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商業AB面 |「鄰里王」Kimco,土味造富記

2019-11-20     商業地產觀察

頭圖來源/Kimco官網

微信編輯/茉莉

編者按:社區商業,究竟有多誘人?重商業輕社區,是個偽命題嗎?新興玩家如何與巨頭共舞?《社區商業AB面》關注成功者和它們的創造力,亦捕捉潛力股和它們的小煩惱。此為第一篇,北美社區商業之王,Kimco。

如果說社區商業是個風口,那這股風一定夠強勁。光是西方社會學史中,就有超100種對它的定義,而中國近些年更是被「最後一公里」、「51015」等泛濫名詞所包圍。

1887年,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首次提出「社區」概念:聚集在一定地域範圍內的人群構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英文以「community」稱之。

此後,中心地理論、商圈理論、地價理論、消費者行為空間理論,都在嘗試探索社區商業的定義及邊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些定義的切入點,無一例外都側重物理空間,鮮少考慮空間中的人。而一個完整意義的城市社區畫像,少不了人、地域、制度、心裡歸宿與傳統、團體與互動等混合要素。

正如《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一書中寫到:「多元性是城市的天性」。作為城市多元性的產物,社區商業亦是多元的。

它以一定地域居住區為載體,主要服務區域內社區群眾,通過多種商業業態、業種和功能集聚,提供滿足日常物質、精神生活需求商品和服務的屬地型商業。

在美國,社區商業僅占全國商業總零售比例達60%-70%,而中國這個數據僅為30%-40%,還是塊待深開發的富饒地。

當然,美國社區商業能做到如此高占比,離不開其高度可複製的規模擴張模式。今年61歲的Kimco,則稱得上是這場批量造富遊戲中的「遊戲王」。

1

批量造富:九成收入,來自社區商業

Kimco,成立於1958年,1991年完成IPO上市,是北美最大的露天開放式社區商業購物中心持有人和運營商。

成立之初的20年,Kimco主要從事零售物業的自主開發,靠著美國零售連鎖行業大繁榮,藉由物業升值獲利頗豐。

同期,隨著社會交通網絡的快速鋪開及家庭汽車的普及,美國的居民住宅呈現郊區化發展,社區商業應運而生。

進入到80年代,美國傳統地產開發出現周期性衰退,周期長、周轉慢的拿地-建設-招商-管理模式,嚴重影響著Kimco的長期盈利能力,且多個物業價值被低估。

於是,Kimco瞄準社區和鄰里購物中心,走上了一條幾乎完全依靠收購現有物業擴張的道路。

Timonium Square 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Kimco旗下物業已多達150多處,年銷售額近6000萬美元,其中90%的收入來自其核心的社區和鄰里購物中心,此外還經營了兩個地區性購物中心(regional mall)。

最新財報則顯示,2019年上半年,Kimco的主營構成中98.53%來自運營物業所得租金收入,總出租面積達7630萬平方英尺,分布美國27個洲(437個購物中心)以及海外的波多黎各。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當眾多開發商因地產行業波動,甚至是大蕭條,而陷入了瘋狂舉債的惡性循環時,Kimco卻能在逆境中以低租金保持高回報,離不開以下幾點:

  • 低價收購+改造,標準化擴張

低價收購,低價改造,是Kimco的擴張模式。

為了從運營物業中獲取更高收益,Kimco瞄準的收購標的,多位於人口密度高的地區,且具備容積率低、盈利能力低(租金水平低於當地平均水平、空置率較高)特點。

而對經營不善的資產進行改造,Kimco的方法是,不大調大改,保持最簡單建築狀態。

Trujillo Alto Plaza 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雖然多數情況下,針對租戶個性化的物業需求進行改造,租金水平會大幅提高,但這種模式租金溢價並不穩定,除非租戶的業務能持續走高或能簽訂永久租期。

但現實往往很殘酷,理想終歸是理想。在經歷了一系列租戶破產事故後,Kimco終選擇了現在這套改造邏輯:低建築成本,低租金水平,多租戶選擇,高出租水平。

數據顯示,同為社區商業玩家,Kimco平均租金僅為西蒙地產三分之一。2018財年,其平均租金16.22美元/平方英尺(2010:11.66美元/平方英尺,增長39.1%),而其自上市28年來平均高達13.5%的股東回報遠超行業水平。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大多被Kimco改造過的項目,出租率(2018財年購物中心投資組合,包括非控股股權,出租率達到95.6% )和投資回報率(平均可達10%-13%)都會大幅提升。

