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動」煙台·聚焦2023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大會|長島,國際零碳島

2023-08-28   大小新聞

原標題:綠「動」煙台·聚焦2023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大會|長島,國際零碳島

核心提示

長島拆除島陸全部80颱風機,治理裸露山體31萬平方米,騰退近海養殖1.8萬畝,拆除岸線育保苗場86萬平方米,修復清理岸線89公里,旅遊和自然岸線占比由38%提升至87.7%。

長島完成植樹造林和退化林改造1萬多畝,綠化面積由45萬平方米增加到69萬平方米、增長50%以上,林木覆蓋率達60%以上。

2016年以來,長島溫室氣體排放下降近50%,萬元GDP能耗下降到0.2噸標準煤以下的較低水平,溫室氣體排放遠低於全市、全省、全國平均水平,分區域、分行業進入加速減排期和凈零排放期。

長島大氣指標較2017年改善幅度達到了10%—60%,90%以上的近岸海水質量達到一類標準。東亞江豚、斑海豹等珍稀瀕危海洋生物頻繁出現,東方白鸛、黃嘴白鷺等珍稀瀕危鳥類明顯增多,鮑魚等野生海珍品、渤海灣刀魚等傳統經濟魚類資源逐漸恢復。

長島推出了全國首筆「海草床、海藻場碳匯貸」、全省首筆「海洋牧場物聯網貸」和全市首筆「海帶碳匯貸」,在藍碳應用實踐領域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長島方案」。

長島已實現島外車輛「禁入」和島內車輛「控牌」全域管控、新能源旅遊公交體系全域運行、煙花爆竹全域禁放、集中供暖清潔能源全域替代、生活垃圾分類全域推行、污水處理全域覆蓋,啟動了全域燃油計程車電動化替代。

排放量3358噸CO2當量,清除量5397噸CO2當量,總排放量-2039噸CO2當量——去年,大黑山島正式通過中國質量認證中心權威認證,成為煙台地區首個獲得權威認證的負碳區域。

「我們正在移植海草,在海底種下一片『草原』。」近日,在長島大黑山島南部的南坨子島海域,山東港通工程管理諮詢有限公司監理工程師袁江坡說。

海草床是典型的近海海洋生態系統,具有極高的生態價值。截至7月底,大黑山海草床修復工程已播種海草1.6公頃、種子108萬粒,移株1.6公頃、21.6萬株植株。原本光禿禿的海床,如今已經生機勃勃。

綠潮翻湧的海草床,映照出「雙碳」之下,長島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成色。

近年來,長島綜合試驗區持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步入脫碳發展、生態增匯的快車道。

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綠色碳匯不斷提升,生物降碳固碳不斷拓展,綠色生活方式正在樹立……長島國際零碳島正從宏偉藍圖走進美好現實,勾勒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

保護修復

增加綠色碳匯儲備

「這裡原本是一片裸露的山體,不時還有危石滾落。」在大黑山九門洞,袁江坡說,他們將裸露山體進行了危石清理、削坡卸載後,搭起錨杆框架、建起擋土牆。然後,運用高次團粒噴播技術,將混合有多種草籽的泥漿噴上去恢復植被。如今,坡體鬱鬱蔥蔥,大山重新「披綠」,「禿斑」變成了「風景」。

這是長島推進生態保護修復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長島把生態保護修復作為首要任務,集中精力抓好全系統生態保護,堅定不移降碳、減污,全域打造綠水青山,增加綠色碳匯儲備。

「前些年,岸線上全是海參育保苗場,不僅破壞了山體,而且養殖廢水直排入海,還污染了大海。」回想起前些年的岸線,長島南長山街道孫家村村民肖樹全一直在搖頭。

上世紀90年代,海參育保苗成為長島炙手可熱的行業。行業最盛時,孫家村95%的村民都從事這個行業。養殖大棚吞噬了山坡、礁石,夾雜著化學藥品和參苗糞便的養殖污水直排入海,導致「海底森林」逐年稀疏,大片山體裸露,岸灘死氣沉沉。

「經海001」深遠海智能網箱 攝影:胡嘉誠

長島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前所未有的力度,拆除島陸全部80颱風機,治理裸露山體31萬平方米,騰退近海養殖1.8萬畝,拆除岸線育保苗場86萬平方米,修復清理岸線89公里,旅遊和自然岸線占比由38%提升至87.7%。

與此同時,長島完成植樹造林和退化林改造1萬多畝,綠化面積由45萬平方米增加到69萬平方米、增長50%以上,林木覆蓋率60%以上。

去年以來,長島開展了「鮮花海島」建設,見縫插綠,見空補植,在房前屋後、拆除後的空地上,建起了廣場,栽上了綠植花草,全面增綠擴美,深受村民和遊客喜愛。以前的「瘡疤」現在慢慢成了「風景線」。

實施工業退島,禁止一般性加工項目進島落戶,禁止新上工業項目,推動工業全控停、零增量、消存量,人均GDP溫室氣體排放減少17%。

生態保護修復成效不斷顯現,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2016年以來,長島溫室氣體排放下降近50%,萬元GDP能耗下降到0.2噸標準煤以下的較低水平,溫室氣體排放遠低於全市、全省、全國平均水平,分區域、分行業進入加速減排期和凈零排放期。

對長島主要環境質量指標的評估顯示,長島大氣指標較2017年改善幅度達到了10%—60%,90%以上的近岸海水質量達到一類標準。東亞江豚、斑海豹等珍稀瀕危海洋生物頻繁出現,東方白鸛、黃嘴白鷺等珍稀瀕危鳥類明顯增多,鮑魚等野生海珍品、渤海灣刀魚等傳統經濟魚類資源逐漸恢復,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在山海間鋪展。

