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述: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快遞行業可以稱為「連結世界的橋樑」,近年來我國快遞業務量快步增長,2020年,我國快遞業務量為833.58億件,同比增長31.22%,我國快遞業務收入為8795億元,同比2019年業務收入增長了17.28%;2021年,中國快遞業務量達1082.96億件,同比增長29.92%,快遞業務收入為10032億元,快遞業務收入首次突破萬億大關,2022年由於受疫情影響,增長速度放緩,2022年我國快遞業務量為1105.81億件,增長幅度為2.11%,增速同比減少27.81%,快遞業務收入為10566.7億元,同比增加2.27%,截止至2023年8月份,我國快遞業務收入為7488.1億元。
關鍵詞:快遞產業鏈、電商交易額、快遞業務收入
一、快遞產業鏈及發展歷程
我國快遞行業發展歷程最早可以追溯到1979年,當時中國第一家快遞企業成立,標誌著中國快遞行業的初創階段。在此之後,中國郵政EMS實現了長達十多年的壟斷經營,直到UPS、FedEx等國際外資快遞企業進入大陸市場,快遞行業發展有了具體的方向。20世紀90年代,民營快遞企業開始創立,中國快遞行業進入了成長階段。1993年申通和順豐成立,而後幾年時間裡,宅急送、韻達、中通等相繼成立。在這個時期,國有、民營、外企企業三足鼎立。
隨著2009年《新郵政法》的頒布實施,民營快遞牌照開放,我國快遞行業蓬勃發展。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快遞行業可以稱為「連結世界的橋樑」,在當今生產、經營和社會活動趨於高效率和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下,時間顯得尤為重要,快速傳遞需求也隨之增長,為快遞行業提供了大量的資源。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快遞行業也逐漸衍生出了自己的上下游產業鏈。快遞行業的產業鏈上游為產品包裝行業、貨運車輛、倉儲以及貨櫃,中遊行業主要為以快遞為主營業務的企業如順豐、EMS、中通、韻達和京東,下遊行業主要面向的是終端用戶,比如個人用戶、網絡電商、零售業以及批發商等。
二、快遞行業發展現狀
快遞是物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二者之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物流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涵蓋了所有從原材料到最終產品的貨物的運輸、存儲、加工和配送等過程。它包括諸如運輸、倉儲、包裝、物料搬運、庫存管理、訂單處理和客戶服務等環節。物流的重點在於優化貨物的整體流動,包括效率、成本、安全和可靠性。快遞則是指從發件人處快捷地遞送包裹、文件等物品到收件人處的一種物流服務,通常更側重於小件物品的快速、準確、安全的遞送。快遞是物流的一部分,專注於貨物的快捷配送,關注速度和效率。雖然快遞和物流在服務範圍、運營模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它們在物流鏈上是密不可分的兩個環節。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物流業發展加快,配送服務需求增加,2020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為300.1萬億元,2021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為335萬億元,同比增長了34.9萬億元,2022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347.6萬億元,同比增長3.76%,2023上半年,受國內電商消費需求加速恢復、汽車產銷量及出口增長等因素帶動,物流公司主營業務實現同比增長。我國社會物流總額160.6萬億元,同比增長4.8%。
我國政府在快遞產業的發展中給予充分的引導和支持,為快遞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和發展機遇。在「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中,政府提出了加快發展現代物流等服務業,構建現代物流體系,加快推進服務業數字化的目標,這為快遞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隨著我國快遞行業的不斷發展,加上電商行業高速發展的助推下,我國快遞業務量不斷遞增。根據我國2018-2023年快遞業務量數據,快遞業務量近年來快步增長,2020年,我國快遞業務量為833.58億件,同比增長31.22%,2021年,中國快遞業務量達1082.96億件,同比增長29.92%,2022年由於受疫情影響,增長速度放緩,2022年我國快遞業務量為1105.81億件,增長幅度為2.11%,增速同比減少27.81%,截止至2023年8月份,我國快遞業務量為814.6億件。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斷上漲,人們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對網購需求持續增長,現如今網商的運營模式,快遞是必不可缺少的一環,因此我國快遞行業的業務收入也隨之水漲船高。我國快遞業務收入近年穩步上升,其中2020年我國快遞業務收入為8795億元,同比2019年業務收入增長了17.28%,2021年我國快遞業務收入為10032億元,快遞業務收入首次突破萬億大關,2022年我國快遞業務收入為10566.7億元,同比增加2.27%,截止至2023年8月份,我國快遞業務收入為7488.1億元。
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網絡上購物,而我國幅員遼闊,網絡電商分散在我國的各個地區,因此商品的發貨地可能來自於山南水北,這就直觀的表現為異地快遞業務量的快速增長。根據我國快遞業務量結構來看,我國異地快遞占據了快遞業務量總體的87.4%,同城快遞業務量占比10.3%,國家/港澳台快遞業務量僅僅只占總快遞業務量比重的2.3%。電子商務的交易量巨大,就需要快遞公司來承擔大量的物流運輸任務,而我國的交通基礎設施也在不斷的得到改善,尤其是高速公路、鐵路和航空運輸的發展,為快遞公司提供了更加快速和便捷的運輸方式,使得異地快遞業務更加便捷和高效,這也是我國異地快遞業務量占比大的一個重要因素。
