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臘八!臘八節的知識及12個中國傳統節日古稱+習俗+詩句!給孩子看

2024-01-18     驪歌聲聲慢

原標題:今日臘八!臘八節的知識及12個中國傳統節日古稱+習俗+詩句!給孩子看

2024 / 1 / 18

今日臘八

2024年1月18日

癸卯年臘月初八

,時長02:30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當這首熟悉的歌謠響起時,我們都知道,又是一年臘月初八了。

一歲之末為「臘」,意為新舊交替,辭舊迎新之時,也是古人正值農閒,祭祖祭神的時節,以求攘除災禍,禱告來年安康吉祥。

臘八一碗粥,明年好兆頭

臘八是粥,更是節,臘八節,是不盡的相思味道。

臘八至,春節也愈發近了,這一年在外的拼搏的你辛苦了,別忘了喝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養胃又暖心,來年可萬事「粥」全。

臘八粥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便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期盼來年生活富足,財源滾滾。

在寒冬臘月里,家人圍坐,品美食,話家常,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驅散臘月的寒意,帶著新年的祈盼,對生活的熱情,共享一碗冒著熱氣,香甜的臘八粥,暖暖活活過新年。

臘八由來

臘八節因臘日而來,是農曆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日期為臘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

傳說當年朱元璋在牢中受難,饑寒交迫的朱元璋在地里扒出來了稻、黍、麥、黃豆等食物,朱元璋在鍋里把這些東西給燉了吃了,這些東西救了朱元璋的命。

後來朱元璋成了明朝的皇帝,為了紀念他在牢中的日子,他把那天定為臘八節,習俗就是吃五穀雜糧煮成的粥,美名曰:臘八粥!

臘八節的傳說還有「 赤豆打鬼」、「懷念岳飛」等傳說。

「臘」的含義有三:

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

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臘者,逐疫迎春」。

臘八習俗

  • 喝臘八粥

臘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塊,和米共煮一鍋,是合聚萬物、調和千靈之意。

臘八粥也是敬神祭祖必備食品,之後再是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若有剩餘的臘八粥,則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在南方不僅會喝臘八粥,還會煮臘八飯,融合紅棗、桂圓等各種穀物食材,軟糯可口。

  • 祭祀神明先祖

臘八節來源於古代的「臘日」,「臘日」在早期並沒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歲末的最後幾天。

臘月初八祭八方八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 臘八蒜

臘八蒜就是在陰曆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將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嚴,至除夕啟封。

經過醋的浸泡,蒜整體呈碧綠,非常好看,而醋也具有了蒜的辣味。大年三十,春節前後,就著臘八蒜和醋吃餃子、拌涼菜,脆甜酸爽。

「臘八粥、臘八蒜,放帳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連要帳都這麼這麼「有文化」。

  • 臘八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用器皿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製成食物。

據說吃了這天的冰,一年不會肚子疼。

臘八詩詞

臘八:粥香四溢,暖意融融

《臘八粥》

清·道光帝

一陽初夏中大呂,谷粟為粥和豆煮。

應時獻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濟眾普。

盈幾馨香細細浮,堆盤果蔬紛紛聚。

共嘗佳品達沙門,沙門色相傳蓮炬。

童稚飽腹慶州平,還向街頭擊臘鼓。

臘八節,最不可缺少的就是臘八粥。

一碗熱粥,成為三代人之間奇妙而溫暖的聯結。

有最深的懷念,最濃的摯愛,在她們給予的愛里,熬煮濃濃的熱粥,伴著孩子們成長的點滴讓年的音符里,依然有家的味道……

冬日熬粥,外面寒風凜冽,一家人圍在小小的房子裡溫暖,或許這才是過臘八的含義……

臘八:三餐四季,歲月靜好

《行香子·臘八日與洪仲簡溪行其夜雪作》

宋·汪莘

野店殘冬。綠酒春濃。

念如今、此意誰同。

溪光不盡,山翠無窮。

有幾枝梅,幾竿竹,幾株松。

籃舉乘興,薄暮疏鍾。

望孤村、斜日匆匆。

夜窗雪陣,曉枕雲峰。

便擁漁蓑,頂漁笠,作漁翁。

煮一碗粥,心靜如水,在節日裡,祈求美好生活的到來。

一屋兩人三餐四季,三言兩語,平平淡淡,便可歲月靜好。

願所有的歲月都能溫柔相待,願所有人都笑靨如花,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深情如初!

