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1年形勢圖
01
宋元豐四年(1081年),王安石變法的第13個年頭。
由於黨爭,王安石長期隱居江寧(今南京)。
但他制定的各項變法措施依然有條不紊推進著,還跑出了一組組優秀的數據。
最高統治者宋神宗覺得腰板硬了。
他在思量變法的初心——恢復祖宗威風,甚至收復燕雲十六州。
但神宗是沒有勇氣和遼國動手的,所以瞄上了西北一隅的西夏。
師出要有名。
巧了。
時任西夏國主的李秉常,寄來了求救信。
李秉常是李元昊的孫子,即位時才7歲,由母后梁太后執政。
九年後,李秉常打算親政,但舉國上下都是梁太后宗族的印記。
要想成事兒,必須藉助外力。
李秉常年紀不大,智商不俗,他吃透了大宋這麼多年養精蓄銳搞變法的初衷——土地。
承諾:只要能幫我推翻太后,「河南(黃河河套以南)地」——打到骨折,半賣半送!
河套以南,廣袤富饒,那可是党項人的龍興之地。
這位小主,真是不惜血本。
但姜還是老的辣。
經驗豐富的梁太后,一翻眼就把兒子囚禁到國都郊外的村鎮基層,美其名曰:改造。
直接斷了兒子幼稚的政治企圖。
不過,差不多同一時間,宋朝探馬已經把信息送回了皇宮案頭。
宋神宗「喜從心頭起」,調動五路大兵前往西夏,去維護正義!
02
【太長,只看圖~】
第一路,熙河、秦鳳路總管(路,宋代臨時行政區劃,相當於戰區)李憲統領,他是名義上的主帥,以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的身份,率步騎三萬,由臨洮發兵;這一路的側翼,另有來自吐蕃的三萬輕騎兵作為策應,干擾西夏人的判斷。
第二路,涇原路方向,主將劉昌祚率步騎五萬,出渭州(今甘肅涇川、寧夏固原一帶),見縫插針。
第三路,環慶路方向,高遵裕為統帥,率人馬八萬七千人以及九萬五千人的後勤部隊,重裝出擊,主攻靈州(西夏陪都,稱西平府)。
第四路,鄜延路方向,名將種(Chóng)諤統兵,麾下主力部隊五萬四千人,另加派京師禁軍三萬九千人,共計九萬三千人,出延州(今陝西延安),攻重鎮米脂。
第五路,來自河東方向,王中正為統領,六萬人,外加後勤部隊十萬,還有兩千匹馬、三千頭驢,這支「巨無霸」將渡過黃河直插西夏腹地,伺機行動。
五路大軍,總兵力達三十五萬,加上後勤,近五十五萬,稱得上北宋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軍事行動。
從軍事上說,五路進兵的策略是靠譜的。
但操作的是人。
第一路的李憲和第五路的王中正,都是宦官。
鄜延路的種諤,出自北宋有名「種家將;環慶路的高遵裕,三代將門之後,爺爺是澶淵之戰的頂樑柱——太尉高瓊,當朝高太后還得叫他一聲「Uncle」;現在居然要為太監打下手!
劉昌祚,看似一路統帥,其實要受高衙內節制。
所以,五路人馬,犬牙交錯,各種牽制,各懷鬼胎。
這場大戰從一開始,就種下了禍根......
03
強敵迫境,西夏人卻表現得超乎尋常的冷靜。
他們的戰略是:別管宋軍幾路攻,我就一招——堅壁清野。
把前端大片疆土讓給宋人,精銳部隊收縮到靈州、夏州一線;
宋兵遠來,糧草補給是個大問題,到時候只需如此如此這般。
西夏國土小,人馬調動方便,不到半月,人馬就布置好了。
可,又等了半個月,對面的大宋卻絲毫沒有動靜。
怎麼回事兒,諜報工作出了問題?
不是。
高遵裕等四路宋軍蓄勢待發,可就是不「發」。
他們在等待外圍,游離在主戰場西側的「公公元帥」李憲的大招呢。
1081年八月下旬,李憲突然出手,出其不意直撲蘭州,陣斬兩千餘人,獲五百匹馬,順帶端下了西夏人囤糧之所。
接著,李憲做出一個驚人的舉動:停止前進!
他宣布:這一仗打累了,大軍要休整幾天,還把蘭州作為臨時帥府,搞起了戰時基建。
西夏人:這是赤裸裸的挑釁。
不出數日,西夏精銳紛紛調離原有駐防地,轉而圍攻蘭州。
這一招「調虎離山」,李憲玩兒得頗有古之名將風采。
剩下的就交給其他四位大哥了......
