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國債來了,釋放出兩大信號!

2023-10-26     筆記俠

原標題:萬億國債來了,釋放出兩大信號!

內容來源:本文綜合自網絡資料。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796 篇深度好文:5690字 | 15 分鐘閱讀

內容來源:本文綜合自網絡資料。

責編| 若風 排版| 五月

第 7796 篇深度好文:5690字 | 15 分鐘閱讀

宏觀趨勢

筆記君說:

近日,十四屆人大六次會議閉幕。此次會議上,有兩個舉措引發熱議。

一是中央財政增發1萬億國債,將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全部安排給地方;二是地方2.7萬億的新增地方債提前下達,將有效緩解地方財政壓力。

有專家指出,增發1萬億國債是一個重要信號,是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的序幕。

一、這一輪經濟刺激行動,有四大亮點

這一輪經濟刺激行動,表明中央提振經濟的決心很大,具體可以從以下四個角度分析。

1.萬億特別國債

首先,年底突然擴大財政預算,極為罕見。

萬億特別國債的落地,財政部明確指出「今年擬安排使用5000億元,結轉明年使用5000億元。」

這意味著,在接下來的11、12月份 ,要花掉5000億,在接下來的2個月內,這筆錢將流向市場。

因此,中國將迎來一個跟今年風格完全不同的四季度。

而這筆錢的具體用處,也指明了方向,資金將重點用於八大方面:災後恢復重建、重點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提升工程、其他重點防洪工程、灌區建設改造和重點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提升行動、重點自然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工程、東北地區和京津冀受災地區等高標準農田建設。

發行國債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穩定有效需求,提高融資需求,活躍資本市場,增加居民收入,促進消費信心的恢復。這對於加速經濟復甦來說無疑將是一舉多得的事情。

2.2.7萬億地方債

萬億特別國債落地,加上各地破萬億的特殊再融資債券以及專項債額度,中國財政已經「三箭齊發」。

決心之大,可見一般。哪怕是全球疫情大流行的2021年,奧密克戎大爆發的2022年,中央提前下達的專項債限額都不足上一年的50%,只有疫情爆發之初的2020年,才將額度升至60%。

時隔兩年,中央將2023年提前下達的專項債限額再次提升至60%,也就是2.7萬億(一般債0.43億元、專項債2.28萬億元),標誌著中國將再次以疫情爆發之初的財政力度來刺激經濟。

3.4%的債務上限

更讓人意外的是,萬億國債還納入了本年度財政赤字。

這也導致全國財政赤字從 3.88 萬億元增加到 4.88 萬億元,赤字率由 3%提高到 3.8%左右。

按照國際上通行的《馬斯垂克條約》,政府赤字率一般設置為3%。中國歷來也是將赤字率控制在3%以內,即使2020年疫情爆發,也只是按照3.6%安排。

本次萬億國債,將2023年全國財政赤字率一次性逼近到4%,超越了疫情時的2020年,標誌著本次刺激經濟的決心。

4.四季度3.2萬億債務總額

本次萬億特別國債中有5千億將在今年四季度使用,疊加24年的地方債60%提前下達,共計2.7萬億。

這意味著本輪會議為四季度帶來了3.2萬億的新增資金,使得中國政府在今年的四季度資金相對充足。

伴隨本次全國人大決議的下達,債務的上限被打開,意味著中國進出口市場也將同步打開。

二. 穩增長、穩信心

歷史上,我國只發行過三次「特別國債」:分別為1998年、2007年與2020年。

1998年是發生亞洲金融危機的時間點,國有銀行體系面臨較大風險,當時增發2700億用於補充國有四大行的資本金;

2007年對應發生美國次貸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彼時我國外匯儲備快速上升帶來流動性風險,1.55萬億元主要收購中央匯金公司全部股權成立中投公司;

2020年全球疫情暴發,世界經濟停擺,經濟衰退等風險較大,於是增發1萬億元主要應對新冠疫情等。

特別國債發行一般有特定的歷史背景,此次特別國債的意義主要在於兩個方面。

首先就是穩增長。

7月24日政治局會議判斷,「當前經濟運行面臨新的困難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增發國債用於特定的減災防災建設等八大方面,資金用途目標明確,補短板、惠民生,且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總需求。

其次是穩信心。

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總體持續恢復向好,但微觀主體預期不穩的問題依然存在,信心比黃金還珍貴,預期會制約微觀主體經濟活動的擴張,當前增發國債超出市場預期,釋放了提振信心穩定預期的信號。

當然,這次的特別國債也有其更「特別」之處。

這次是預算年中調整,且涉及赤字調整。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此前有6次在年中調整中央預算,其中有3次涉及赤字調整,在1998年、1999年、2000年,分別增發了1000億、600億、500億國債,用於增加固定資產投入。

三次增發國債時,分別將500億、300億、500億納入當年中央赤字。另外三次預算調整是2007年調整國債限額、2008年調整中央收支結構、2016年調整央地分成,赤字率不變。

