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在歐洲社會興起了一股中國熱
從瓷器茶葉到絲綢扇子
中國元素成為了品味和地位的代名詞
有這樣一個地方,
是走向末路的大清朝的繁華盡頭
也是中國熱最著名的催化劑
今天我們就走進廣州十三行
看看綿延一個多世紀的海上傳奇
Revell夫人和Revell小姐在中國,當時十三行有很多的外國人,這幅畫的兩位外國女士身著中國絲綢服裝,手執中國扇,在18世紀極為時髦/約1780年
生於廣州的油畫家陳鏗花了十年的時間研究十三行歷史,畫出33米長卷式油畫巨作:《遠航之夢-廣州十三行》,圖為「百舸爭流」部分,表現了眾多西方船隻停泊在珠江港口的場景
早在秦漢時期,廣州的對外貿易便開始興起
1686年春,廣東政府招募了
十三家有實力的牙行經紀人
和外商做生意並代海關征繳關稅
這是十三行外貿組織建立的標誌
乾隆年間,清政府閉關鎖國
廣州成為了中國對海外貿易唯一合法口岸
不費吹灰之力幹掉其他對手
十三行的全盛時代,來臨了
英國畫家威廉·丹尼爾(William Daniell)筆下十三行遠景圖
當時歐洲對中國的一切都狂熱不已,因此中國的畫家也學會了以西方的形式來繪製東方的人物和景觀。圖為廣州著名的庭呱畫店,牆上掛滿了風景、肖像和仕女圖,三個畫工正在靠窗的桌子上埋頭作畫。
自18世紀開始,歐洲興起了飲茶風俗
中國的茶葉被稱為「綠色的黃金」
是十三行極為重要的出口商品
品東方價格高昂的茶葉
成為歐洲貴族的生活新方式
而居高不下的茶葉銷量
為清政府帶來了大量的白銀
茶壺、茶杯、茶葉罐也成為西方熱銷產品。
外國商船在廣州十三行裝載茶葉/約1852年
對18世紀的歐洲富人來說,用中國瓷器喝茶是一個奢侈又時髦的事情
廣彩茶壺/18世紀
廣州著名的銀樓Wang Hing出品的銀茶罐,上面裝飾了傳統的杏花圖案/約1890年
在一系列出口的精美商品中
有一個特殊的存在,那就是扇子
十三行生產的專供外銷的扇子
風靡整個歐洲上流社會
不僅成為太太小姐們比拼時尚的工具,
還被應用於各種社交場合,
十九世紀扇語
扇子靠近心臟:你擁有了我的愛
扇子觸碰右眼:什麼時候可以再見到你
扇骨打開的數量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女士慢慢的打開或關閉摺扇的動作):「什麼時候「
威脅的關閉扇子:請不要如此魯莽
半開扇子放在嘴上:你可以吻我
雙手扣緊握著打開的扇子:原諒我
打開扇子蓋住左耳:不要背叛我們的秘密
用扇子藏住眼睛:我愛你
慢慢的合攏完全打開的扇子:我答應嫁給你
用手指觸碰扇子的頂端:我想要和你說話
用扇子靠在右臉頰:是的
靠在左臉頰:不是
打開、關閉扇子數次:你真殘酷
掉落扇子:我們是朋友
慢慢扇:我已婚了
快速的扇:我訂婚了
用扇柄觸碰嘴唇:吻我
把扇子放在腦後:不要忘了我
英國畫家威廉·奧利弗(Wiliam Oliver)的畫作《西班牙美人》,圖中的女子手執一把打開的十三行出口的摺扇,我們可以看到扇面的中國風格圖案。在19世紀打開扇子意為一種「邀請」,而女子左側的面紗落下,露出一隻在維多利亞時期代表天真和美德的珍珠耳環,這幅畫作表現了風流和純潔兩種矛盾的情感。
茜茜公主手拿摺扇
外銷的扇子和中國傳統扇有著明顯區別
色彩濃郁艷麗,紋飾雅致華美
有著明顯的西方油畫技法
材質更是多種多樣:
象牙鏤雕、玳瑁描銀、黑漆描金、烏木骨絹……
扇面主題有傳統的中國人物花鳥,古典故事
也有來自西方的生活習俗和日常片段。
象牙鏤雕扇骨花卉摺扇,中間是三幅西方細密畫/約1790年
鎏金琺琅扇骨彩繪貼象牙面人物紋摺扇
骨雕扇骨花卉羽毛摺扇/約1875年
黑漆扇骨刺繡花鳥紋摺扇/19世紀晚期
每一把扇子都可以說是精雕細琢的藝術品
比如19世紀盛行的「百頭扇」
扇面上每一個人物的臉部
都由象牙打磨成薄的小圓片
貼到扇面上,再畫上表情。
而畫中人物的服裝
則是用絲綢錦緞裁剪再貼上去
在眾多能工巧匠的精心製作下
集精細工藝和稀有材質於一體的懷袖雅物
漂洋過海,扇動西方
「百頭扇」以中國風景以及大量人物為扇面裝飾,以中國傳統吉祥紋樣為邊飾,人物象牙貼面,絲綢為衣
黑漆描金扇骨紙本彩繪貼象牙面人物紋摺扇正反面/1840-1875年
扇面上象牙貼面,錦緞加身,表情栩栩如生的人物
黑漆描金的扇骨
來自東方的摺扇在西方掀起了一場時尚風暴,法國波旁王朝末代瑪麗皇后就是扇子的愛好者
英國一代時尚繆斯亞歷山德拉皇后手執摺扇
絲綢也是受外國人喜愛的商品,
貴婦們見面聊的是中國製造
