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市場突然狂飆,中藥材變「理財產品」?

2023-07-26     道君說財

原標題:中藥材市場突然狂飆,中藥材變「理財產品」?

中藥材市場突然狂飆,中藥材變「理財產品」?

自進入2023年,很多藥材突破歷史高價,有藥農總結「十個品種八個漲,還有兩個在路上」。

黨參從每公斤68元漲至180元、當歸從每公斤70元漲到220元、沙苑子從20多元每公斤,如今漲到每公斤350元、細辛從每公斤40元漲到400元,整整翻了10倍,作為珍貴藥材的天然牛黃如今更是高達每公斤120萬元……

近3年中藥材價格連續上漲,已經突破周期性規律。中藥材價格3年一個小周期,9年一個大周期。但本輪周期已經持續11年,至今連續上漲已經超過3年。截至2023年6月16日,中藥材綜合200指數報收於3544.6點,點位與5月16日的3170.4點相比,指數上漲10.55%;同比上漲34.57%,市場價格明顯異常。

特別是進入2023年6月,原來預計的淡季行情並未出現,市場呈現火爆態勢,漲價品種數量和幅度大幅增加,中藥材價格上漲呈現加速態勢。

正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中藥材突然的「價格狂歡」,誰是背後真正推手?

暴漲到底是何由?幾時方能休?

整體上,此次中藥材價格暴漲呈現出時間迅速、上漲幅度高、持續時間長、涉及品種多、影響範圍廣等特點,有業內人士直呼40年來極為罕見。

自然災害對中藥材生產有影響,但在合理範圍內。從2020年開始,在拉尼娜、厄爾尼諾等極端氣候影響下,連續3年對全國農業生產造成了一定影響,但仍處於合理範圍內。

中藥材供需保障能力評估,整體並不存在明顯缺口。2022年,國內中藥材供應基本面仍然是供大於需。2009~2022年,國內中藥材供給量平均增速4.19%,低於需求增長的4.85%,但由於靜態庫存,整體理論供給量大於需求量,缺口並不明顯。

「珍稀藥材以外,很多中藥材都在漲價。」有多年中藥企業從業經歷的業內人士表示,需求固然能夠起到推高中藥材價格的作用,監管對於中藥材標準的提升也是中藥材漲價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李鬼不能再冒充李逵的時候,中藥材的價格就漲上去了」。該業內人士稱,「中藥材採購的差價能夠達到四、五倍,比如山楂,北方的山楂和南方的山楂不一樣,同時山楂採收的月份不同藥效也會不同,價格也因此有較大的差異。現在監管層對於藥材的標準提升,採集時間及地區要求清晰披露,劣幣不再能驅逐良幣,因此造成了中藥材整體價格提升的現象」。

此外,江蘇、廣東以及亳州等地協會組織將遊資炒作列為今年以來本輪中藥材價格異常上漲的原因之一。

資本缺乏投資渠道,從而促使大量業內外資本流入農產品炒作,特別是中藥材領域,人為造成貨源壟斷價格暴漲。而一些金融和投資機構也趁勢而入,開展供應鏈金融、倉單質押,甚至「加槓桿」為囤貨炒作提供便利。

一位從業多年的中藥商透漏,諸如炒房、炒礦、炒生薑大蒜糧食等農作物的社會遊資進入中藥材領域,選擇產地相對集中且較為常用的一些中藥材,以低價買入後,故意大量囤積,等待高價賣出。藥材經過多次轉手後,價格被抬高了好多倍。

至於某些實力更為雄厚的集團資本,會將某些藥材的貨源壟斷,囤貨炒作,拉高藥材市價。

7月8日,中國中藥協會在發布的倡議書中提出:「本輪藥材價格出現較長時間的異常上漲,勢必給中藥行業健康穩定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堅決反對、也絕不以任何形式參與到哄抬和操縱藥材價格、投機炒作等擾亂藥材市場秩序的不正當乃至違法行為中去。」

對於之後的藥材價格走勢,有分析人士指出,當前中藥材價格已到相對穩定的高點,隨著相關部門開始介入引導,後續不會再大幅上漲。下半年藥材逐漸上新後,市場或許會逐步回落。但即使回落,也未必能降到原來的水平。

藥價何時回歸理性,要看資本何時退出。目前來看,這會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

規範管理、重構利益格局是破局的關鍵

中藥材的漲價必然帶來一連串的市場反應。藥材漲價短期內會利好種植戶,但同時會錯誤地引導種植戶盲目擴種,不利於中藥材質量提升和供應穩定。對於中藥生產企業,中藥材價格暴漲增加了企業的生存壓力。而中藥材被資本炒作,囤積居奇,不僅導致部分藥材供貨不足,影響醫院和患者正常使用,也加大了民眾的用藥負擔。

我國中藥材行業,還有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需求端加速與產銷對接,配套服務也需快速落地,產地市場功能逐漸增強。2010~2020年,國內中藥材市場交易量雖然迎來過增長小高峰,但是整體交易量卻表現萎縮狀態;相反,產地市場的交易量卻在穩步增長,整體交易量從2010年的110.2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402.2億元,復合增長率達到了12.4%。再加上中藥集采、全程質量追溯等政策倒逼生產企業聚焦於源頭,將給產地市場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但現代市場的配套服務功能明顯不足,工業企業落地產地尚缺乏抓手和平台。

近10年來,雲南白藥、阿膠、片仔癀、連花清瘟等龍頭企業的拳頭產品屢屢成為熱點引爆資本和消費市場。未來10年,品牌戰略和原料戰略將互為因果,工業企業要想取得資源戰略安全,必須加大生產端反哺力度,提前布局原料保障體系建設。在野生資源撫育、訂單農業、生產基地建設、產地配套功能和農業信息化建設等方面,進行長期而有效的投入,為鄉村振興和中醫藥產業的長遠發展,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最後,對重點中藥材品種實施國家計劃統籌與管控。

「中醫藥的發展必須要遵循中醫藥自身的發展規律,要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投入保障,健全實施機制,注重宣傳引導,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作用,推動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和支持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格局。」中國中藥材協會中藥材種植養殖專委會專家、副主任劉紅衛說。

或許,只有商協會、行業從業者、專家等的多方努力,具有國情歷史和中國特色的中藥材行業才會有更良性的發展。期待中藥材行業回歸理性。

本文綜合自河南商報、中國中醫藥報、中國經營報、證券日報之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c706ef23c826c8c365732d27a07ef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