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最憂愁的一首詞,道盡了人生的無奈,寫盡了一生的委屈

2022-04-24     淚落半夏天

原標題:辛棄疾最憂愁的一首詞,道盡了人生的無奈,寫盡了一生的委屈

長大了之後常常懷念過去,這大概也是許多人的通病,少年時無憂無慮,不會有任何的煩惱,其實也不知道煩惱,更加不知道憂愁,只是長大了之後,出到了社會,才突然發現其實自己很憂愁,每天都過得很孤獨,面對生活時會迷茫,會有一種無力之感。這種憂愁可謂是與生俱來,只是少年時代有了父母在身邊,為我們撐起了一片天,不需要去考慮生活,長大後要獨自面對生活的挑戰,這個時候才發現自己比任何人都要孤獨,也更加的憂愁。

兒時的美好一去不復返,記得那個時候讀辛棄疾的詞是不能夠理解,他為什麼會那麼傷感,直到長大了之後,再次讀他的作品,突然發現那種傷感,還有那份憂愁,其實與自己極其想像,以他這首《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來說,每一句都感人至深,道盡了人生的無奈,還有一生的委屈。辛棄疾也有同樣的感慨,少年時代過得很快樂,只是為了寫一首詞,才表現得很憂愁,但是這種憂愁是裝出來的,顯得不真實有些矯揉造作。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這首詞對於任何一位少年來說,那都是難以理解,也不可能體現到他的憂愁,少年時代是一生中最美的時光,那時一切都是那麼美好,無憂無慮,不會有任何的煩惱,只是長大了之後,一個人獨自面對人生,這個時候才突然發現,生活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好,再回過頭來讀這首詞時,才真正能夠體會到辛棄疾的無奈。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詞人,原字坦夫,後改為幼安,別號稼軒,公元1140年生於山東濟南,當時北方已經淪陷,這對於年少的辛棄疾來說,讓他變得更加成熟,更具有家國情懷,所以他在少年時代就偷偷跑到南方,無非是希望可以貢獻出一份力量,去成就一番事業,去收復北方的失地,從而實現祖國的統一。

後來我們都知道南宋也成為了歷史,辛棄疾作為當時的主戰派,其實是一直被壓制,始終是沒有機會,畢竟對於當時的南宋朝廷來說,從來就沒有想過要收復北方,以為憑藉著長江天險,那麼就可以高枕無憂,所以對於主戰派一直是採取打壓的態勢,這也使得辛棄疾空有一身才華,始終是沒有受到重用,一直是鬱郁不得志。

辛棄疾正是在生活中感受到了那種無奈,還有悲痛之苦,所以令他的作品顯得別具一格,處處充滿了憂愁,在這首《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一詞中,他把那種憂愁,還有對於人生的無奈,用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娓娓道來,從而使得這首詞感人肺腑,每一句都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讀來當真是令人感慨萬千。

詞的上片就直抒胸臆,把那種無奈刻畫得入木三分,少年時代是不懂得憂愁,喜歡登上高樓,登上高樓,其實無非是裝著很憂愁的樣子,為的就是寫一首詞,所以才表現得很傷感,其實這只是一種假裝的憂愁,並不是真正的來自於內心的體會。這幾句看似寫得很一般,可是下片則是感人至深,把那種憂愁展現得淋漓盡致。

詞的下片每一句都很傷感,同時也非常的憂愁,現在我才真正體會到了什麼是憂愁,也嘗盡了憂愁,想要說出來,可是不知道怎麼說,只能是感慨天涼好個秋。這幾句與前面的幾句,也是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也令這首詞更具有說服力,那種憂愁也更加的深刻,讀來讓人拍案叫絕。

辛棄疾的詞自有一種獨特的情感,寫得也是很深沉,每一句看上去很普通,但是卻最能夠打動我們,讀這樣的作品一定是要有經歷,只要經歷過了,才能夠真正體會到作品中所傳遞出來的憂愁,還有詞人的無奈,以及悲痛之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ee027c4ff75dcb67ad0929b1a3232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