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蘇聯專門成立了以В.И.Вознюк沃茨紐克少將為領導的勘址小組,為未來火箭試驗靶場選址。小組考察了7個候選地,收集分析了氣象、水文、氣候、施工可行性等條件,最終決定在阿爾漢格爾斯克州西北部、伏爾加-阿赫圖賓斯克水泛地邊緣草原上的卡普斯京亞爾村附近修建靶場。1947年6月23日,聯共(布)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通過決議,在卡普斯京亞爾建設靶場。7月27日,蘇聯部長會議作出決議,將卡布斯金亞爾村確定為國家中央第4靶場,由工程建設第2、12和14旅負責靶場的建設,靶場首任主任為沃茨紐科少將。
沃茨紐科
卡普斯京亞爾是蘇聯第一個飛彈和太空飛行器試驗基地,坐落於伏爾加河下游北岸的卡普斯京亞爾鎮東北約30千米,是一片地勢平坦、人煙稀少和海拔約30米的半沙漠地區,具體地理坐標北緯48.52度東經45.8度。
發射場距離著名工業和交通中心伏爾加格勒約90千米,離開喀山、古比雪夫、薩拉托夫等主要飛彈和火箭發動機生產基地也不算太遠。整個占地面積約6900平方千米,呈L形布局,建有發射台和地下井30多處。在1947-1957年的10年間,它是當時蘇聯唯一的彈道飛彈和火箭試驗地,蘇聯的第一枚飛彈、第一枚中程飛彈以及「宇宙」系列運載火箭等都在此發射。1988年後不再擔任航天發射任務,成為單一的飛彈試驗發射場。
如今的卡普斯京亞爾
從1946年10月開始,所有在德國組裝、生產的飛彈、儀器和設備等全部運回蘇聯,分配到新成立的各飛彈研究所。在德國製造的2列飛彈專列則直接開到正在建設中的卡普斯京亞爾靶場,用於以後的發射試驗。根據1946年7月26日蘇聯部長會議第2643-818號決議,由火箭技術特別委員會(筆者註:1947年5月更名為第2委員會,委員會主席變為布爾加寧)負責領導V-2飛彈的試驗發射工作,眾多部委、科學研究所、設計局和工廠積極保證試驗的設施配置和飛行試驗。
基於對德國V-2飛彈的研究成果和蘇聯自身工廠以及德國占領區工廠對飛彈裝配工藝的完善,蘇聯最終組裝了幾枚飛彈。1947年4月14日,史達林在克里姆林宮緊急會見科羅廖夫,在詳細詢問了飛彈研製進展狀況和彈道飛彈在戰爭中的優勢後,他讓科羅廖夫加快研製進程並表示「沒有足夠的時間了」。同去參加會見的米申回憶道,史達林強烈地渴望擁有遠程彈道飛彈。他認為美國有海外軍事基地,擁有原子彈和遠程轟炸機,所以美國即使沒有洲際飛彈,也會輕易地將核彈頭扔到蘇聯境內,而蘇聯當時並不具有這樣的有利條件。唯一可以抱有希望的就是儘快擁有遠程彈道飛彈,因此他非常堅定地支持蘇聯的彈道飛彈計劃。1948年3月,科羅廖夫奉命向史達林彙報研製飛彈的進展情況。史達林要求他儘快複製德國飛彈並儘快裝備部隊。
根據安排,裝備部第88研究所總設計師科羅廖夫擔任飛彈試驗發射技術總負責,航空工業部第456特殊試驗局總設計師格魯什科、通信器材工業部第885科研所總設計師梁贊斯基、造船工業部第10科研所總設計師庫茲涅佐夫、機器和儀器工業部國家專業設計局總設計師巴爾明擔任試驗發射分系統負責人,分別領導火箭發動機、控制系統、陀螺儀系統地面設備和加灌設備相關工作。
P-1飛彈在靶場準備發射
之後不久的1947年10月18日,蘇聯在該靶場成功發射了蘇聯自己的彈道飛彈P-1(8A11),火箭升入86千米高空,墜落於距離發射點274千米區域。它是總設計師科羅廖夫領導的第88設計局三室以德國V-2飛彈為基礎進行設計的。飛彈射程270千米,發動機由第456特殊設計局研製,慣性導航系統由第885科研所研製,發射和注入設備由「專用機械」專業設計局研製,指揮儀由第10科研所研製。飛彈飛行了206.7千米,向右偏離目標30千米。這遠不是一個出色的型號,然而重要的是蘇聯的飛彈第一次飛了起來!之後,又進行了組裝的10枚V-2飛彈發射,其中5枚命中了目標。飛彈飛了274千米,最大質量12.7噸,最大飛行高度86千米。
