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鄉土潮汕 ,只做學習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鳴謝,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潮汕有條Rap——
潮州官縣、澄海銀縣、揭陽米縣、南澳魚縣、饒平林縣、普寧果縣、惠來草縣、潮陽人縣!
澄海銀縣最有錢。有錢就起厝,起厝革玻璃。
小公園未曾起,澄海就已經豪宅遍地。
今天,帶你去看看其中一座,發朋友圈假裝你在國外,99%的人都相信。
整座房子由tiffany藍和白色構成,地中海還是澄海?(方立峰攝)
有錢人
住樟林
黑鳳梨是喜歡你,那鳳梨是什麼?
回家——返內!
潮汕話番梨=返內,「內」是潮汕方言「家」的意思。
德茂內,就是德茂家族的聚居地。
德茂內以祠堂「起鳳陳公祠」為中軸,東西兩側分別營建書齋(別墅)、大夫第(大厝)和花園,很漂亮的園林小區。
冬至是茶花花期,也是團圓歸期,主人「返內」。(陳斯楷攝)
陳家不是樟林本地人,原居地饒平黃岡。陳德茂兒子陳欣木、大孫陳燕臣在泰國經營色料行和布行,發達了就想在老家置業。
樟林地處潮澄饒三地邊界,距離黃岡不遠,作為紅頭船的發源地之一,交通便利,商貿興旺,是宜居之地,在這兒起厝沒錯了。
這時候歐洲大陸正在打仗,未受波及的東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經濟反而得到發展,誕生許多潮商富豪,間接推動了樟林房地產第二次開發潮,大家族的成片產業直接形成社區(里)。1921年完工的德茂內(德和里)就是樟林二十八個里之一。
樟林建築特色:排水槽「花眉」——門長了花式眉毛。(方立峰攝)
如何鑑定一座有海外背景的厝?
中西合璧玩得6啊。
蝙蝠+天使、拜亭+玻璃、灰塑+瓷磚、飛檐翹角+希臘柱式,毫無違和感,正應了那句「潮汕人,世界仔」。懷疑後來中東土豪的設計師們來過這裡,「沙灘連人造沙灘,大海連海水泳池」cos的不就是蓄水池與水井並存的取水系統嗎?
科林斯柱式:本柱也被中國風感染了,不想回希臘。(陳斯楷攝)
證明潮汕人是蓮花控:蓄水池裡養蓮花。(方立峰攝)
和平鴿保衛和平,觀世音保佑平安,天下大同。(陳斯楷攝)
遊船貴婦
Tiffany藍
目前僅在德茂內可以見到的西洋人物灰塑與浮雕。
遊船貴婦拎包撐傘門上漂流,可以說是非常大膽。
把話筒交給她:為什麼你是德茂內唯一頭部無受毀損的人物灰塑?(方立峰攝)
還原一個世紀前的時裝風尚,連那條裙的質感都沒差。
上有西洋女人,同款裙;下有tiffany藍+百葉窗,東南亞套裝。(陳斯楷攝)
與獨立設計貴婦不同,爆款tiffany藍在樟林的房梁、門簪、窗戶、斗拱、壁畫隨處可見。難道是團購了同色號的油漆?就算是這樣,在黑白灰主體色+高對比裝飾色的潮汕民居主流中,為什麼他們選擇了與眾不同的小清新?
這要從樟林在國外的血脈說起。
到暹羅
賺大錢
紅頭船有南北兩種航線。「糖蛋龜」是北上蘇州、天津的糖船,「下南洋」不用解釋,去越南、暹羅(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婆羅洲等地。
「樟林藍」就是「南洋藍」。曾在東南亞廣泛流行,泰國、柬埔寨、新加坡、越南等現今還保存著這種藍色建築或構件。它還有一個伴侶:百葉窗。
商業貿易促進文化交流,北線的蘇州園林+書齋已經入駐樟林,為什麼南洋色號不可以有呢?暹羅潮商和建築華工最有可能成為南洋藍的搬運者。
起鳳陳公祠壁刻。(方立峰攝)
西塘六角扁亭月梁。(陳斯楷攝)
王厝後包窗戶。(陳斯楷攝)
如果將潮汕過番的歌謠進行大數據統計,「樟林」「暹羅」是最高頻的詞語。也就是說,樟林港出發南洋的航程中,暹羅是最受歡迎目的地。
為什麼當年潮汕人喜歡組團去暹羅賺錢呢?