04
這邊,鄜延路的種諤亮劍最快,訓練也有素,兵鋒銳利,排成聲勢浩大的方陣,猛攻米脂城。
西夏人領教過種家軍的厲害,守得異常頑強,還等來了援兵——自家的「大殺器」梁永能部的八萬騎兵。
種諤的情報工作很紮實,提前在米脂城外無定河畔設下埋伏,一下子就把西夏騎兵分成兩段,首尾分割予以痛擊。
血戰一整天,流血漂櫓,西夏軍陣亡五千人,多員大將被生俘。
米脂守軍被迫投降,種諤嚴明軍紀,直接把西夏降軍編入宋軍,讓他們守衛米脂。
消息傳到東京,宋神宗喜形於色,下令嘉獎種諤部,並認為種家軍擁有極強的獨立作戰能力,可以脫離王中正,自由發揮。
就這樣,種諤放開自我,一路拼殺,直抵靈州「腳下」的橫山山脈。
橫山是宋與西夏的天然地理分界線,地勢北高南低,盛產馬匹,一旦失守,靈州將無險可守,半個西夏國也就交代了。
05
就當困守靈州的西夏人注視著橫山一路的宋軍動向時,另一路宋軍悄悄站到了主角的位置。
統兵的劉昌祚,堪稱大宋邊將中的猛虎。
只是,他遇到了一個腦迴路有些清奇的大帥——高遵裕。
原本,涇原、環慶兩軍將合兵一處,沿著葫蘆河北向出塞,攻打靈州。
不料,高遵裕卻神奇地「消失了」,不知去向。
這就導致劉昌祚要以區區五萬人面對西夏不知有多少的騎兵。
士卒不免有些膽怯,希望避開主攻方向,轉向東路去尋找環慶軍。
但劉昌祚深知「戰機」二字,利在速戰。
而且,西夏人現在並不清楚自己的兵力,內心也一定惶恐。
應當在心理上戰勝對手。
所以,他安排盾牌手在前,神射手排次,強弩部隊列第三,最後是少量的騎兵部隊(涇原軍是五路人馬中紙面實力最弱的)。
高喊:「若能克敵,賞金翻三倍!」
激戰一下午,殺敵兩千四百人,而後又拿下西夏又一補給基地——鳴沙城。
第二天,劉昌祚的先鋒軍已經殺到靈州城下。
西夏人驚慌失措,城門都來不及關......
可惜的是,劉昌祚終因兵力不足,無奈停止了進攻,錯失了良機。
劉昌祚心裡MMP,也不知道高遵裕那個老小子死哪去了?
就在這時,久不現身的高遵裕突然派人送來一道軍令:停止進攻!快來救我!
原來,高遵裕出發後不久,就遇到了一股西夏騎兵,混戰一場無法獲勝,以為是西夏主力,慌得不得了,所以命劉昌祚回救馳援。
劉昌祚親率一支精兵上路了。
但其實,劉昌祚還沒趕到環慶軍駐地的時候,西夏人就已經溜之乎也。
但高遵裕卻封鎖了西夏騷擾部隊撤走的消息,沒及時通知劉昌祚。
事出反常必有妖......
06
按理說,高遵裕絕非菜鳥,深諳兵貴神速。
他為什麼失約不至?
史書記載的是,原因不明。
但高遵裕一定有自己的小九九——
涇原、環慶兩軍終於合兵一處,卻因錯失良機,沒能一舉拿下靈州城。
高遵裕就慌了:「這是要老子命啊!」。
趕緊一面派人追回信使;一面斬殺錯報軍情的探子。
咦?這是哪一出?
劉昌祚都看懵了。
原來,高遵裕搶功心切,在劉昌祚剛剛進攻靈州的時候,就已經寫好了報捷文書,派人呈稟宋神宗,稱:(自己)命令劉昌祚進攻,拿下靈州!
現在可好,臉打的啪啪的!
高遵裕就責難劉昌祚。
劉昌祚:不知是誰失期在先!
兩將對質。
高遵裕大發雷霆,打算將劉昌祚軍法從事。
副將們一齊鳴冤,劉昌祚的小命算是保住了。
就這樣,戰事對峙到了農曆十一月,冰冷的黃河水打破了僵局——
黃河水將毫無防備的宋軍沖了個七零八落。
幸好,入冬的黃河流量不大,輜重糧草並未遭受滅頂之災。
但宋軍已戰意全無。
高遵裕的環慶軍,掉頭就走;
涇原軍在劉昌祚的統領下,承擔了掩護工作。
這時,久未露臉的西夏人突然大開四門,傾巢而出。
可憐涇原軍健兒,浴血奮戰,沿路又凍又餓,非戰鬥減員嚴重,退入宋境後,清點人數,五萬人僅剩下一萬三,五千匹馬也死掉兩千匹。
消息傳回東京,宋神宗這才記起高太后在出征前的告誡:
「(高)遵裕有報國之心,也肯用力,但缺乏氣度,不能容人,剛愎自用,又好大喜功,不宜作統帥。」
07
再說說另外兩路。
公公王中正,一直沒有消息。
為啥呢?
不是他不盡心,實在是錯打算盤。
河東軍這一路出發很早,由山西地界出發,再加上種諤一軍替他開路,掃平了一切障礙,小日子過得不錯。
但出發前,王中正憑經驗辦事,做了點兒紙上功夫,只準備了半個月糧草。
誰料原本只是配角的種諤戰果突出,得到宋神宗許可,脫離王中正單幹。
當王中正發現軍糧不夠,想找種諤調劑一下時,被拒之門外。
餓著肚子深入敵境,後果可想而知,差點鬧了譁變。
王中正嘆了口氣:撤吧!
