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疑似病例難確診,不是試劑盒不夠,而是這些原因!

2020-01-26     健康湖北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仍在持續,有消息質疑醫院檢測試劑盒告急,致患者無法及時確診。並非所有醫院都具備使用檢測試劑盒的資質,目前有多家生物企業正在加急生產試劑盒,但試劑盒運輸存在難題。


多家企業加急生產 試劑盒產能充足


用於檢測新型冠狀病毒的核酸檢測試劑盒,是判斷患者是否被感染的重要工具。


1月10日,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序列對外公布至今,多家公司宣布研發出檢測試劑盒。其中,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所屬上海捷諾(下稱上海捷諾)是首家成功研製出檢測試劑盒的企業。


1月13日,碩世生物宣布經過3天通宵研發,完成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開發。1月15日,華大基因宣布下屬子公司深圳華大因源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研發成功檢測試劑盒。


1月20日,科華生物宣布子公司天隆科技緊急攻關開發、生產檢測試劑盒。同日,聖湘生物宣布,僅用72小時成功研製出試劑盒,最快30分鐘可出檢測結果。當日,達安基因接受媒體採訪時證實,目前公司已經研發出試劑盒。


1月22日,西隴科學回復深交所關注函時表示,子公司艾克韋生物檢測試劑盒已上市。


目前檢測試劑盒產能充足。碩世生物董秘吳青誼表示,公司正以每天10萬人份的生產速度提供市場。上海捷諾有關負責人表示,按照每盒試劑盒可以供50人份使用來計算,目前的試劑盒生產量已可供十數萬人次檢測使用。


多數物流已停運 運輸成新難題


此前國家衛健委印發的《全國各省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確認程序》提到,各省級疾控中心核酸檢測試劑盒可從上海輝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捷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伯傑醫療科技有限公司3家公司選擇。


一家生物公司負責新型冠狀病毒試劑盒湖北供應的銷售人員小林表示,研發試劑盒並沒有技術難度,病毒基因序列公布後不少公司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研發成功,但是國家衛健委第一版文件里只點名了3家,因此疾控部門只能去這3家採購,產量自然跟不上,「有疾控負責採購的人拿著現金,去這三家公司門口蹲著等試劑盒。」


因疫情緊急,目前已研發出試劑盒的企業,均尚未拿到正式的註冊資質。小林表示,試劑盒的註冊流程複雜,正常情況下拿到正式註冊資質需要兩三年時間。


1月22日至今,國家衛健委多次修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診療方案等多份文件,沒有再對檢測試劑盒商家作出推薦。此後,各地採購試劑盒不在局限於3家公司。目前多家生物公司試劑盒已向全國多個省市的疾控中心供應。


但送貨成了新的難題。吳青誼說,由於春節前多數物流已經停運,公司的銷售人員基本都採用了親自送貨的模式。


對於已封鎖區域,檢測試劑盒更是難以進入。小林表示,武漢進出通道關閉後,試劑盒無法進入武漢,昨天公司同事坐高鐵「人肉」背了幾千人份試劑盒送到武漢。


日檢測樣本將從200份提至2000份


試劑盒在3個小時內就可以出檢測結果,但確診一個病例並沒有這麼快。


1月16日至1月22日期間,武漢對疑似病例樣本檢測流程是:首診醫院通過規範的預檢分診,結合臨床檢查、實驗室檢查和胸部影像檢查;經專家組會診後確認疑似病例並採樣,由轄區疾控中心將樣本轉運到市疾控;市疾控中心轉運到省疾控中心,進行核酸檢測。每天省疾控中心可檢測樣本200多份,從採樣開始到結果返回,約需要2天左右的時間。


為什麼不給醫院發放試劑盒,直接檢測?因為並非所有醫院都有達到防護要求的生物安全實驗室使用檢測盒。


按我國《傳染病防治法》由於國家已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納入乙類傳染病,採取甲類管理,對該類病原的樣本檢測按照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進行管理,相關樣本的檢測、運輸等必須符合生物安全管理的相關要求,病原相關實驗活動應當在具備相應防護級別的生物安全實驗室開展。


等待疾控部門出具檢測結果的這段時間,會不會影響患者救治?事實上,目前武漢各定點接收發熱患者醫院的醫生通過問診,結合肺部CT等檢測結果,哪怕沒有試劑盒檢測結果,也基本可以判斷患者是否可能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並按照相應診療流程予以治療。


但統計確診病例數依賴於試劑盒檢測結果。按照國家衛健委監測方案規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疑似病例確診的一個重要步驟就是核酸檢測。


1月18、19日,武漢通報確診病例數突然增加,原因之一就是1月16日首次從國家疾控中心拿到檢測試劑盒,對疑似病例進行了核酸檢測。


從1月22日開始,武漢市已指定部分醫院以及市疾控中心等具備相應防護級別的生物安全實驗室,開展相關樣本的病原核酸檢測工作。第一批共10家機構,預計全部運行,每天可檢測樣本近2000份,計劃緊急調運3萬人份試劑盒發放到指定檢測機構,目前已下發6000人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put4W8Bgx9BqZZIYwFy.html








請接納他們!

2020-04-25




再見,感謝!

202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