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醫療團隊是擰在一起的一股繩,「院感人」就是那根繃得最緊的。
從將軍山到武漢江漢方艙醫院,貴州省第三人民醫院院感科副科長、副主任技師梁永生,和貴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感科醫生黃凱腦子裡的那根在抗疫一線「零感染」的弦已經繃了1月有餘。
梁永生和黃凱在武漢市江漢方艙醫院
在這次抗疫戰鬥中,有一個陌生的詞「院感」開始為大家所熟悉。院感科,全名「醫院感染管理科」。顧名思義,主要工作就是對醫院感染進行有效預防與控制。
如果說醫護人員在一線衝鋒陷陣,他們就是為醫護織牢鎧甲的一群人。
將軍山,是貴州抗疫一線的主戰場,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之初,,貴州嚴陣以待下的一步「先手棋」。
黃凱(左一)向貴州援助武漢前線指揮部彙報工作
「請你來參與將軍山的建設!」2月1日早10時接到組織的電話,毫無猶豫,梁永生和黃凱下午2點就直奔將軍山報道。因為,作為「院感人」,他們早就寫下支援一線的請戰書。
此時的將軍山,新院區的建設與老院區的流程改造兩條線正在並向進行,包括梁永生和黃凱在內的9位院感專家,要為這裡的醫護人員,以及建築、保潔工人等4000多名進出人員築起最嚴密的保護防線。
「不讓每一個人感染,是我們存在的意義。」梁永生說。如果是定點收治醫院是疫情的「防火牆」,他們的責任就是讓這道牆夠堅固。
梁永生(右一)向貴州援助武漢前線指揮部彙報工作
在規章制度上「嚴防死守」,具體操作上「錙銖必較」。按照國家新冠肺炎防控方案,梁永生主要負責將軍山版落地方案的流程整改。方案前後更新了8個版本,每一個微小的改進都經過反覆考證,只為了讓醫護的「鎧甲」更加牢固。
「每天在將軍上都要走超過1萬5千步,最晚的一天凌晨4點下班,最多的一天培訓了100多人。」黃凱說,除了規範醫護的操作流程,院感人還要對將軍山的工人、警察等進行培訓,在風險點進行監控安裝,有時缺乏人手,還要親自上陣充當「裝修隊」。
2月19日,貴州省將軍山醫院新院區接收首批確診患者。嚴格的「三區兩通道」設計、可視化的交互監控系統等,牢牢保障患者和醫務人員的安全。
為隊員打掃「潔艙」
而此時的梁永生和黃凱,再次寫下請戰書,請求「支援武湖北」。2月21日,兩人抵達武漢,帶著「將軍山經驗」去保護貴州援鄂醫療隊員。
貴州第二批援鄂醫療隊員所在的江漢方艙醫院是武漢最早收治患者的方艙,也是收治患者人數最多的方艙,是包括貴州第二批醫療隊在內的20支國家援鄂醫療隊的「戰場」。
任務重、風險大,是梁永生和黃凱初到方艙時的第一印象。
與將軍山不同,在武漢,無法從硬體上去改造方艙,只能從流程與操作上細緻再細緻,規範再規範。
為脫防護服的「污艙」添置穿衣鏡;在穿防護服的「潔艙」門前放置清潔鞋底的消毒液;全程督導醫護人員一起穿脫防護用品;嚴格駐地消殺制度;增加防控崗位排班;制定多版《貴州援鄂醫療隊(第二批)江漢方艙防護用品穿脫流程》《貴州援鄂醫療隊(第二批)感染防控方案》……
「醫護不是不怕,是害怕也要前行,我們的任務就是保護他們平安回家。」黃凱說,看到第二批援鄂隊員在十分艱苦的環境里奮鬥了一個月,不僅「零感染」,而且心態十分陽光,戰鬥力旺盛,讓他十分感動。
規範的流程是「零感染」的基礎
而對於隊員來說,有了「保駕護航」的院感專家,他們感到自己的「鎧甲」更加厚實而安全,戰鬥起來更加心無旁騖。
「有了院感老師,有了人管,我們很幸福。」
「院感老師來之後,我們覺得安全了很多。」
「一次嚴厲的糾正,會讓我記住一輩子,這是在保證我的安全。」
隊員的心聲,是對梁永生和黃凱最大的褒獎。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龐博
來源:天眼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