而且,本次調整可說是首次在經濟應可完成增長目標的年份,向上突破3%的赤字率限制。此前,我國的財政赤字率只在2020和2021兩個年份突破3%,分別為3.6%和3.2%。

因此,進行更深層次分析會發現,這次特別國債發行,還有更深意味。

疫情三年,地方政府收支均遭受到較大影響,而當前,有的地方政府困囿於地方債務約束,土地出讓金下台階大趨勢下,地方政府槓桿空間受限。數據顯示,全國24個地區特殊再融資債券已發待發規模已超9800億元,快於市場預期,並大幅消耗各地政府債結存限額空間。

當此之時,增發特別國債,由中央加槓桿,進行類轉移支付,緩解了地方財政壓力的同時優化了債務結構。

此外,財政繼續發力,創新和突破要在特殊時期有新平衡。和之前三次特別國債不同,本次特別國債發行明確將納入預算赤字,且作特別國債管理。這意味著,本次萬億國債雖屬於「特別國債」名目,其本質更像是普通國債。

因此,在本財年收官之際,選擇特殊財政工具,並刻意突破赤字率,或是一個重要信號,即穩增長穩信心是首要目標,財政政策的使用和發力,未來當有更多創新和突破。

三、重磅刺激信號:市場進入新階段

1.打響新一輪穩增長政策「發令槍」

這萬億屬於特別國債,按理說應該不影響財政赤字的擴張。

但這一次卻少有地刻意納入了本年度財政赤字。這也導致全國財政赤字從 3.88 萬億元增加到 4.88 萬億元,赤字率由 3%提高到 3.8%左右。

《馬斯垂克條約》認為:3%的財政赤字率和60%的政府負債率,是安全合理且資金利用率高效的。

此前,中國一直都是世界上極其少有的、赤字水平和債務率始終保持在3%和60%的紅線以下的國家。

只有疫情的2020年和2021年打破過這條紅線,這一次突然再度打破 3% 的紅線,足夠罕見。

更沒想到的是,臨近年底了,還會臨時調高當年財政赤字率,更屬罕見。

事實上,歷史上調高赤字的年份只發生在 1999 年至 2000 年。而且當年面對的背景有點無奈,外面有驚心動魄的亞洲金融風暴,內有損失慘重的洪澇災害,財政工具箱更是根本就沒有太多選擇。

然而當下卻完全不是這樣。

首先,原有的財政赤字就沒用滿,本身就還存在上升的空間。

今年前三季度廣義財政赤字5.9萬億,低於去年同期的7.2萬億,序時進度77%,去年同期為80%;公共財政赤字3.1萬億,低於去年同期的3.7萬億,序時進度59%,去年同期為65%。

其次,現在的政策工具箱豐富多了。什麼政策性金融工具、商業銀行信貸、 城投融資……隔幾年就會有一次創新。

所以回過頭看,這次增發國債,刻意得實在有點意外。刻意選擇這種財政工具,刻意選擇年末這種非常規時間段,刻意納入赤字提高赤字率,其實說明了一點——這是在刻意釋放財政積極擴張的重大信號。

短期來看,這是在試圖扭轉當下的預期。7 月政治局會議拿出穩樓市和股市的大招之後,傳統的「金九銀十」沒有出現,「3000點保衛戰」更是再度來襲。到了必須扭轉預期的時候了。

中長期來看,增發國債代表著新一輪穩增長政策周期的開啟,打響了新一輪穩增長政策「發令槍」,其穩增長效能主要在明年顯現。

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如果加槓桿的主體從地方政府變成中央財政,地方的壓力也許就能大大緩解。

截至 2023 年第一季度,中國中央政府債務槓桿率(債務/GDP)只有 21.4%,遠低於發達經濟體的槓桿水平。

美國聯邦債務槓桿率125%,日本則早已超過了 200%。

在全球範圍內,財政政策主導經濟復甦的節奏,跟貨幣政策一同形成合力,避免經濟走向資產負債表衰退,是日本等多個經濟體實證過的路徑。

對於仍然擁有較大空間的中國來說,中央加槓桿在原則上是可以考慮的。經濟學家李迅雷曾提到,中國的政府資產應該是全世界國家最多的。除了國有企業,還有自然資源和土地資源,這兩塊是其他已開發國家不具備的。這意味著中央政府的舉債能力可以更強。

在一個定調「持續恢復向好」的年份,原本突破赤字率上限並不是一件板上釘釘的事。但如今,它就這樣成為了現實,從曾經的桎梏中跳了出來。這種非常規的政策手段,未來也許還可以期待。

今年前三季度中國 GDP 增速大超預期,但萬億特別國債的非常規財政政策在四季度落地同樣超出預期。

看似矛盾的兩者超預期背後,其實說明要開始真正發力的是明年的經濟。

就像這筆萬億國債,財政部明確說了有 5000 億元就是結轉到明年發行。但事實上考慮到從發行債券再到使用債券,再到計入實物工作量之間都會存在滯後,一萬億國債對經濟的拉動也許都會在2024年才體現。