專家們對飛彈的試驗發射做了精心安排。他們一共準備了兩批飛彈,每批10枚,一批稱為T系列,使用德國運來的零部件在蘇聯裝配的;另一批稱為H系列,是在德國已經裝配好的。在這次發射的11枚飛彈中,分別來自於T和H系列,並安裝了不同的遙測系統。整體來看,試驗成功發射的飛彈射程基本保持在260-275千米,偏離目標在5千米左右,飛行高度保持在72-86千米,最大飛行速度達到M5。
1947年10月18日P-1飛彈試驗人員合影
飛彈試驗人員合影說明
第一排從左到右:利哈涅茨基、皮柳金、圖林、霍爾波夫、拉夫羅夫
第二排從左到右:梁贊斯基、巴爾明、科羅廖夫、維托什金、蓋杜科夫、庫茲涅佐夫
第三排從左到右:不清楚(臉被擋住)、格魯什科、謝夫盧科、切爾托克、波利什科、沃斯克列申斯基、不明、魯德尼斯基
通過分析試驗結果,蘇聯專家認為對於德國飛彈文件的復原以及對於飛彈本身的復原、加工和裝配都是正確的;發動機在試車和飛行過程中表現良好;自動控制系統、無線電控制系統和遙測系統工作結果令人滿意,地面發射和加註設備也保證了飛彈的試驗發射。當然,試驗也表明V-2飛彈某些技術設備在使用中複雜而笨重;部分控制儀器可靠性較低;發射前的控制系統試驗和調整非常複雜等。正是基於這次試驗的結果,專家們確定了1947-1948年蘇聯飛彈的項目計劃,它們是射程250-270千米的P-1飛彈、射程為600千米的P-2飛彈和射程為3000千米的P-3飛彈。
P-1飛彈發射鏡頭
1948年10月10日,真正的蘇聯國產P-1飛彈在卡普斯京亞爾進行了第一次發射,隨後的1年時間又進行了20次發射。該型飛彈與V-2飛彈一樣,也有不可分的彈頭和懸掛的燃料箱。由於彈頭不可分離,因此要求飛彈不僅在起飛和飛行過程中保持穩定姿態,而且在重入大氣層時也要保持穩定姿態,所以在飛彈尾部裝了4個氣動穩定面(尾翼)。
P-1飛彈安裝了1台液體火箭發動機,地面推力27噸,飛彈最大飛行距離270千米,最大發射質量13.4噸,常規裝藥785公斤。彈長14.6米,彈體最大直徑1.65米,射擊精度1.5千米。
P-1飛彈及其結構
P-1飛彈結構圖注釋
1-彈頭;2-燃料箱;3-帶燃料輸送管的隧道管;4-氧化劑箱;5-儀器艙;6-尾段;7-氣動穩定尾翼;8-燃氣舵
實事求是地說,蘇聯的第一款飛彈很不完善。整個飛彈系統由20個車輛、機組和地面設備系統組成。飛彈發射前向過氧化氫箱加註催化劑,反應後生成蒸汽,在壓力作用下進入發動機渦輪泵。渦輪泵轉動,將酒精和液氧送入燃燒室,藉助點火裝置點燃推進劑。
由於飛彈不能在已加註狀態下保存,所以必須在陣地附近設置液體易燃物質容器。整個飛彈發射準備時間需要6小時,其中技術陣地準備2小時,發射陣地準備4小時。飛彈命中城市建築物破壞半徑不大於25米。如果將這個數據與飛彈射擊精度相比較,就會明白這種武器效能是多麼的低。當時來試驗場的一位將軍就說:「你們在幹什麼?把4噸多酒精注入到飛彈里,可如果把酒精送給我師,我們會很快把一座城市拿下。而你們的飛彈甚至命中不了這座城市,誰要這個東西。。。」。
P-1飛彈的渦輪發動機
實際上當時飛彈設計師和技術人員都很洞悉這種武器的缺點,那就是低下的作戰效能和高昂的維護成本。而將它作為裝備列裝部隊,無非是如下考慮:操練使用新武器的方法;訓練部隊使用飛彈系統作戰和研究飛彈在部隊長期使用過程中的結構特點。而正是這型飛彈為蘇聯今後的飛彈事業蓬勃發展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局面!
1950年10月,在P-1飛彈順利試驗後,該型飛彈開始裝備部隊。11月28日,飛彈正式裝備了最高統帥部預備隊特勤第22旅,該旅在二戰中先後榮獲蘇沃洛夫勳章、庫圖佐夫勳章、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勳章、紅旗勳章,並獲得戈梅利榮譽稱號。
P-1飛彈發射部署示意圖
P-1飛彈發射部署示意圖注釋
1-裝甲指揮車;2-雙聯裝壓縮空氣瓶;3-射擊方向;4-發射台上的飛彈;5-過氧化氫加溫加註車;6-空氣加溫器;7-氧氣罐;8-配電單元;9-汽油加註單元;10-電纜車;11-消防車;12-電源車;13-備品車
正是從這裡開始,蘇聯為日後的戰略火箭軍建立做好了基礎,而P-1飛彈也成為了日後蘇俄戰略火箭軍(兵)的奠基者!
全文完,謝謝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