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銀子長啥樣?黑不溜秋,遍布污漬和牙印,和古裝劇截然不同

2022-03-10     千彥水

原標題:古代的銀子長啥樣?黑不溜秋,遍布污漬和牙印,和古裝劇截然不同

如今我國流通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那一張張嶄新的粉色鈔票非常引人注目,看起來光潔又可愛。如今人民幣發行已經70餘載,在此之前,人們經歷過用糧票、大洋、銀票、銀兩、銅錢等等不同貨幣的階段,其中銀兩的使用時間最為長久,從漢代到清朝,一直是人們交易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在影視作品中,我們對銀兩的印象要麼就是白花花、胖乎乎的銀元寶,要麼就是亮晶晶的碎銀。民諺中也有云:「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將銀子與潔白的雪花相媲美。但實際上,民間流通的銀子很多時候並不是那麼美觀的,從出土的散碎銀塊或者歷代的銀元寶來看,大多銀兩都是灰不溜秋、甚至和一塊小石頭沒什麼兩樣。

這首先要歸結於銀的特質,銀錠本身是雪白色沒錯,但隨著人們的觸摸、氧化等因素,它就會形成一層灰褐色的銀銹甚至包漿。這種顏色的銀錠不僅會失去原有的光彩,還很容易沾上厚厚的污漬,變得又髒又黑。

不過銀元寶一般還是保管的比較好的,因為元寶通常是富豪之家或者官家進行流通時用的,不會沾染太多的污漬,市面上主要流通的還是碎銀塊。這些碎銀塊一般是由大元寶或者大銀塊剪裁而成,這時候要用到的工具就是一種叫「戥子」的小稱。

《三俠五義》中就有對戥子的使用描寫:「包公回頭,叫包興取戥子來。包興答應,連忙取戥平了,果然重一兩八錢。」這主要是由於銀錠的數額太大,普通老百姓買東西用不到這麼多錢,才會需要將銀子剪開,變成數額較小的碎銀。

比如說唐代太宗年間,一兩銀子就是1000文錢,相當於人民幣4000多元,一錠元寶的價格就更加昂貴了。即使是到了明朝,一兩銀子也相當於人民幣近700元,根本不是老百姓日常購買生活用品能用得到的。所以民間流通的銀元寶越來越少,大都被剪成了一個個不規則的小碎銀塊。

而這些碎銀塊經過流通以後,就會變得更加「磕磣」。現如今都經常有假幣犯罪,古代自然也有製造假銀兩來牟利的黑心工匠。真正的銀兩含銀量都在90%以上,而有些工匠就會在鑄造銀錠時摻入鐵或者銅,這種銀兩表面看不出來,只能通過硬度來判斷。

故而在影視作品裡,我們也常常能看到商家在受到銀兩或銀錠時會用牙咬一咬,出現印痕的就代表純度很高,是真的銀子。不過這種方法確實也不太衛生,貨幣流通度極高,現在看起來乾淨的人民幣上都不知道沾了多少看不見的細菌,更何況你咬一下我咬一下的銀子,想想都有點頭皮發麻。

而現今存世的銀塊文物,看起來幾乎都很像黑漆漆的小石頭,可能在路邊出現也很難被人注意到。不過自從1934年廢兩改元後,這些銀子的價值就已經不在於其本身,而是作為文物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b5f7c786c1ca0ec6437a92d59e16d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