相關報告:智研諮詢發布的《2023-2029年中國快遞行業市場競爭態勢及發展趨向分析報告》
從我國快遞行業的收入結構來看,由於異地快遞業務需要跨地區運輸,相較於本地快遞業務,成本壓力較大,包括運輸成本、倉儲成本、人力成本等。為了維持運營和競爭,快遞公司需要降低運費,影響了異地快遞業務的收入,我國異地快遞業務量在占比87.4%的情況下,業務收入僅僅只有50.4%。由於跨國快遞業務手續過於繁雜以及關稅的影響,國際快遞成本相對而言要比一般快遞成本高,所以國際快遞服務的消費也要比國內快遞要高,國際/港澳台快遞業務在業務量低於同城快遞業務量的情況下業務收入要高於同城快遞業務收入,國際/港澳台快遞業務收入占總快遞業務收入的11.3%,同城快遞業務收入占總快遞業務收入比重的6%。
從2023年1-8月中國地區快遞業務量結構來看,我國快遞業務量主要集中在我國東部地區,我國東部快遞業務量占總快遞業務量比重的75.8%,中部和西部地區快遞業務量占比分別為16.4%、7.8%。我國東部地區相對於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較為發達,人均收入和消費水平較高,為快遞業務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和市場需求,且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更為完善,如港口、高速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設施,以及倉儲、配送等物流設施,我國東部地區是我國電商網際網路經濟發展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以阿里巴巴為主的大量的電商企業和網際網路公司聚集在這裡,這為快遞業務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未來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逐漸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而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則向高端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方向轉型。這種產業結構的變化會給我國中西部帶來更多的商業機會和快遞業務量。
三、下游電商行業分析
電商行業作為隨網絡發展而興起的行業,電商的快速發展同時帶動了諸多產業如快遞業務的增長。電商企業通過快遞服務將商品從生產地配送到消費者手中,而消費者也通過快遞來購買和退換商品。電商的業務水平直接影響快遞業務量的增減。快遞除了基本的配送服務外,消費者還對快遞的時效性、安全性、便利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促使快遞企業不斷創新和改進服務,以滿足電商消費者的需求。根據2018-2022年中國電商交易額的數據,近年來我國電商交易額呈逐年增長的態勢,我國電商交易額從2018年的31.63萬億元發展至2022年的43.83萬億元,增長幅度達38.57%,其中2021年我國電商交易額為42.3萬億元,同比增加13.68%,增長幅度為近年最高。
隨著供應鏈和物流體系的不斷優化,電商平台的配送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快速、準確的配送服務使得消費者能夠及時收到購買的商品,電商平台通過提供豐富的商品種類、優質的服務和高效的物流配送,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進一步推動了電商行業的發展。根據2020-2023年我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的數據,近年來我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逐年上漲,2021年我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為10.8萬億元,來到十萬億量級,同比增長10.66%,2022年我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為11.96萬億元,同比增長10.74%,截止至2023年8月份,我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為7.98萬億元,同比增長10.23%。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的逐年增長彰顯了電商行業的活力以及發展前景,這也促使電商企業不斷優化供應鏈和物流體系,提高配送效率,提升消費者體驗,這為整個電商行業以及快遞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由智研諮詢專家團隊精心編制的《2023-2029年中國快遞行業市場競爭態勢及發展趨向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重磅發布,《報告》旨在從國家經濟及產業發展的戰略入手,分析快遞行業未來的市場走向,挖掘快遞行業的發展潛力,預測快遞行業的發展前景,助力快遞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本《報告》從2022年全國快遞行業發展環境、整體運行態勢、運行現狀、進出口、競爭格局等角度進行入手,系統、客觀的對我國快遞行業發展運行進行了深度剖析,展望2023年中國快遞行業發展趨勢。《報告》是系統分析2022年度中國快遞行業發展狀況的著作,對於全面了解中國快遞行業的發展狀況、開展與快遞行業發展相關的學術研究和實踐,具有重要的借鑑價值,可供從事快遞行業相關的政府部門、科研機構、產業企業等相關人員閱讀參考。
智研諮詢是中國產業諮詢領域的信息與情報綜合提供商。公司以「用信息驅動產業發展,為企業投資決策賦能」為品牌理念。為企業提供專業的產業諮詢服務,主要服務包含精品行研報告、專項定製、月度專題、可研報告、商業計劃書、產業規劃等。提供周報/月報/季報/年報等定期報告和定製數據,內容涵蓋政策監測、企業動態、行業數據、產品價格變化、投融資概覽、市場機遇及風險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