看著眼前的綠水青山,肖樹全感慨道:「山綠了,水清了,小時候的感覺又回來了。」

產業提升

拓展生物降碳固碳渠道

初秋時節,乘船駛入南隍城島海域,碧波蕩漾處,一座座「海上城堡」映入眼帘。這些是「經海」系列深海智能網箱,是亞洲最大的量產型深遠海養殖平台。

一座座「藍色糧倉」躍然海上,填補了我國在30米左右水深養殖水域的空白,也見證著海洋牧場建設從近海走向深遠海的「長島速度」。

回首長島幾十年的發展,在上世紀80年代,以櫛孔扇貝為主的海水養殖成就了長島「海中撈金」的輝煌,短時間內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成為全省第一個「小康縣」。但多年後,由於海洋環境惡化、養殖密度過高等多種原因,扇貝連續多年大面積死亡,養殖產業呈塌方式萎縮。

為解決人海之間不斷加深的供給矛盾,長島開始加快推動現代漁業由近岸養殖向深遠海拓展、傳統模式向現代轉型、粗放經營向集約發展升級。近年來,長島把碳匯產業作為主攻方向,推動全產業鏈提升,堅定不移擴綠、增長。

2012年,長島正式啟動海洋牧場建設,明確將海洋牧場作為生態漁業新的增長點來培植,「漁業碳匯」不斷增長。長島海洋經濟促進中心宋祖德介紹,通過人工魚礁投放、藻礁與藻場建設、增殖放流等技術手段,利用海洋中天然餌料進行海產品培育,實現了對生物資源的養護和補充,有效降低了投入品對海域環境的影響。

「特別是利用海洋牧場中的藻類、貝類等養殖生物進行光合作用和大量濾食浮游植物,吸收水體中的二氧化碳,並通過捕撈和收穫把這些碳移出水體,促進了二氧化碳的減排。」宋祖德說。

以長島東源海洋牧場為例,2015年以來,在中國科學院海岸帶研究所技術支持下,確立了「固藻集魚」的模式,在水域上層進行貝類和藻類的筏式間養,中層通過投放人工魚礁進行聚魚、修復魚類資源,底層底播各類海珍品,形成一個有多種海洋生物棲息繁衍、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海洋牧場。

目前,長島共獲批14處省級以上海洋牧場,占全市總量31%,「魚一貝一藻、鮑一海帶」和「鮑一海帶一刺參」立體化多層次養殖模式全面推廣,藻類(以海帶為主)養殖面積2萬畝,天然海藻場約0.6萬畝,貝類養殖面積20萬畝。

在海水養殖適宜性評價結果基礎上,用海水養殖適宜區依次扣除生態保護重要性等級高的海域、海域使用權屬空間等,最終估算海水養殖潛力約171萬畝,漁業碳匯儲量超過60萬噸。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長島納入市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編制《長島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方案》,開發GEP核算線上數據採集系統,已完成部分指標價值核算。

降碳減排離不開金融市場的支持。長島積極開展藍碳經濟創新實踐,推出了全國首筆「海草床、海藻場碳匯貸」、全省首筆「海洋牧場物聯網貸」和全市首筆「海帶碳匯貸」,在藍碳應用實踐領域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長島方案」。

低碳生活

樹立綠色生活方式

細心的長島人能發現,身邊的點滴小事中,多了許多「綠色方案」——

看交通出行:城市公交和旅遊公交「新能源化」,居民免費乘坐,年減少使用燃油500噸,減排二氧化碳1300噸、二氧化硫5噸、氮氧化物4.3噸;

看垃圾投放:因地制宜推進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體系建設,垃圾分類的生態新理念在全區得到普遍認同,參與率達100%;

看冬季取暖:採用閉式空氣熱源塔和空氣源熱泵技術,推進煤改電清潔能源供暖項目建設,實現城區清潔能源供暖全覆蓋,讓海島的冬季不再煙霧繚繞……

從出行到取暖,從垃圾投放到污水排放,長島的生活方式越來越綠色,越來越低碳。

近年來,長島全面推進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倡導綠色低碳生活,讓群眾在充分享受低碳高品質生活的同時,也讓綠色生活的風尚走入千家萬戶。

「7個全域」顯擔當。如今,長島已實現島外車輛「禁入」和島內車輛「控牌」全域管控、新能源旅遊公交體系全域運行、煙花爆竹全域禁放、集中供暖清潔能源全域替代、生活垃圾分類全域推行、污水處理全域覆蓋,啟動了全域燃油計程車電動化替代。

鞏固提升生態系統保護成果,鞏固提升清潔能源替代工程,鞏固提升低碳交通建設成果,鞏固提升無廢海島工程,鞏固提升低碳生活推廣成果……長島將聚焦綠色低碳,以「五個鞏固提升」,加速夯實長島低碳轉型成果。

下一步,長島將開展負碳美麗鄉村建設試點,加強低碳生活方式宣傳教育,提高垃圾污水減量化、資源化、生態化水平,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風尚。

排放量3358噸CO2當量,清除量5397噸CO2當量,總排放量-2039噸CO2當量——去年,大黑山島正式通過中國質量認證中心權威認證,成為煙台地區首個獲得權威認證的負碳區域。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延伸推廣大黑山島負碳試點經驗,分行業、分領域、分區域實施零碳認證,探索打造零碳旅遊景區、研發低碳生態產品、構築藍碳金融體系、實施綠色低碳項目,以點帶面、多管齊下,逐步實現有居民島全域零負碳,有序推進長島國際零碳生態島建設。」長島綜合試驗區經濟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說。

黃渤海交匯處,一片碧海中,長島向藍圖強、向綠奮進的大船已經揚帆起航,必將收穫「國際零碳島」的幸福碩果。

YMG全媒體記者 苗春雷 通訊員 聶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