(1)明朝鄭和下西洋,受到友好招待,固定跟團游線路(泰國免簽);
(2)暹羅地廣人稀,農業、漁業環境優良,尤其盛產優質大米與高級柚木,價格全東南亞最低;
(3)泰族佛系經商,潮汕人愛拼才會贏,「東方猶太人」不是浪得虛名。
待開發市場商機滿滿,趕緊組團。著名的紅頭船大米交易就這樣發生了。
潮商利用柚木就地造船,泰國香米直郵樟林,紅頭船順風慢遞,解決潮汕糧荒問題;同時接受木材訂單,隨船而來的楠木等高級木頭就是樟林豪宅的家裝原料。
華僑祠堂
遠程教育
潮汕人說,「好生破家囝,孬生髧眉兒。」
髧(dan)眉就是劉海太長蓋住眉毛,無精打采,衰樣衰相。
後生仔要去闖蕩四方敢生敢死,哪怕冒險失敗把家財敗光,敬你是條好漢;窩囊兒則是永遠沒希望的。
無數乘著紅頭船出洋的潮人,憑著這股拼搏精神,在異國他鄉開創出一番大事業。衣錦榮歸之時,祠堂必須是建設項目。作為尋根的歸依、海內外家族精神的維繫,祭祖的香火里氤氳著家風的傳承。
精裝祠堂,橫樑描金漆連環畫。(方立峰攝)
超越時區的距離,僑批太慢,如何隨時隨地與身處異地的後輩開展家教呢?機智的海外華僑想出將家訓家規題寫在祠堂與生活空間。起鳳陳公祠的大門、柱石和書齋刻滿家訓家規與格言警語,潛移默化之中,德茂內後代出了「狀元爺」陳楓、「博士爺」陳椰,這部「全屏家教機」棒!
門面擔當,家訓刷屏。(陳斯楷攝)
哲謀廣居書齋牆板,下文有故事。(方立峰攝)
圍繞著祠堂的德茂內大家族生命體的故事,部分記錄於陳椰先生的新浪博客「樟林塘西德茂舍」。「舍」不是房屋,而是少爺。
德茂內「番三代」:陳燕臣先生長子陳樹楠先生12歲即過番暹羅,在倫敦求學時與英國女子結婚。(陳椰供圖)
德茂內「番三代」:陳燕臣先生第二子陳樹楨先生1946年過番馬來西亞,檳城拿督。(陳斯楷翻拍)
德茂內「潮三代」:陳燕臣先生第三子陳樹北先生(後排右二)全家上世紀60年代在哲謀廣居書齋前合影。(陳椰供圖)
抗戰老兵
重返故地
2015年5月,一位抗戰老兵來到德茂內。此前,他剛在志願者的幫助下,從泰國回到闊別68年的故鄉澄海,在南澳黃花山祭拜了戰友。
1941年-1943年,潮澄饒抗日自衛總隊二大隊駐守在樟林塘西德茂內。二大隊中尉銜書記吳仁平是迄今發現的軍銜最高的潮籍抗戰老兵。這支隊伍參加了潮汕抗戰的整個過程,與日寇反覆拉鋸,1945年在南澳島接受日寇投降。
抗戰勝利後,吳仁平攜家赴泰。他沒有學習泰語、加入泰籍,堅持中國人的身份,一直工作到90歲。
在哲謀廣居,吳仁平與老師張柳江的書法「重逢」了。當年兵馬匆冗,不及細辨,相認已是七十二年後。清晰如昨的顏體小書,一如鄉音無改,講述了德茂內家族故事以外,一段烽火抗日史。
2015年,95歲的抗戰老兵吳仁平在駐地德茂內哲謀廣居。(陳椰供圖)
起鳳陳公祠地址:下了東里大橋,國道324福昆路左彎入古港路,前行約2公里處右彎200米,開至塘西村樟林僑聯前(塘西村土地伯爺廟斜對面),走進去20米即到。
來源:鄉土潮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