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親密」的6個表現

2023-05-02     簡單心理

原標題:「假性親密」的6個表現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伴侶都會經歷一種「假性親密」狀態:

兩個人明明在一起, 卻感覺不到愛和親近。雖然存在形式上的承諾,但 並不真正了解對方,好似互相都戴上了人格「面具」。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假性親密關係(irrelationship)」

01

假性親密的 6 個表現

心理學家 Mark B. Borg 等人假性親密關係的 6 個表現,總結為「 GRAFTS」特徵。

1. Good:你們習慣在關係中做一個「好人」

你們看起來很親密。在別人眼裡,你們真正親密的情侶並沒有什麼不同。關心、尊重對方,給對方提供一種情感上的安全感。

你們用自己認為「好」的方式對待對方,有不滿也不會輕易表達,認為這樣就可以收到對方預期的回應。

2. Right:認為關係中存在一種「正確」

你們認為只有「這樣做」才是盡到了角色的義務。比如對方覺得「男/女朋友就應該……」於是竭盡全力滿足期待。

假性親密關係往往存在一個模板, 雙方在角色扮演的期待下完成既定任務。「你應該是什麼樣」比「真實的你什麼樣」更重要。

因為雙方都害怕讓對方看到真實的自己,也害怕承認關係中真實存在的問題,他們就不能就這些問題進行真正的溝通,也沒法真正的解決。 只好共同建立一個防禦機制,演好這場「親密」的戲。

3 . Absence:你們缺席彼此真實的情感需要

你們雖然滿足了「好」和「正確」的期待,但自己跟對方的真實情感需要是缺席的。它們往往被忽視,被掩藏,不被表達。

4 . Funny:你們總是用開玩笑,迴避真誠對話的方式「推開彼此」

愛開玩笑當然是 OK 的,但要覺察這是否是一種迴避真誠對話的方式(保護自己的防禦機制)。因為不停講笑話這件事,既可以照顧對方的情緒,也避免了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老友記》里,錢德勒就總喜歡用笑話抵禦親密,但他其實是因為父母失敗的婚姻而恐懼親密

5. Tense:你們相處時存在一種無意識的緊張

因為總是要維持這樣的「好」和「正確」,關係中的人常常處在一種無意識的緊張中,對另一方的情緒非常敏感,卻不願意讓對方看到自己的焦慮。

這是它跟真正的親密最大的區別。同樣是關心、照顧彼此,真正的親密為了互相接納和了解,而假性親密卻是為了「避免危險」(比如,暴露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可能會導致關係破裂)而刻意保持的 一種安全距離。

6 . Smart:你們動用「理智」處理關係

假性親密者,不大習慣表達情感,取而代之的是高度理性的應對模式。這可能會讓一個人在工作中效率很高,但在親密關係中也可能讓他/她遠離真正的親密。因為雙方不存在內心情感上的互相看見。

《消失的愛人》

02

為什麼我們總是不自覺地陷入假性親密?

假性親密,也可以解釋為一種「在關係中逃避親密」的防禦。

Borg 認為,一個人之所以發展出這樣的防禦機制,跟幼年與父母等親密家人的互動模式密切相關。

習慣「假性親密」的人,在幼年時,往往是一個需要在情感上「照顧」父母的人。還沒有能力照顧別人的孩童時期,他/她們就已經被要求優先「滿足」別人的需要, 卻無法表達自己的需要。

對一個孩子來說,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父母拋棄,哪怕自己的父母是情緒虐待型的父母,他/她也會想辦法維護自己跟父母的關係,這就造成了一種角色互換—— 本該被照顧的孩子,成為了父母的「照顧者」:

父母情緒低落,孩子想辦法讓父母高興;

父母很焦慮,孩子就要掩飾自己的恐懼;

父母的自尊不穩定,孩子就要做點什麼,讓父母覺得自己有價值;

父母回應不了孩子的情感需要,孩子就會抑制自己的情感表達。

在這個模式中長大的孩子,也可能會把「角色扮演」的防禦機制轉移到親密關係中。

因為太害怕失和被拒絕,抵禦這份 就成了比面對真實更重要的事——所以,他/她們會花更多的精力來管理「不確定的風險」,而不是表達真實的 感需要,「被看見」,建立親密感。