2004年,Kimco看上了上世紀60年代建成的Westlake購物中心,位於加利福尼亞州達利市中心。彼時,該項目的空置率高達90%。

Westlake項目改造前 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以8100萬美元買下該物業後,Kimco花了8700萬美元改造,新增了5萬平方英尺的鄰里購物中心、一條餐飲街、兩個四層停車場(2145個停車位),引入家得寶、星巴克、健身房Fitness 19、摩根大通、滙豐銀行等。

而後又在項目部分區域2、3樓新增醫療辦公及寫字樓部分,其一樓底層商業則會根據辦公人群消費特徵,相應設置諸如星巴克、美容SPA、洗衣店等輕餐飲、生活/商務配套類業態。

另外,Kimco選擇將Burlington、Safeway、Ross、Target等租賃面積較大的主力店放進獨棟物業,以快速去化租賃面積,並環內部街道主動線,於項目東、西、南、北不同區位布局,盤活死角。部分主力店跨層經營,周邊配以小型零售、餐飲等業態。

資料來源:公司官網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至今,Westlake總建面已擴至68.5萬平方英尺,即使經歷了全球金融危機,其資產價值依然提升了50%。

Westlake項目改造後 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 聯手大型零售商,穩定客流、提高出租率

Kimco的項目單體體量並不大,據其2018年財報,平均單體體量為174,108平方英尺(16,175平方米),而通常一家主力租戶所占面積即可達到4,000-6,000平方米,甚至更多。

主力租戶之於購物中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於Kimco,也不例外。為穩定客流,Kimco與多家大型連鎖超市、折扣店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

在Kimco的社區網絡里,家得寶、沃爾瑪、Ross Stores、Petsmart、TJ.Maxx租用的店面數量分別為:22家、18家、68家、59家、107家。

Airport Plaza 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當然,此種戰略合作關係,是建立雙方優勢最大化的基礎上:

一方面,渠道的占有對大型連鎖零售商做大規模至關重要,kimco能提供符合其需求的店面;

另一方面,Kimco通常會在確定了主力店後,才開啟舊項目改造,確保足夠的出租率,才能將收益的不確定性降至最低。

但「Retailers will come and go」 ,聯手大型零售商並不是個一勞永逸方法,若租金收入過度依賴某幾個租戶,無異於賭博,Kimco深諳這個道理。

  • 租戶及物業多元化組合,分散租金來源

當主力租戶的業務衰退時,購物中心客流量將大打折扣,不僅影響其他中小租戶,也會拖累整個項目。為此,Kimco也交過「學費」。

2001年1月,Kimco第一大租戶Kmart申請破產保護。彼時,Kmart進駐了Kimco旗下75個商場,占了Kimco總出租面積的13.3%,貢獻12.6%的租金。

圖片來源:Kmart官網

這意味著,Kimco1000多萬平方英尺的空置面積需快速去化,出租率一度低至84%。而2009年,Circuit City和Value City Furniture的破產又給Kimco增加了300萬平方英尺的空置面積。

血淚教訓中,Kimco學會了分散租金來源,多元組合租戶。截至2019年6月,其五大租戶分別為TJX、家得寶、阿霍德德爾海茲、艾伯森、Petsmart,對應的租金貢獻為3.8%、2.5%、2.2%、2%和1.9%。

資料來源:公司官網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通過物業的地理分布和龐大的租戶基礎實現多樣化的租金來源,Kimco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主動權,也能夠部分對沖零售行業周期波動風險,保持現金流的相對穩定。

「低成本-低租金」策略之下,Kimco的單位面積銷售額也只是行業平均水平,但卻獲得了規模化穩健擴張。僅2018年簽約的總物業面積就超860萬平方英尺,連續20個季度新簽租約的租金漲幅超10%。

而其遠低於當地的租金水平,從側面看,也就意味著未來還有增長空間,是個實力派「潛力股」。

2 「TSR+」轉型,尋找新的增長極

藉由「低成本-低租金」之道,Kimco已完成了第一輪造富運動,急需尋找第二輪的新增長極。

2014年,Kimco提出了「TSR+」(Transform、Simplify、Redevelope、Plus)戰略轉型,擬通過簡化業務、專注美國零售地產、打造頂級市場的高品質物業以及對成熟物業的二次開發。