2.「真金白銀」加大地方支持

因此,進行更深層次分析會發現,這次特別國債發行,還有更深意味。

首先是,此次特別國債發布於今年,發行要跨年,發力在明年。方案明確,此次增發的1萬億元,將以轉移支付方式支援地方,5000億在今年11-12月發行,5000億留轉明年發行。

事實上,今年增發國債到形成實物工作量也基本要到明年了,因此,此次發行的主要著力和發力在2024年。

從今年看,全年經濟增長目標完成基本無憂,但從兩年平均增長來看,明年保增長任務不輕,且今年一季度是全年經濟表現最強,明年一季度面臨高基數則壓力更大。是以,當下的特別國債更多的可能是財政前置發力,確保明年開門紅信心穩定。

而且,此次特別國債,權在中央,意在地方,化解風險中央更給力。方案明確,本次萬億國債募集資金將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且全部列為中央財政赤字,還本付息由中央承擔,不增加地方償還負擔。

疫情三年,地方政府收支均遭受到較大影響。本次增發國債後,2023年中央本級支出不變,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比年初預算增加5000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預算相應增加5000億元。因此,其本質上似乎更像是中央對地方的一次轉移支付。

對此《華爾街日報》援引經濟學家的觀點稱,這項刺激舉措發出了一個信號,即中央政府願意承擔為基礎設施項目提供資金的責任,而在過去,這項任務大多由地方政府承擔。

3.對股票市場的流動性,產生積極影響

昨日,受中央財政將在四季度增加發行2023年國債1萬億元的消息提振,A股大基建產業鏈全線暴漲。水利、建築材料、鋼鐵、水泥等板塊掀起漲停潮。

中信固收研報指出,增發1萬億國債對四季度及明年GDP產生顯著帶動作用,有利於股市整體情緒的提振。

包括海外市場的「中國資產」,也是應聲而起。24日消息發布後,富時中國A50指數期貨、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直線拉升。同日晚,多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擬回購、增持公司股份。

廣發證券銀行聯席首席分析師王先爽指出,國債融資增加直接提高社融增速和貨幣增速,利好廣義流動性,但對銀行間流動性的影響取決於最終持有者是哪類機構。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增發國債對流動性的影響有限。

張瑜認為,當前貨幣政策空間充足,增發國債對於利率市場的衝擊是有限的。從過往經驗看,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大規模發行時,央行都會通過加大流動性投放或降准等舉措,保持流動性在合理水平。

在段超看來,央行將通過加大MLF(中期借貸便利)續作等多種方式,配合此次國債發行,進一步熨平增發國債帶來的流動性波動。

「貨幣政策肯定會配合財政協同發力,保證此次地方政府化債不會對債券市場造成較大衝擊,同時助力經濟持續向好發展。」陶川表示,短期內,採取MLF超額續作甚至是降准等方式都可以期待。

4.對老百姓有哪些利好?

萬億國債的發布,對老百姓來說有哪些利好?

對此,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08年4萬億刺激計劃,開啟了中國新一輪的經濟高增長。那這次的特別國債,普通老百姓能享受到政策紅利嗎?

從規模來看,這次僅有04年的四分之一。但是本次時間節點是在四季度,僅剩下兩個月時間,而08年那次四萬億的周期是從08年持續到10年年底,足足兩年多。顯然這次的刺激力度是不小的。

同時,通過發行特別國債可以調整中央與地方債務結構,屬於實打實地減輕地方政府債務負擔,穩住經濟增長態勢。

並且,中國政府的負債率是全球最低之列,國債的總額只有美國的零頭。所以,增發這點國債對我們來說不算什麼,關鍵是對於經濟穩增長和對未來預期的信心,增加居民收入能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說到底,這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央行不停降息降准,但錢始終停留在金融系統帳面上,經濟刺激不起來,最明顯的感受就是物價上漲和就業的壓力。

加之,2023年我國多地遭受惡劣天氣,暴雨、洪澇及颱風影響使得多地受災嚴重,這也導致地方政府的災後重建任務較重。

所以,本次增發國債資金到位後,地方上生產和基礎建設就會加快,進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加快產品流通,居民的消費信心和能力也必將進一步增強,這對老百姓而言是個福祉。

四、總結

1萬億的特別國債,可以說這是今年最大的動作。

資金下達地方,兩個月花掉5000億,這也意味著經濟將重新激活和增長。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新周期的轉折信號,隨著這筆重磅資金湧向市場,刺激經濟和消費,中小企業日子也有望迎來春天。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儘管增發國債有利於經濟發展和災後恢復,但要想真正受益,個人也需要做好準備。

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面對世界經濟大環境的不確定性,我們仍需要注重儲蓄,以應對各種突發情況。

參考資料:

1.《萬億特別國債終於落地,背後的三大意義》,智谷趨勢;

2.《萬億國債解讀!專家:打響新一輪穩增長「發令槍」》,證券時報;

3.《特別國債來了,重磅刺激信號,市場進入新階段》,東哥芒果樓市;

4.《一萬億國債,錢從哪裡來?對老百姓有哪些利好?》,一半山水。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b61740793becd322e6b304c02a474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