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我們想告訴你關於森林的這些……

2022-04-22     世界說

原標題:​世界地球日,我們想告訴你關於森林的這些……

2022

04·22

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The World Earth Day) 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旨在提高民眾對於現有環境問題的意識,並動員民眾參與到環保運動中,通過綠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

今年地球日的主題是 「投資地球」(Invest in Our Planet),旨在呼籲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採取更積極的行動, 為地球帶來繁榮的未來。

森林,是最為我們熟知和認可的、幫助人類應對環境危機的「守護神」。然而保護和修復森林這件事兒,比你認為的要複雜許多。

被更多的「綠色」覆蓋,地球會變得更「健康」嗎?

近十年來,全球的平均森林凈損失率有所減緩,由每年減少784萬公頃(1990-2000年)到每年減少474萬公頃(2010-2020年),但是森林生態系統惡化的趨勢,並沒有得到遏制。

輕點查看

保護和修復森林,是公認的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阻止和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重要手段。「波恩挑戰」和《紐約森林宣言》都呼籲「到2030年在全球範圍內恢復3.5億公頃的退化林地」。大規模的植樹造林在減緩森林凈損失率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但是,只要森林的面積增加,我們的生態系統就會變得更好嗎?

現實可能並沒有那麼簡單。 對快速恢復森林面積的需求導致了人們對種植單一樹種人工林的偏好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2020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全球大約45%的人工林是人工種植林,即集約經營的森林,主要由一種或兩種樹齡相當的樹種組成」。

簡單的林分結構 (林分結構:林分特徵的重要內容,主要以樹種組成、年齡、直徑、樹高、形數、林層、密度和蓄積等指標描述)意味著它們無法形成完整而富有活力的生態系統。隨之而來的是與森林互相依存的動植物、昆蟲、真菌和微生物缺乏,土壤健康度低、地表植被覆蓋不足,水土流失率較高,環境較為乾燥,易形成火災;同時,由於這類人工林物種組成單一,在面對病蟲害等自然干擾時,缺乏緩衝和韌性,更易造成大面積破壞。

更多樹木,一定能涵養更多水源嗎?

地球上的每一種生態系統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忽視當地的客觀自然條件對原生環境進行改造,不僅不能讓生態系統發揮原本的功能,甚至可能帶來新的破壞。

輕點查看

水源涵養是森林生態系統一項重要的生態功能。森林高大的冠層可以降低近地面的風速,對雨水有截留作用,能減小雨水對地面的衝擊力。另外,枯枝落葉在地面上形成的腐殖層,具有吸水、延緩徑流、削弱洪峰的功能。從這些角度來說,植樹造林確實有利於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

但是,你知道嗎? 植樹造林同時也會增加地表的蒸散發。森林雖然將水「保持」住了,但這些水滲入土壤中後,會被植物根系吸收,通過蒸騰作用返回到大氣中。森林蒸騰所消耗的水分遠遠高於草地和農田。所以,在不適合的地方種植人工林,就像是給土地安裝了一台「水泵」,源源不斷地抽取土壤中的水分。

讓我們把目光轉向濕地。 雖然濕地只占地球陸地表面積的6%左右,但它對人類、其他生態系統以及氣候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包括防洪和水凈化等水文調節服務。同時,40%的植物和動物物種在濕地生活或繁殖,很多水禽的繁殖和遷徙離不開濕地。如果忽視原生自然條件,盲目地把濕地轉換為林地,反而會破壞濕地的生態功能,也會讓諸多物種失去重要的棲息地。

植樹造林,可以讓溫室氣體排放變「少」嗎?

森林的生長和恢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對緩解氣候變化有重要影響。但是種更多的樹,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萬能藥。「開源」與「節流」需要同時配合,否則,「修復森林」可能會成為企業逃避直接減排責任的藉口。

輕點查看

隨著國際和國內對氣候變化議題關注的提升,「植樹造林可以固碳」的觀念也逐漸進入大眾視野。然而,在人類社會排放的海量溫室氣體面前, 森林雖然具有固碳的能力和潛力,但是仍無法在減排方面扮演「主角」。

首先,自然生態系統對碳的儲存並不具有永久性,並且容易受到災害和未來開發利用的影響,再次形成碳源。一場森林大火、乾旱或者蟲害都可能導致核算時儲存在樹林、土壤等其他自然系統中的碳排放重新釋放出來。

其次,通過自然生態系統從大氣中吸收和固定碳不是一蹴而就的。樹木的長成需要時間,並不能立即達到預期的固碳效果,很難用「種一棵樹等於減少多少碳排放」的簡單公式來換算。森林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萬能藥,在積極進行森林修復的同時,調整能源結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仍然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首要任務。

個別物種數量變多了,森林質量就提高了嗎?

近年來,在一系列嚴格的保護措施之下,一些野生動物的數量得以回升。但全球範圍內高質量的天然林面積減少和破碎化,依然威脅著瀕危野生動物的生存和繁衍。

輕點查看

在中國,得益於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天然林保護工程和近20年來不斷加強的反盜獵執法,我們欣喜地看到,一些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得以回升和增長。 然而,由於人類經濟發展和野生動物保護這對矛盾長期存在,野生動物仍然面臨棲息地破碎化的威脅,由此造成的種群分散增加了物種滅絕風險。

必要的基因交流是保持野生動物種群健康的重要因素。歷史上,野生動物們曾經在連片的森林中不受阻礙地自由行動以尋找合適的棲息地,並與遠方的種群進行基因交流。高度的基因多樣性幫助它們在面對各種環境危機時——比如乾旱和疾病——有更多樣的適應能力。

但在世界各地,隨著人類發展進程中對森林的占用,連接野生動物棲息地之間的森林廊道常常遭到破壞,城市發展、道路交通建設等使野生動物的移動受到阻礙,個體擴散受到限制,大種群被隔離成多個局域種群, 長遠來看,這樣的孤立小種群將面臨更高的滅絕風險。

結語

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是能夠自我維持、自我調節且自我修復的。修復森林,並不只是植樹造林、增加森林面積那麼簡單;更多的「綠色」,也不是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的萬能藥。 遵循自然規律、堅持保護優先、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才能更好地實現森林在生態、社會和經濟方面的多重效益。

在第53個世界地球日,期待你通過這四幅漫畫,離「森林」更近一點。

此項目已在北京取得臨時活動備案

參考資料:

[1] 「Gl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 2020.」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18 November 2020, https://doi.org/10.4060/ca9825en.

[2] 「About The Challenge | Bonchallenge.」 The Bonn Challenge, https://www.bonnchallenge.org/about.

[4] 世界濕地日|聯合國,https://www.un.org/zh/observances/world-wetlands-day.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d05afa3011f662ef1e37f3eee452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