我們無意中創造了一個「虛假的自我」,將我們欠發達的「真實自我」埋在內心深處,以確保它的安全。

—— 尼科特

我們無意中創造了一個「虛假的自我」,將我們欠發達的「真實自我」埋在內心深處,以確保它的安全。

—— 尼科特

《倫敦生活》

03

走出「假性親密」,需要好好練習

從過往的關係模式中走出是不容易的,但並非不可能。下面是幾個能夠在日常幫助你走出假性親密的練習:

1. 在建立親密關係之前,先探索自我

坦誠的溝通,跟另一半表達自己的情感需要是重要的,但這些都要基於你對自我的理解和接納。換句話說,相比於快速地改善關係,把關係中的問題當成一個暴露自我發展議題、並從中成長的契機,可能是更優先、也更重要的事情。

比如:嘗試去記錄當前關係中你最困擾的一個問題,以及你的應對模式。

意識到這個問題時,你的情緒是?你做了什麼?

當你看到自己的防禦機制時,不要急著進行自我批判,要知道,防禦也有它的作用,它在很長時間確實起到了保護你的作用。

你可以試著問問自己: 為什麼我會選擇用這樣的模式?它勾起了我對過往哪些類似場景的回憶?當時發生了什麼?

當你理解了這種防禦機制,就可以以一個相對旁觀者的角度重新思考:這套應對方式現在對我還有幫助嗎?有哪些理由可以說明,我現在可以換一種應對方式了?

2. 「4-2-4」溝通法,練習不防禦的溝通

Borg 等人提出了一個 4-2-4 溝通方法,可以在衝突中有效卸除防禦,實現共情:

列出一個當前困擾你們的問題,想像你跟對方在一張桌子上就這個問題進行談判,桌子上有一道一分為二的線。

承認一個假設: 你們雙方都對這個問題負有責任,雙方都應該承擔不小於 40%,不大於 60% 的責任。你們要從這個 20% 的中間地帶開始談判。

設置 3 分鐘,由一方先發言,說說自己對這個問題負有的責任是什麼。

在這個過程中,傾聽的一方不可以說話,打斷,更不可以指責對方,給對方貼標籤。

另一方開始 3 分鐘的發言。如果沒有說完,依次類推。

不能用對方自我暴露的內容攻擊和操控對方。

每個人在進行自我暴露時,都必須能夠感到安全。

繼續共享,直到雙方對溝通的進展感到滿意。

分享結束後,記錄這次溝通帶給自己的感覺,比如「暴露脆弱的感覺是怎樣的?」「我發現了 ta 哪些我不知道的事?」

在一次次的練習中,逐漸擴大自我暴露的區域,把表達情緒和情感需要變成一件自然的事情。

《心靈捕手》

我想,真正的親密,一定包含著這些內容:

從生活到精神各個方面的了解,和希望了解對方的意願;

遇到分歧和差異,能看到、能承認、能溝通;

能接納對方不符合自己預期的部分,把彼此作為一個完整複雜的人看待,而不只是一個單一的角色;

能展露脆弱,能表達需要。

而我們都知道,要實現這些,是一件太不容易的事情。它意味著我們要袒露自己的需求和脆弱,要承擔被拒絕和失去的風險,要面對他人帶來的不確定……這是一種心靈上的「冒險」。

但這就是親密關係的迷人之處:只有甘願冒險的人,才能擁有真正的信任,才能享受人跟人之間獨有的深刻、緊密的聯結。

希望你有「為愛冒險」的勇氣。希望你的親密關係,能讓你感覺到足夠的踏實和愛意。希望它製造了足夠的空間,可以 讓你的「真實自我」慢慢生長出來。

參考文獻

————————

Kyle Bourassa,Compulsive caregiving: Emotional parentification in childhood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romantic relationships in late adolescence and early adulthood,April 2010

作者:李歪歪

編輯:江湖邊

責編:kuma

封面:Pinterest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eb54301b9b9aa4a2cda1f1268777b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