精緻奢華的絲綢洋裙下
不經意的露出絲緞尖頭高跟鞋
鞋面上是最當季的中國風格圖案
宮殿城堡的床罩帷幔,窗簾家具
都採用絲綢和刺繡織物
十三行的絲綢店鋪/約1825年
英國威爾斯愛地格莊園(Erddig House)一個房間中鋪著18世紀的中國絲綢刺繡床罩和帷幔,周圍是中國風格牆紙
洛可可教母蓬巴杜夫人的畫像,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極為流行的尖絲緞拖鞋
由中國天藍絲綢製作的華美長裙/法國/18世紀中葉
18世紀,十三行外銷到歐洲的家具
多以黑漆和紅漆家具為主
上面描繪著中國的風土人情,山水花鳥
中國古典風味的紅、黑、黃三色搭配,
與歐洲家具的幽雅曲線造型融為一體,
裝飾華麗,富貴高雅,
深受歐洲市場歡迎。
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多以過去的家居裝飾為主題,圖為博物館牆上的中國紅漆描金裝飾板
中國出口黑漆描金八頁屏風/約1800年
中國出口黑漆描金櫥櫃/18世紀下半葉
18世紀中國出口紅漆描金寫字檯
東方的魔玻璃——瓷器
被歐洲人狂熱的收藏和喜愛著
廣州織金彩瓷是在白瓷胎的釉上
描繪金色花紋圖案燒制而成,
色彩艷麗、繪工精緻,
可謂「萬縷金絲織白玉」。
這些獨具嶺南地方特色的廣彩
在歐洲引起了一股嚮往中國文化的熱潮,
成為200多年前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
建於十八世紀的德國柏林夏洛特宮中的瓷器櫥窗,裡面有2700件中國青花瓷,體現了18世紀歐洲對中國瓷器的狂熱
一對乾隆年間廣彩瓷壁掛燭台/約1750年
廣州出口帶蓋瓷瓶/約1840-1850年
乾隆晚期,有一種色彩極為富麗,繪工特別精美的廣彩瓷器,被外國藏家追捧為皇室瓷。因為美國洛克菲勒家族有數量不菲的該類瓷器,因此此類風格的瓷器被稱為洛克菲勒瓷,以示珍貴。圖為18世紀中國出口的洛克菲勒淺口瓷碟。
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
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
——明末清初詩人屈大均《廣州竹枝詞》
如果我們能穿越回到當時的十三行
那一定是個很獨特的體驗:
這邊滿清貴族的轎子風光的走過去
那邊瓷器商和洋主顧在茶館聊的熱火朝天
各國大使館的國旗高高的飄揚著
滿載著茶葉、絲綢、瓷器的商船停靠在廣州港,
等著九十月的季風歸國……
十三行可以說是封閉的中國
一個國際化的異域桃花源
這張玻璃畫描繪了十三行的港口和外國工廠,各個國家的國旗在空中飄揚著/約1805年
陳鏗筆下的十三行風俗畫,那時候的廣州熱鬧非凡,是個國際化的大都市
東印度公司從十三行進口的中國貨物,一到歐洲就被搶購一空,圖為當時的一場拍賣/1808年
然而桃花源的繁華美夢最終被打破
1840年,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
炸開了中國禁閉的國門
十三行失去了一口通商的壟斷地位
再加上清廷勒令行商籌集巨額戰爭賠款
許多商人破產,十三行日漸蕭條
1856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
憤怒的廣州民眾放火燒毀被英法聯軍拆除的民居
大火將繁華了150年的廣州十三行化為灰燼
為腐朽沒落的清王朝敲響了最後的喪鐘
第一次鴉片戰爭,自此中國進入了屈辱的現代史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十三行也曾多次失火,圖為1822年一場大火令滿街流金淌銀
十三行是閉關鎖國的產物
亦是中國歷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它讓歐洲的中國風潮愈發狂熱
卻也在某種程度催化了鴉片戰爭
巧奪天工的物件體現了工匠們盡善盡美的堅持
而最後灰飛煙滅的結局也讓我們痛定思痛
它留給後世的記憶深厚而立體
永存於歷史長河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展示了十三行從輝煌到終結的歷史
想了解更多藝術八卦?快關注公眾號LicorneUni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