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天旱,洪澤湖露出一座皇陵,經考察得知一個朝代的故事

2022-08-24   張生全精彩歷史

原標題:1963年天旱,洪澤湖露出一座皇陵,經考察得知一個朝代的故事

今年由於持續高溫乾旱,導致許多河流與湖泊的水位降到了歷史最低點,這不僅給航運造成了嚴重影響,而且還讓久藏於水下的「文物」和遺蹟重見天日,比如重慶巴南雙河口淹沒於水中的明清摩崖造像,還比如鄱陽湖底千年石島「落星墩」及明代古橋等。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也是因為高溫乾旱顯露出來的明祖陵。

2011年春,江蘇省盱眙縣數月不見下雨,縣城近郊的洪澤湖由於水位下降嚴重,西岸竟露出了一些圓形石拱,拱下有漢白玉雕砌的橫樑,還能看到甬道頂端的模樣。這就是朱元璋為其先祖修建的明祖陵。

明祖陵在歷史上頗有名氣,而且因為天乾地旱,這也不是第一次露出水面了。那麼歷經數百年之久的明祖陵,為何沒有被挖掘呢?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

在封建王朝,當皇帝並不是「風水輪流轉,今天到我家」的搞法,而是必須有正統的出身。比如三國時期的劉備,能得到大家的擁戴,是因為他是「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再比如劉邦,他的出身也要比朱元璋好一點,至少是個「泗水亭長」。縱是如此,他還得為自己弄一點什麼「劉邦斬白蛇」之類的傳說,以證明自己是「天選之子」。

朱元璋的出身則寒磣太多。他祖上數代赤貧,到他這一輩,又把貧窮給繼承了過來。他放過牛,做過乞丐,當過和尚,前半生飽受欺壓,窮困潦倒。後來加入紅巾軍,參與了反蒙元暴政的鬥爭。通過一系列的戰爭,擊破農民起義軍和蒙元殘餘勢力後,才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

朱元璋當了皇帝後,仍然有一塊心病折磨他,那就是怎麼才能抬高自己的出身,讓老百姓對他做天子這件事信服。另一方面,怎麼才能讓好不容易打下來的江山,能天長地久地在朱姓子孫的手中延續下去?

當時劉伯溫就提議,讓朱元璋把祖宗之靈葬在「風水寶地」上。

朱元璋聽從了劉伯溫的建議。早在他年少時,父親朱五四就因感染疫病在安徽鳳陽去世。朱元璋登基後,追諡朱五四為「淳皇帝」,並為朱五四在鳳陽修建了明皇陵。

既然是修建祖陵,自然還得為高祖、曾祖和祖父修建皇陵。可是他根本不知道先祖葬在何處,於是他便四下打聽,想要尋找祖墳。

這時有人告訴朱元璋,他的祖父朱初一的墳,就在句容縣通德鄉。朱元璋將信將疑,為了試探真假,他便在那人說的地方修築了一個高大的土墳。據說修築好後,他跪下祭拜。沒想到他剛跪下,土墳就崩塌了。朱元璋認為既然受不起他一拜,肯定這裡就不是他家的祖墳。所以他一氣之下,把那個說這裡是他家祖墳的人狠狠責罰了一頓。

1394年春節,朱元璋身邊的一個叫朱貴的小官回家鄉泗州孫家崗省親。走親訪友的時候,他就和鄉鄰談到了朱元璋去句容尋找祖墳的事情,結果有高壽的老人告訴朱貴,朱元璋的祖父葬在距孫家崗僅半里路的楊家墩。

老人還說了一段關於朱初一的傳奇經歷。

據說朱初一在遷到泗州之前,確實因為元兵入侵,帶著家人逃到了江南句容。但他在那裡由於交不起苛捐雜稅,為了躲避官兵的拘捕,他又只得帶著家眷逃到了江北的泗州孫家崗。

由於非常貧困,朱初一就靠砍草為生。有一天他在楊家墩砍草,累了便在土墩上的草窩裡躺著休息。這時有兩個道士路過,老道士四下打量了一番地形後,感嘆道:「此處竟是一塊風水寶地。」徒弟好奇地問:「師父是怎麼知道的呢?」老道士就解釋道:「此處地氣暖和,插根樹枝,只用十天,必能發芽。」說完,他就在地上找了根樹枝插在土墩上,然後就和徒弟離去了。

