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注一擲》《消失的她》大賣,是因為口碑,還是抓住情緒痛點?

2023-08-16     閒人電影

原標題:《孤注一擲》《消失的她》大賣,是因為口碑,還是抓住情緒痛點?

今年破20億的電影只有六部,暑期檔就占了四部。

除了《封神》外,其餘三部,《消失的她》《八角籠中》《孤注一擲》都是現實題材,且都引發了大範圍的討論。

這三部電影所涉及的現實是性別矛盾、社會不公、詐騙分子。

這類題材放在二十年前很難火起來,因為小銀幕上到處都是類似的電視劇,甚至尺度比它們還大。

如《紅蜘蛛》《命案十三宗》《征服》《重案六組》,與之相比,《消》《八》《孤》簡直就是隔靴搔癢。

反而那個時候大銀幕的電影大都是娛樂片,如《英雄》《天下無雙》《手機》《功夫》《滿城盡帶黃金甲》《無極》《神話》。

為什麼大小銀幕的差別這麼大?因為彼時的內地處於經濟上升期,隨之而來的便是犯罪叢生。

所以國家急需普法教育,但同時也要滿足人民日益變化和高漲的精神文化追求,用奶頭樂起到鎮定效果。

換句話說,那時的生活條件雖然沒有那麼好,但整體的精氣神是有希望的,電影更多時候是一種消遣品。

尤其是2008年-2014年,這六年間,民族情緒空前團結,經濟發展迅猛,內地電影市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票倉,觀眾的觀影習慣逐漸形成。

在大銀幕上以現實主義為主導的電影幾乎絕跡,票房榜前十里有且僅有《唐山大地震》和《中國合伙人》,而後者的娛樂屬性更高,消解了許多現實。

剩下的類型出奇的統一。

除了2009年有四部主旋律,《建國大業》《十月圍城》《南京!南京!》《風聲》,2011年有兩部主旋律,《金陵十三釵》《建黨偉業》。

其餘電影都是奶頭樂,唯一能帶動情緒的可能就是《失戀33天》《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但也僅限於男女情愛,與社會熱點、現實題材幾無關係。

那個階段,社會的集體意識就是享樂主義、消費主義。

在2017年《戰狼2》之後,網上的聲量大都是ptsd與愛國的討論,關於社會議題、性別對立的輿論相對較少。

2018年《我不是藥神》大火之後,由於其本身質量極高,後來者徒生羨慕,想拍現實主義但無奈相形見絀。

所以第二年的國產電影並沒有多少跟隨者,只有《少年的你》,其他大賣的影片則是主旋律、劇情片、特效片。

可事情就在這兩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metoo運動盛行,席捲到國內後,打拳逐漸成為主流,男女矛盾愈演愈烈,COVID-19來襲,導致經濟下行,社會矛盾加劇。

三年時間,電影類型已經悄然改變,其奶頭樂屬性已無法再讓情緒鎮靜,走進電影院觀影更多是一種表達方式,非消遣放鬆。

再加上春節檔《滿江紅》的高票房,以背誦《滿江紅》,打砸秦檜跪像等情緒營銷為主要宣發方式,對票房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跟隨者有樣學樣。

以前大數據拍電影以流量明星+青春愛情片為主。

現在隨著思想的變化,《滿江紅》的大賣,拍電影和搞宣發都有一套完整的公式,社會熱點+下沉市場+情緒營銷,基本可以保證票房不俗。

《保你平安》借勢網暴與造謠,《消失的她》借力性別對立,《孤注一擲》仰仗緬北詐騙,《我經過風暴》也是如法炮製。

就連與現實主義無關的《封神》,在宣發上一開始也是走打拳、賣慘這一套,無一例外,它們紛紛大賣,都嘗到了甜頭。

但《八角籠中》與《消失的她》《孤注一擲》不一樣。

前者主打真誠,後者側重於情緒營銷,王寶強有無可匹敵的路人緣和國民度,一般電影根本無法模仿《八角籠中》的宣發方式。

因為《八角籠中》的真誠是真情實感,他對觀眾真摯、尊重,觀眾能包容《八角籠中》的不足,對它的高票房也是喜聞樂見。

其他電影沒有王寶強,宣發就天差地別,只能讓情緒為主導,使觀眾在觀影的當下激昂,從而抓住情緒痛點,達到廣而告之的效果,這是散發著銅臭味的虛情假意。

《消失的她》本身質量如何?很一般。

刻意的反轉,邏輯不通的劇情,漏洞百出的推理,都讓影片擔不起「好片」二字,所以這類片子就必須依靠宣發。

在抖音以社會痛點或短平快的病毒式傳播為切入點,讓觀眾從一二線下沉到三四線城市,擴大觀影群體。

什麼「男人一覺醒來妻子換了個人」,「看《消失的她》辨別渣男」,「一定要與閨蜜一起看的電影」,類似的宣發變著花攻占每個人的手機。

人都是感性動物,在思想受到搖擺時,只要某個東西一直在他眼前晃悠,就有可能被影響。

抖音的推薦機制又是用戶喜歡什麼就給他推薦更多的同類型的視頻,完整看完一個《消失的她》短視頻就會有更多的《消失的她》隨之而來。

所有用戶的點贊、喜歡、評論都會生成一個便於分析的完整模型,片方根據這個模型調整宣發方向,細分市場與用戶,精準營銷,觸達人群。

那些處於搖擺的觀眾,因為大數據的猜你喜歡很難接收到除此之外的任何信息,他們能看到的就是與情緒痛點相結合的《消失的她》,並對之產生興趣。

這就是性格驅動行為,行為則會很明顯的影響個人的抉擇。

觀眾被影響正中片方的下懷,他們利用數據改變了潮水的方向,票房因此水漲船高。

《孤注一擲》與之相似,「美女荷官在線發牌」,「王傳君拜佛」,跟緬北詐騙的社會熱點相搭配,情緒營銷一起來,票房不高才怪。

但《消失的她》《孤注一擲》這種可複製的宣發方式不一定適合每部電影。

《芭比》學《消失的她》,一上來就打拳,票房不過如此,《我經過風暴》學《孤注一擲》,引導矛盾,點映口碑已受損。

情緒營銷,大數據宣發是很管用,但狼來了的故事講多了,難免會被反噬,目前觀眾已有逆反的跡象。

這類電影會層出不窮,但類似營銷再一味的複製粘貼,估計長久不了,畢竟情緒矛盾激發到一個臨界點,總會有撕破臉的那一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bdaa401263f9932d3933c13b3096d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