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八旬伉儷先後捐獻遺體 想給醫學做最後的貢獻

2019-08-01     青島大眾網

半島記者 徐軍 實習生 喻沐鄰

今年6月,在青島市供銷合作社離休的老人王瑋珉去世。在他去世後,子女們順從他的遺願,將他的遺體捐獻給了青島大學醫學院,供醫學研究和教學使用。而在6年前,王瑋珉的老伴蔡喜瑛去世時,也同樣將遺體捐獻給醫學事業。這對八旬的伉儷,在生前熱心公益、備受大家尊敬,在去世後也以另一種方式繼續為社會、為醫學做奉獻。

想給醫學做最後的貢獻

說起王瑋珉和蔡喜瑛伉儷捐獻遺體的故事,還要從他們的女兒王少葦參與無償獻血開始講起。

1982年,王少葦生女兒時突然出現大出血。在緊急情況下,醫院護士長帶頭獻血,挽救了王少葦的生命。經歷了這一生死難關,王少葦認識到無償獻血的重要性,所以,在青島開展無償獻血工作之後,王少葦成了青島首批獻血者,並且帶動家人一起獻血。後來,王少葦和丈夫王化林以及女兒,一家三口都獲得了國家對無償獻血者給予的「銀牌」表彰,這意味著他們每人都獻血30次以上。

就在一次參與無償獻血時,王少葦看到了青島紅十字會傳發的捐獻遺體用於醫學研究的倡議,細問了解之後,她一下拿走了三張登記表格,打算一家三口一起填寫。「我和女兒填表簽名了,但是老公沒有填表,三張表格空下來一張。這事後來被我母親知道了,她說她要在去世後捐獻遺體,她想填那張空下的表格,但是需要作為直系親屬的父親同意,而我父親那時候並不願考慮這件事,母親的捐獻願望就一直放在心裡。」

2013年7月13日,85歲的蔡喜瑛去世,而她生前的遺願就是能夠捐獻自己的遺體,「她想給醫學做最後的貢獻,給醫生提供研究、學習的機會。」王少葦說,父親王瑋珉在忍痛之中尊重蔡喜瑛的選擇,為她完成了捐獻遺體的遺願。蔡喜瑛的名字,也被鐫刻在了福寧園奉獻林的紀念碑上,供人們瞻仰。

他們的精神讓人感動

或許是受老伴的影響,原本不願考慮捐獻遺體的王瑋珉老人,思想開始有些鬆動。

一次,王少葦帶著女兒一起去看望王瑋珉老人。在聊天中,外孫女向外祖父提起去世後捐獻遺體的事情,沒想到,王瑋珉老人很暢快地答應了。思想的鬆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故去的老伴影響。

今年6月24日,89歲的王瑋珉老人因病去世。在去世後,子女順從他的遺願,將他的遺體捐獻給了青島大學醫學院,為醫學研究和教學做貢獻。

王少葦告訴記者,父母在讀書期間就是同學,青梅竹馬。1946年參加工作後,經單位領導牽線結成伉儷。後來,父親王瑋珉在青島市供銷合作社工作,母親在紡織站工作。在王少葦的心裡,父母是對工作特別認真、負責的人,他們從事經濟工作,對自己要求特別嚴格,而且清正廉潔。性格外向的母親在從單位退休之後,在居住的街道上繼續發揮餘熱,參加治安巡邏,遇到誰家有困難就捐錢出力,盡己所能去幫助別人。內向的父親雖然話不多,但也總把別人的冷暖記掛在心頭,汶川地震時,他還交了一筆「特殊的黨費」,用於救災賑災。

王瑋珉和蔡喜瑛伉儷的品質影響著子女、外孫女,甚至周邊的其他親友、老同事,很多人為他們的精神所感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wHTWGwBUcHTFCnfyNJ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