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三星官網宣布,三星Galaxy Fold摺疊屏手機將於9月發布;7月30日,Oppo瀑布屏新技術問世。
摺疊屏、瀑布屏讓人傻傻分不清楚,其實兩者都是使用OLED顯示技術的螢幕,那麼OLED顯示技術一夜之間為何如此受歡迎?未來將是OLED屏的時代嗎?
圖:OPPO瀑布屏
圖片來源:公開資料
OLED是什麼顯示屏?
OLED是指有機發光二極體,其結構簡單,就像一個三明治,上下分別是陰極和陽極,中間夾有一層非常薄的有機材料,當有電流通過時,這些有機材料就會發光,具有自發光特性,無需背光燈。
圖片來源:廣發證券
按照材質,OLED可以分為剛性屏和柔性屏。剛性屏主要使用玻璃基板、玻璃封裝;而柔性屏則是用聚醯亞胺(PI)替代玻璃基板;用薄膜封裝(TFE)替代玻璃封裝。可以說,柔性屏是用塑料代替了玻璃,更易彎曲。
按照驅動方式,OLED又可以分為主動式OLED(AMOLED)與被動式OLED(PMOLED)。
PMOLED由於是被動的,螢幕將一直保持發亮的狀態,造成"燒屏"(即指長時間靜止頁面會在螢幕上留下痕跡的現象),而AMOLED則能主動控制,讓螢幕亮或者不亮,因此AMOLED屏更省電,市面上的OLED螢幕手機,基本都採用AMOLED技術。
相比LCD屏,OLED屏更輕薄、更快響應速度、更高的發光效率、更低功耗、適用溫度範圍也更大,而且具有較高的技術成熟度,且製造工藝較為簡單,尤其是柔性屏更易彎曲的特性受到產業界的關注。
OLED-萬物顯示的基礎
我們所使用的智慧型手機一直在升級,各個模塊,各個元器件、晶片等都在不斷升級,而螢幕作為智慧型手機的"臉面"也在不斷的升級,升級趨勢就是全屏化。
根據群智諮詢數據,2017年全面屏的滲透率僅有9%,2018年這個數據已攀升至64%,按照這個速度,一兩年內市場上有邊框的手機將消失,除了一些老爺機,剩下的可能都將是全面屏手機。
從去邊框到"去劉海"再到全面屏,螢幕越來越大,邊框則越來越被"邊緣化"。按照業界的升級路徑推演,未來手機顯示屏的可視面積占螢幕面積比將越來越大,從70%(有劉海)到100%(全面屏),未來有可能到200%(捲曲屏)。同捲曲屏相比,目前的全面屏手機和摺疊屏手機只能算作一種過渡。
圖片來源:三星官網
曲面屏帶來的不僅僅是外表上的變化,還有內在的變化,以前裝在邊框上的攝像頭、home鍵、聽筒、話筒等,在全面屏上紛紛被屏下攝像頭、屏下指紋和全面發聲技術等代替,帶動了手機的全面升級,也給消費者帶來了更多的便利。
而這一切都是柔性OLED這一特殊顯示技術帶來的,OLED的應用推動了手機的技術升級,未來將越來越成為主流。這個趨勢不可扭轉,除非有更好的新型顯示技術出現。
全球顯示領域權威機構Display Supply Chain Consultants(DSCC)預測,在智慧型手機市場,到2020年,柔性AMOLED屏將超過3.5億片,滲透率將達到21%;到2022年,柔性AMOLED屏、剛性AMOLED屏的滲透率將分別達到30%、20%,總滲透率將超過50%。而摺疊屏手機受制於產能和價格等因素,有望於2022年達到4%的滲透率。
除了手機,OLED未來還能運用到家電、汽車等一切需要顯示的產品上,實現萬物顯示,從而在物聯網中占據一席之地,更加確定了OLED的地位。
圖片來源:公開資料
目前,面板龍頭企業三星、LG和京東方等紛紛由LCD轉向OLED製造,其中三星已經關閉高世代LCD的生產線,專注於OLED生產,OLED在手機市場成為主流顯示屏技術的趨勢已定。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StonePartners數據,到2020年,蘋果柔性屏手機的滲透率將從33%大幅提升至65%;三星則將從19%提升至24%;華為將從11%增長至18%,此外,小米、OPPO、vivo等手機品牌也將持續增加柔性手機出貨量。這些都將帶來柔性OLED屏的增量需求。
目前影響OLED需求的主要是價格。無論是小尺寸還是大尺寸柔性屏,價格都是硬屏和LCD屏價格的3-4倍左右,其中小尺寸柔性屏的價格超過60美金,對於一部手機而言這個成本還是過高。
未來隨著產業成熟度提高,OLED成本可以做到比同尺寸LCD低。據外媒最新報道,德國目前開發出了一種單層OLED原型,相對於現在"三明治"結構的OLED,單層OLED的製造成本有望大大降低。這將推動OLED的快速大面積推廣。
國內代表性企業
OLED 行業產業鏈主要包括上游的設備製造、材料製造(包括基板、有機發光材料、電極和封合膠等)、組裝元件(包括驅動 IC、電路板以及被動元件);中游是 OLED 面板製造;下游則是 OLED 的各種應用終端,包括手機電視等顯示領域。
圖:OLED 行業產業鏈
圖片來源:公開資料
在整個產業鏈中,有機發光材料最為核心,技術門檻也最高,主要包括OLED螢光材料、小分子磷光OLED染料和超敏螢光材料等技術,這些技術和產品基本為國外廠商所壟斷。
國內企業則主要從事OLED 中間體和單體生產,為國外OLED 終端材料廠商供貨,主要生產企業包括萬潤股份、奧來德、江西冠能等。
中游面板生產則是韓國企業主導,三星、LGD兩者市場份額總計為88.5%,中國企業的市場份額在11.5%左右。三星以中小尺寸的OLED產線為主,而LGD則以中大尺寸的OLED產線為主。目前三星的OLED產線包括1條4.5代線,1條5.5代線,2條6代線。
國內面板代表性企業包括京東方、深天馬、維信諾、和輝光電(中國大陸企業),以及友達光電(中國台灣企業,主要是剛性OLED產線)。
目前以京東方產能最大,6代柔性屏產線已達到 4 條(包括已投產和規劃中),設計月產能總計達到192K(48k*4條),有望與三星並肩。
2018年京東方柔性屏已為華為Mate20Pro旗艦機供貨,2019年隨著柔性顯示市場需求加速以及公司產能爬坡,柔性屏出貨量有望迎來快速增長。
京東方意欲替代三星為蘋果供貨,目前兩條柔性屏生產線B11、B12是為蘋果公司準備的,今年有望試產。與三星相比,京東方柔性屏的良率還不夠理想,柔性屏產能也不夠滿足蘋果的需求。因此,短時間內難以切入到蘋果產業鏈。
除了京東方,維信諾和深天馬等國內企業均在加大產能投入。據群智諮詢估計,2019年國內OLED面板供應約占全球的10%,預計到2022年這一數字將提高到30%左右。
深天馬柔性OLED產線也於今年投產,預計2019年產能為柔性268千平方米、硬屏263千平方米、通用999千平方米。
目前,國內企業的優勢主要是產能,而在良率以及專利等方面同三星等韓國企業還有差距。只有良率和產能同步提高,才能實現快速增長,而這需要時間。
免責聲明:文中的信息均來源自市場公開消息,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立場,投資者需自行承擔據此操作可能導致的風險。交易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