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從化被中央農辦等6部委確定為
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
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名單
發揮「頭雁」作用,探索農村基層黨建引領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新路徑,「里仁為美、鄰里和睦」的從化鄉村社會新圖景正在成為現實。
樹好一面旗幟
「頭雁」下基層走村不漏戶
走訪、詢問、查看村民信息、處理問題……米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肖麗忙個不停。去年3月才正式被派駐到米埗的她,不到一年時間就已對村裡的每個在建項目、每戶村民等情況了如指掌。「黨員幹部要深入基層,與村民同聲同氣,才能融入其中。」
圍繞振興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振興。今年5月,從化啟動「百名第一書記駐村工程」,從各行各業集中選出優秀黨員幹部,派駐到該區超過全部行政村半數的100多個村(社區)擔任第一書記,以「頭雁」領航雁陣,全面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與戰鬥力。
像肖麗這樣積極發揮「頭雁」作用的年輕黨員幹部並不在少數。黨員幹部駐村擔當「領頭雁」,從化形成了市、區、鎮、村加村第一書記的「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新局面。
為了鼓勵村民參與人居環境治理,蓮麻村黨支部書記潘安娜和村裡的幾個黨員花了近兩個月的時間,到村裡11個自然村走家串巷挨個宣講。「黨員幹部帶頭把工作做好,村民的思想層次提升,是農村發展不可或缺的根基。」她說。
鄉村振興離不開組織振興,基層黨組織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心骨」,221條村第一書記駐村覆蓋過半,增容擴面,連點成片,讓單個作業變為組團作戰。
「班子配強了,抓農村基層黨建就更有力,村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才能得到更大的發揮。」從化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完善一個鏈條
探索「六呼六應」工作新模式
此前,生態設計小鎮迎來第二屆世界生態設計大會。去年,良口鎮塘尾、良明等村用了89天把一個廢置的農貿市場變成了現代化會議中心。
短短3個月時間內,要建設一個召開千人國際會議的會議中心,還要改造一條近一公里長的生態設計大道,配套改造數萬平方米的停車場、景觀廣場,任務之艱巨、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項目的呼聲,如何回應?為了形成共商共治共享機制,在小鎮建設過程中,通過黨建一體化聯動工作機制,將生態設計小鎮所涉及的村、簽約企業、灣區設計開放大學聯合起來,成立中共良口鎮生態設計小鎮委員會。
「用好機制,盤活資源,89天誕生一個世界級大會會址。」從化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企業落地和項目建設審批耗時長的問題,群眾反映的水環境污染、違法建設、部分農村環境髒亂差等問題,群眾不斷增長的對富裕生活的嚮往,部分黨員幹部推進工作過程中存在的「中梗阻」問題等呼聲,通過建立黨建一體化機制,作出了一系列相應措施。
構建「令行禁止、有呼必應」基層黨建引領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從化聚焦強化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以紅色文化傳承地著稱的溫泉片區23個村(社區)、機關企事業單位等為試點,實施黨建統領鄉村振興「六呼六應」工作模式,推動實現中央有部署、黨委有行動,企業有需求、政府有服務,群眾有呼聲、黨員有回應。
「打通一個鏈條,帶動盤活區域內人、財、物等優勢資源,促進黨建與產業發展相融互動,激活鄉村振興發展新潛能。」從化區有關負責人表示。
拓寬一座橋樑
營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每逢周末,音樂、美術、非遺、戲劇的藝術家們歡聚一堂,讓前來度假的遊客們徜徉在西和花海中感受美麗鄉村的人文風情。
從美麗鄉村到文商旅融合,西和村的秘訣是什麼?「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西和村強化村級黨組織在農村建設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對村的各項工作統一領導,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鄉村治理的各個方面。」城郊街萬花園管理服務中心主任陳敬良說。
「現在辦事太方便了,足不出戶就可以在手機上了解村裡的最新信息和相關政策,還可以在手機上諮詢辦事流程,不用到村委會或者鎮政府。」南平村村民邱大哥打開手機里的「從化·仁里集」客戶端感嘆道。
「仁里集」是集黨務、政務、村務信息公開、網上辦事、公共服務、農村電商於一體的雲平台。其中,包括「我要知道」「我要說話」「我要辦事」等七大功能模塊,定期發布黨建業務知識和學習工作活動情況,及時更新村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話題內容,解決村民通過平台提出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據統計,「仁里集」雲平台已經在從化全域鋪開,今年共發布信息1949條,服務群眾1156人次,有效推動社會治理智能化精細化。
「小到處理被丟棄的垃圾,大到引進一家企業,都需要村民一起坐下來,議一議。」潘安娜說,企業是否符合本村發展需求,是否能形成產業鏈互補,是否能跟村裡的資源稟賦結合等問題都會在議事大廳里綜合村民代表的意見。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以黨建為引領全面強化基層治理,為全面振興發展奠定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良好農村基層治理基礎。
「賢內助」文明隊活躍在南平村,關愛孤寡老人、單親母親、留守兒童,傳遞巾幗情……這裡打造鄉親服務站,開啟「724」群防共治新模式。「『724』指的是七支隊伍、兩個平台和四個制度,整合了黨員幹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退伍軍人、熱心村民、婦女兒童等各方力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南平村黨支部書記張國華介紹道。
探索農村基層黨建引領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新路徑,「里仁為美、鄰里和睦」的鄉村社會新圖景正在成為現實。剛從農戶家宣講完人居環境重要性的潘安娜,準備和村民一起清掃衛生。「支部建得強,思想做得通,心氣理得順,行動效果好。」她頗有感觸地表示,黨建引領農村基層治理,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通了「任督二脈」。
調研手記
從「頭雁」振翅到「群雁」齊飛
農村常住人口持續減少、城鄉間人口流動日益頻繁,農村社會結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完善鄉村治理,實現鄉村治理法治、自治、德治三位一體,離不開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
黨員幹部領頭,干工作就有號召力和凝聚力,解決問題就事半功倍。「越是難做的工作,越要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正因為黨員帶頭,群眾才信服我們、支持我們,農村各項事業發展就順利。」基層幹部群眾如是說。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頭雁效應」顯然不僅是一隻「頭雁」發揮作用,需要「群雁」積極響應,團結合作。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人口轉移加劇,許多農村出現村莊「空心化」現象。本該成為鄉村治理骨幹力量的年富力強、思想活躍的青壯年人群流向了城市,導致治理能人「缺位」。
選好基層黨組織帶頭人,提升組織力是鄉村治理的重要一環,在此基礎上還要創造性地貫徹落實好黨的群眾路線,豐富村民議事協商形式,保障村裡事情由村民說了算,激發村民參與治理的熱情,讓村民成為鄉村振興真正的參與者和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