往返四十餘天,十六萬人的陣勢,沒有任何拼殺,等於用軍費搞了一次戶外拓展。
李憲。
在蘭州獨自面對幾路西夏軍,可仗著自身精良的裝備,一度打到西夏國故宮——天都山。
這裡曾經是李元昊發跡之處,屬於精神內核所在,戰略意義非凡。
天都山下一場惡戰,熙河精銳重創西夏騎兵,一把火燒掉西夏故宮,獲得一場大捷。
但也就僅此而已,西夏軍實力未有損耗。
反倒是李憲自己貪功心切,一直圍著天都山周圍打轉,希望還能撈一把,並沒有及時策應高遵裕、劉昌祚圍攻靈州。
李憲這一趟,看上去很熱鬧,於全局看,實是打了個寂寞。
隨著靈州慘敗,李憲的熙河軍以及種諤的鄜延軍,基本也就失去了繼續作戰的價值,紛紛回撤。
宋神宗坐像
08
宋神宗想不明白,準備如此充分的五路出擊,除去一些局部勝利,剩下的是一片狼藉。
外戰乏力,難道是大宋的命門?
他不甘心。
如果高遵裕的腦袋再正常一點;
如果十一月的黃河水不那麼刺骨;
如果……
反正,宋神宗為了勸自己,找了不少客觀條件。
不過,西夏雖然名義上取得勝利,但要命的是戰爭的併發症——瘟疫,撂翻了成批牛羊。
党項人沒了牲畜,等於自廢武功。
於是半年後,宋神宗感覺逐漸回血,他讓最能打的種諤試探性發兵,摸一摸西夏人的動向。
幾個回合,種諤就摸到了上次進兵的橫山腹地。
相比之前帶著沉重的軍事指標不同,這次,種諤靜下心來思考了一下戰略問題——
橫山,好比一道楔子,梗在了西夏腹心位置。
要是在此穩紮穩打,設置若干「戰略飛地」,必定讓党項人難受!
對靈州,對興慶府都能形成致命打擊。
日後,西夏君臣再也不敢輕舉妄動。
宋軍則站在西夏的「玄關」前恐嚇......
這就叫「蠶食戰術」。
得到種諤的反饋,宋神宗十分振奮。
他要具體落實一下方案的可行性,又派出一位類似皇帝私人智囊的人物去到前敵,實地調研。
此人叫徐禧,官拜給事中。
徐禧不是科舉出身,典型的野路子。
喜歡研究哪哪哪適合排兵布陣,很有點鄧艾的風骨。
可鄧艾是行伍出身,徐先生一天戰場都沒上過。
架不住他能說,把宋神宗說得心花怒放,頗有點「內事不決問安石,外事不決問徐禧」的感覺。
宋神宗糊塗,種諤可不傻,經過接觸,他發現徐禧壓根兒就是胡來:完全推翻了自己的長線計劃,準備在橫山山麓的永樂川(今陝西米脂西北)築城,作為抗擊甚至攻滅西夏的「太空堡壘」。
種諤對永樂川很熟悉,這裡是典型的「死地」——三面懸崖,嚴重缺水。
種諤想強行制止,但來不及了。
徐禧宣布:種將軍可以休假了。
然後接管了鄜延軍。
這位「軍事發燒友」像玩兒樂高一樣,四十天時間建好了永樂城,一共駐紮四萬馬步軍,外帶禁軍、廂軍(宋代諸州府招收的禁軍預備役)、番軍各八萬,外加二十萬壯勞力搞後勤,一共四十八萬人。
宋神宗賜名「銀川寨」。
09
西夏深知永樂城的重要性,勒緊褲腰帶拼湊了三十萬人,猛撲過來。
徐禧下令三軍排開陣勢和西夏剛,陰謀詭計、奇襲使詐,通通的不要。
西夏人保家國,紅著眼上陣,宋軍在士氣上先輸一籌。
加上徐禧的亂指揮,只好死守。
果然,種諤一語成讖,水源被斷。
士卒榨馬糞的水來解渴......
徐禧尚有氣節,堅持不降,每天揣著兩枚燒餅在城上親冒矢石。
援軍久候不至。
西夏人發動總攻。
徐禧篤定成仁的決心,率全城將士苦戰......
時間定格在1082年(元豐五年)農曆八月末,二十萬軍民魂斷永樂城。
10
一年之內,靈州、永樂兩次大敗。
人員損失近六十萬。
深夜,宋神宗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哭得像個孩子。
想靠王安石主持的改革大業來提振國力,一舉扭轉積弱局面的幻想,瞬間化為泡影。
北宋王朝也逐漸跌入無盡黑暗。
三年後,宋神宗駕崩。
過了一年,王安石逝世。
四十一年後,靖康之亂起,北宋亡。
資料來源:
《續資治通鑑》(清·畢沅)
《宋史》(元·脫脫、阿魯圖 等)
《王安石傳》(崔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