兩個道士的話,句句落在了朱初一的耳中。出於好奇,他每天砍草的時候,都要來看看枯樹枝。結果到了第十天,他發現枯樹枝果然發了芽,這讓他吃驚不已,於是他把那根發芽的樹枝拔掉,又重新換了一截枯樹枝。就在朱初一換完不久,兩個道士又回來了,小道士看到枯枝並未發芽,就問老道士是怎麼回事。老道士查看後說:「這樹枝已經被人換過了。」緊接著他們就找到了旁邊草窩裡的朱初一,朱初一承認是他換掉了枯樹枝。老道士說,既然你已經聽到了我們的談話,你切不可和別人提起,你百年後若葬在這裡,家中就會有貴人出世。

後來,朱初一在臨終之前,叮嚀兒子朱五四,一定要把他葬在楊家墩的草窩裡。朱五四是個孝子,雖說不知道朱初一葫蘆里賣的什麼藥,但還是遵從了他的建議,把他葬在了楊家墩的草窩裡了。

由於當時正鬧饑荒,在埋葬在了朱初一後,朱五四就帶著有孕在身的妻子,逃到了安徽省鳳陽縣。很快朱五四的妻子就在那裡產下一子,就是朱元璋。據說朱元璋出生的時候,紅光沖天,看到的人無不嘖嘖稱奇。

老者的一番話,讓朱貴激動萬分。於是他又四下打聽,得來的消息也和老者所言無二。於是朱貴趕緊繪製了一張「祖陵圖」敬獻給了朱元璋,又把老者的話一五一十地稟報給了朱元璋。

朱元璋沒想到祖父下葬的地方,居然是個風水寶地,這讓他十分振奮。因為有了這個因素,他做皇帝的事情,也就是「順應天命」了。於是他便派太子朱標率領文武大臣和能工巧匠前去勘察,耗費了28年時間,斥巨資建起了一座氣勢恢弘的皇家祖陵。

至於朱貴,則因獻圖有功,被提拔為管理祖陵的第一任署令。不光得到了諸多賞賜,而且他的子孫亦能世襲。因此,在明祖陵周圍多以朱姓後代為多,據說他們都是朱貴的後人。

公元1494年,由於黃河漲水,秋堤決口,對老百姓的財產和生命造成了很大的損害,明孝宗朱祐樘任命劉大夏為右副都御史,主持疏通黃河及周邊河道的工作。

黃大夏為了阻斷黃河北支,在延津縣修築了太平堤。誰知這樣一來,造成了黃河南支奪淮入海。這樣一來,淮河就年年洪水泛濫。而位於洪澤湖西側的明祖陵,也就不斷被淹。為了保護明祖陵,自嘉靖帝起,便在明祖陵周圍不斷增修防護堤。

明朝滅亡後,清朝皇帝也忙著在找他們的「龍脈之地」,所以明祖陵慢慢地就少有人打理了。轉眼到了1680年,也就是康熙在位第19年時,這一年江南發生了非常嚴重的洪澇災害,洪澤湖的水位不斷上漲,結果明祖陵和泗州城都被淹沒在了湖水之中。

1963年,由於天乾地旱,洪澤湖水位不斷下降,明祖陵這才重見天日。不過此時的明祖陵,由於浸泡在水下有百年之久,所以地上的墳丘及建築上的木製材料早已蕩然無存,有的磚木建築也被侵蝕損毀殆盡,只有巨大的磚砌拱頂及神道兩側的石像,還保存完好。不過隨著大旱過去,明祖陵又隱入水中,使得我們見不到其真容。

後來,逢到大旱之年,明祖陵也曾露出過水麵。國家和地方對明祖陵非常重視,當時也有人提議挖掘明祖陵,但「明定陵」的教訓,實在太深刻了,再加上明祖陵一直隱於水中,其甬道里的淤泥很深,想要靠目前的考古技術,根本沒有可能。但可以肯定的是,明祖陵的地宮雖然隱於水下,卻由於有了這層保護,不僅阻斷了空氣等對地宮的損害,而且還阻止了盜墓賊的賊手,所以明祖陵才一直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最終,國家和地方政府對明祖陵的地面建築和神道等,只是進行了必要的修復,並在周圍築起一道2706米的堤壩用來防洪。在經過不斷修復後,氣勢恢弘的明祖陵地上面貌得以重現。至於地宮部分,雖然有開挖的計劃,但是肯定會等到時機成熟後再進行。想必到那個時候,我們就能一睹明祖陵的全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