊,以及在2024年上半年即將進場的小米汽車,
內外焦慮之下,儘管由奢入儉難,但對蔚來而言可謂不得不做的選擇。
年底衝刺,新能源汽車幾家歡喜幾家愁?
儘管蔚來在近期變動不斷,但從整體市場來看,新能源車企正蓄力年底衝刺,想要過個好年。
先來看看整體數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0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8.9萬輛和95.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9.2%和33.5%,市場占有率達到33.5%。
具體到造車新勢力來看,10月理想汽車交付量達4.04萬輛,同比增長302.1%,迎來月交付超4萬輛的全新里程碑。截至今年10月31日,理想汽車全年累計交付28.46萬輛,接近年終完成35萬輛的目標;小鵬汽車10月交付量一舉突破2萬輛大關,刷新單月交付歷史紀錄;零跑汽車10月交付1.82萬輛,同比增長159%;蔚來汽車10月交付1.61萬輛,同比增長59.8%。
而傳統車企的數據也不錯。據《中國能源報》,10月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達30.18萬輛,這是比亞迪首次單月銷量突破30萬輛。今年前10個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約238.15萬輛。以此計算,比亞迪300萬輛年銷目標完成率已接近八成;吉利汽車10月新能源汽車銷量首次突破6萬大關,約為6.21萬輛;長城汽車10月新能源車銷售約3.05萬輛,首次突破3萬輛,同比增長178.08%,其中長城旗下的歐拉品牌10月銷售10826輛,同比增長94.29%,這也是該品牌連續6個月銷量過萬。
乘聯會公布新能源廠商的零售銷量排行榜
當然,高銷量的背後離不開今年頻繁的價格戰。正如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在經銷商溝通會上表示,車企「雙11」購車促銷活動、廣州國際車展、新車上市等因素都有利於提振汽車銷量。同時,地方購車補貼、車企促銷活動仍在延續,預計11月零售量環比增長將達到10%左右,大約為210萬輛。
不過,以價換量的代價是利潤空間被壓縮,車企的毛利率可能不增反降。所以,今年的年末大比拼,究竟花落誰家,還難下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