  • 進軍大都市,地標系列+成熟物業再開發

過去幾年,Kimco改變了投資策略,布局區域從邊遠城市,變為了美國主要大都市。當然,買的標的物還是那些區位不甚理想、經營不善的商業項目。

這些高質量的資產,主要集中在美國東西海岸和陽光地帶,地理位置的稀缺性帶有天然優勢,租戶可享受更高的客流量所帶來的銷量增長,同時給Kimco帶來租金增長、資產增值。

據了解,2019年起,Kimco的地標系列產品線將陸續推出,預計將產生1600萬-1800萬美元的凈收益。

資料來源:公司官網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投資區域、項目類型的變化,意味著Kimco要投入更高的開發成本。2018年,Kimco推出了三個標誌性系列再開發項目:Grand Parkway Marketplace二期、Dania Pointe一期和Lincoln Square(林肯廣場),總開發成本顯著提高。

其中,Dania Pointe是典型作品。Kimco以開放式街區設計,將該項目打造為集合購物-生活-辦公-休閒的24小時社區商業,透過沿街展示面,最大化可見性、可達性,讓商業與社區融為一體。

Dania Pointe改造後 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但在Kimco將它收購前,Dania Pointe不過是塊閒置空地。坐落在美國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佛羅里達州,緊鄰勞德代爾堡-好萊塢國際機場和埃弗格萊茲港巡航港,有著一定的旅遊消費客群。

Dania Pointe改造前 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同時,該項目靠著95號洲際公路,這條路上有三個出入口接泊,每日車流高達28.1萬輛。

Dania Pointe區位圖

至於周邊消費人群,從Kimco的一份報告中可知:5英里範圍內人口達30.3萬,有12.8萬戶家庭,平均每戶家庭收入達7.3萬美元。

資料來源:公司官網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就著這宗地塊具備的交通、地段、客群優勢,Kimco分階段對其進行了大改造。

第一期:已於2018年第四季度開業,包括約33萬平方英尺的零售業務,引入的主力租戶包括 Lucky’s Market, BrandsMart, TJ Maxx, Hobby Lobby, Ulta等;

二、三期:預計2020年改造完,新增有41.7萬平方英尺的零售、餐飲、休閒娛樂業態,同時引入600套豪華公寓、2家萬豪酒店以及5萬平方英尺的甲級寫字樓。

Dania Pointe業態規劃

透過Dania Pointe可發現,轉型後的Kimco更鐘情於交通便利、人口稠密且周邊消費群體可支配收入不斷增長區域,以保證充足的客流以及持續增長的銷售額。

資料來源:公司官網 製圖:商業地產頭條

當然,Kimco改造的不僅限於純地塊,更多是存量項目。自2015年以來,Kimco已完成78個重建項目,總投資為3.748億美元,投資回報率高達10%。

以Tri-City廣場為例,Kimco 改造了該項目90%部分,其中包括改變道路規劃及人流動線,增加了7個次主力店、2個主力店以及3.8萬平方英尺的零售業態,最終創造了890萬美元增量收益。

  • 集中物業範圍,穩定強勢區域

Kimco這邊進軍美國大都市,那邊卻在收縮海外戰線,不斷剝離經營效果不好的非核心物業。

2015年12月起,Kimco退出了拉丁美洲和加拿大市場,並大規模清算墨西哥的資產。至2018年底,其81%的租金收入來自前20核心市場。

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此外,Kimco也在通過退出低質量的「風險」資產來簡化業務,至2015年Q1,Kimco合資公司的資產數量減少了47%,合資企業的資產投資總額減少了36%。

按照計劃,到2012年,Kimco將至少再售出25億美元上述低效資產,將這類資產在其投資組合中所占的比例降至2%以下。

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以買地起家,卻靠買項目造富,最終成了北美最大的露天開放式社區商業購物中心持有人。

Kimco這一路不長不短,見證了美國地產的多次瘋狂,以及其是如何差點毀掉自己。它迷失過,也高光過,但如今和所有公司一樣,需要在社區商業賽道中埋頭奔跑,在微妙平衡中生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dqViG4BMH2_cNUgrhP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