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月輪飯」養老,對父母真的公平嗎?老人的心裡話讓人心疼

2019-11-19     鋤禾園

現在農村人尤其是青年也顯得少了,農村少子化嚴重。說直白點,就是缺人。年輕的、有點本事的,都出去了,留下的只有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以前的農村孩童滿街跑的情況已經看不到了,只剩下孤零零的老房。

當年最初的外出務工的一代人,現在也漸漸走進了夕陽紅。那一批每家都有六七個孩子的家庭,孩子們也都已經成家立業,甚至已經結婚生子。他們年輕時候吃飽肚子就是最大的幸福,現在已經實現了。而這些年過去了,他們也從當打之年漸漸到了知天命的歲數。農村有老話說「五十不治財,六十不治棺」,他們正在為自己的養老做一些打算。

在農村,雖然新興起的養老模式不少,養老院也建起來了,不過傳統觀念里的養兒防老依舊是占了主導。畢竟自己一輩子有子女那麼多,養老需要照料,也是當子女應盡的責任嘛。尤其是在農村,如果誰家的子女說不願意贍養老人,那是真的要落下一個不孝的名聲。但是孩子多也有孩子多的苦惱,去誰家養老呢?於是「按月輪飯」養老也成了農村的普遍現象。

「按月輪飯」養老,根源還是來自「養兒防老」。其實即便是現在的農村老人,也是願意自己做飯自己生活的,不願意麻煩子女,他們覺得雖然自己老了,但是也不至於去惹人嫌,還不如自己過得舒坦點。可身體好的時候還說得過去,如果歲數大了,生活不能自理了,老人的好心就只能是好心了,還得子女來照料。對孩子多的大家庭來講,「平均」養老最公平,「按月輪飯」養老也就應運而生了。

相對來講,兒子管的多一些,像是日常起居,吃飯穿衣等等,作為女兒多是串串門,幫忙做頓飯。如果出現老人生病的情況,就輪流照顧,醫藥費平攤。不過,畢竟子女也都各有家庭,有些子女因為生活壓力,會把工作中的不愉快帶到家庭中去,給老人臉色看。有了摩擦,老人就需要在幾個孩子的家庭中做出選擇,甚至來回搬家,搬上一回兩回,老人會覺得有點新鮮感,可時候久了,難免會有一種「過客」「想家」的感覺。

和「按月輪飯」養老同時出現的還有一個「分別」養老,就是老兩口兩個人,被兩個子女或者多個子女分別「養老」。是不是有點匪夷所思?但在一些地方卻很流行。

趁著很多的老人身體還硬朗,子女就想把父母接到自己家久住。可一對子女或者多個子女,就一對父母,咋辦呢?於是「平分」一下吧,父親跟著老大,母親跟著老二,硬是把好好的老兩口給拆散了,傷了多少父母的心。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可看似公平的處理背後,又有多少子女真的去徵詢過父母的意見呢?怕是很少。

這種看似公平的「分別」養老,讓一些老人說了一句心裡話:我的兒女很孝順,但我更想回家住。傷了多少人的心啊。

雖然農村養老的新模式在不斷地探索前進,也不斷取得進步,養老院、敬老院也建了不少,但今後的三五年里,農村的養老還會是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和救助為輔。「按月輪飯」養老的市場依舊很大。真的希望老人們的養老真的是能夠「老有所養」更應「老有所依」!作為子女,別計較太多的公平,家和萬事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hF7r24BMH2_cNUgp7G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