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喀山10月22日電(中青報·中青網駐俄羅斯記者 趙祺)「喀山」,一個既屬於東方也屬於西方的名字,伊斯蘭文明與斯拉夫文明在這裡交融,靜靜流淌著的伏爾加河沐浴著喀山汗國昔日的榮光。它曾見證列寧和托爾斯泰的成長,如今也將見證「金磚大家庭」實現歷史性擴員後的首次大團聚。
10月21日晚,俄羅斯喀山,喀山克里姆林宮宮牆外側開啟金磚峰會主題燈光秀,10月22日至24日金磚峰會舉行期間,每晚燈光秀將於17時持續至24時。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趙祺/攝
10月22日至24日,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六次會晤在俄羅斯韃靼斯坦共和國首府喀山舉行,將有3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和政府代表團抵達喀山參會。如今這座「金磚之城」已準備就緒,請跟隨中青報·中青網駐俄羅斯記者一起走進喀山,探訪這顆「伏爾加河畔的俄羅斯明珠」。
「你最好把我說的都記下來,這些地方都要去,相信我,喀山這口『大鍋』你跳進來就不想出去了」。從機場到市中心的路上,計程車司機羅別爾特爭分奪秒地向記者介紹著他眼中風情萬種的家鄉,儘管還沒來得及目睹喀山克里姆林宮和庫爾·沙里夫清真寺的真容,但韃靼人民特有的熱情,記者在走出機場的那一刻就已經真切感受到了。
10月21日,俄羅斯喀山,矗立在喀山克里姆林宮宮牆外側的喀山翼龍「齊蘭特」旁搭建了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六次會晤宣傳裝置。相傳這種帶有翅膀的神龍曾生活在喀山,如今是喀山的象徵之一。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趙祺/攝
在韃靼語中「喀山」一詞有「煮鍋」之意,顧名思義,這座城市的地貌形似一口鍋,也像一隻碗。卡贊河將喀山一分為二,新城區和老城區隔河相望,古典與現代渾然一體,相得益彰。公元1005年,伏爾加-保加爾公國的統治者在卡贊河、卡馬河與伏爾加河交匯處建立了喀山,1000多年過去了,隨著多元文化持續湧入,這口當年的「煮鍋」已然在歲月的滌盪中蛻變為民族交匯的「熔爐」。
行走在喀山的老城區,各式建築錯落有致、色彩明亮豐富,城市格調質樸而不失典雅,溫潤而別有風情。靜靜流淌著的伏爾加河為伊斯蘭文明與斯拉夫文明在此交融提供了天然紐帶。今天的喀山,依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豐富的自然資源儲備,享有俄羅斯「第三首都」「宗教首都」的美譽。
10月21日,俄羅斯喀山,喀山克里姆林宮景觀,街道上懸掛著「2024年喀山金磚峰會」的道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趙祺/攝
在喀山克里姆林宮,布拉戈維申斯克教堂與庫爾·沙里夫清真寺並處其間;在老城區,大大小小的東正教教堂和清真寺散落其間。如果說喀山的歷史文化特徵是東正教與伊斯蘭教的衝突與交融,那麼今天留下來的只有屬於這座城市的包容與接納。
「我是俄羅斯族人,嫁給了韃靼族小伙兒,我的同事古謝爾是韃靼族姑娘,她嫁給了俄羅斯族丈夫。」喀山列寧故居博物館講解員莉達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今天的喀山和韃靼斯坦,韃靼族和俄羅斯族通婚非常普遍,走在韃靼斯坦共和國街頭,僅憑外表已經很難分辨出從你身邊走過的究竟是韃靼族人還是俄羅斯族人。
根據官方統計數據,喀山的韃靼族和俄羅斯族人口分別占總城市總人口的48.8%和46.8%。雖然韃靼族主要信仰伊斯蘭教,俄羅斯族主要信仰東正教,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在這裡和諧共處、匯聚起多元文化,成就了喀山的包容之美。
喀山列寧故居博物館的講解員古謝爾告訴記者,「我們生活在一個家庭中,但我和丈夫還有孩子們的宗教信仰都不同,我們從來沒有干涉過孩子們的選擇,他們有的信仰東正教,有的信仰伊斯蘭教。不論他們選擇什麼,我們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在這裡,所有的宗教信仰都可以和睦共處,我們對所有人一視同仁,這就是喀山的魅力。」
正是這份包容,讓喀山在蘇聯解體後迅速踏上快速發展的道路。現在的喀山不僅是俄羅斯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俄羅斯伏爾加河沿岸聯邦區的經濟、工業、科技、教育中心。
「今天的喀山已是俄羅斯的第三大都市。以往人們把喀山稱作『小聖彼得堡』,今天,我們甚至可以驕傲地將聖彼得堡喚為『大喀山』。」計程車司機羅別爾特對記者說道。隨著金磚峰會舉行,喀山也成為全球媒體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