臘八:新的一年,善待自己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陸遊

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

草煙漠漠柴門裡,牛跡重重野水濱。

多病所須惟藥物,差科未動是閒人。

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

臘月的微風裡已經有了春意,那淡淡清新的氣息,一起去田野散步,正是好時節。

我們期望了一年,我們糾結了一年,我們煩悶了一年,我們辛苦了一年,我們一直騰不出時間愛自己,我們一直騰不出雙手擁抱自己。

臘八節,請騰出一些事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

臘八:往事已矣,未來可期

《臘節》

南北朝·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寒凝大地、數九隆冬,家中擺酒宴,一家樂融融。

人生如圓,終點亦是起點。臘月是這一年的結束,也是下一年的開端。

往事已逝,未來可期。如果有未完成的夙願,在今日,鼓足勇氣,重新啟程吧!

臘八:知足常樂,簡單是福

《雪獅兒·臘八日同兒子大儒食粥》

清·許嗣隆

但糜自可,又何必飲,太邱實錄。

白玉為堂,風味原非粱肉。

清疏不俗。況臘八、果鮮菹熟。

今休羨,党家羊酪,石家豆粥。

只此也堪果腹。

快圍爐、分舀小匙相續。

飽暖交加,消受人閒清福。

長安富足。那有此、勻圓嘉穀。

君恩沃。父子同沾天祿。

臘八粥風味清淡,與肉不一樣,卻甚得詞人喜歡。

喝一碗清疏鮮美的臘八粥,不羨慕別人的羊酪,也不羨慕別人的豆粥。

詞人非常知足,他說:這一碗粥也足以果腹,和家人們一起圍爐吃粥,又溫暖又飽腹,這真是人間的清福呀!

一碗普通的臘八粥,可能不如肉有滋味,不如山珍海鮮有意思,卻藏著人間知足常樂的哲學。

知足常樂的人,一碗臘八粥也能吃出安閒清福來。

臘八:歲歲年年,健康長壽

《臘八日雪參議林郎中有詩因次韻》

宋·喻良能

玉樹參差見,銀花子細看。

淖糜分臘序,圓炭度朝寒。

冉冉頭新白,匆匆歲又殘。

聊憑一杯醉,忍把兩眉攢。

匆匆又過了一年,虛長又一歲,幾分感慨,幾分欣喜。

過去的一年,多了一些深切的感悟。

十二個中國傳統節氣:

1、春節

已關注

關注

重播分享

關閉

觀看更多

更多

    退出全屏

    視頻加載失敗,請刷新頁面再試

    刷新

    視頻詳情

    【時間】正月初一

    【古稱】元日、元正、正旦等

    【習俗】貼年紅拜年祭祀舞獅

    拜年:拜年主要是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向諸神、祖先拜年;二是向長輩、親友拜年。拜年的次序是: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再拜高堂尊長。

    其他重要習俗:貼春聯、貼年畫、放鞭炮等。

    【相關詩句】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拜年》

    明·文徵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新年有感》

    錢來蘇

    金甌何事告凋殘,此責當塗敢自寬。

    遙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滿地瘡痍不忍看,三邊耕織有餘歡。

    勤勞無逸能興國,士馬騰歡敵膽寒。

    2、元宵節

    已關注

    關注

    重播分享

    關閉

    觀看更多

    更多

      退出全屏

      視頻加載失敗,請刷新頁面再試

      刷新

      視頻詳情

      【時間】正月十五

      【別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

      【習俗】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舞龍燈、迎紫姑、走百病等

      迎紫姑: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習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

      【相關詩句】

      《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生查子·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 ,一時天上著詞聲。

      《觀燈樂行》

      唐·李商隱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閒不睹中興盛, 羞逐鄉人賽紫姑。

      3、龍抬頭

      【時間】二月初二

      【別稱】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

      【習俗】剃頭,吃龍食,祭社神

      吃龍食:二月二這天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所以這一天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曰「吃龍鱗」,吃麵條名曰「吃龍鬚」,吃餛飩為「吃龍眼」,吃餃子則叫「吃龍耳」,麵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蔥餅叫做「撕龍皮」。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徵與寓意。這些都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的強烈願望

      其他重要習俗:開筆寫字、引田龍等。

      【相關詩句】

      《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

      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

      十字津頭一字行。

      《二月二日席上賦》

      宋·賀鑄

      仲宣何遽向荊州,謝惠連須更少留。

      二日舊傳挑菜節,一樽聊解負薪憂。

      向人草樹有佳色,帶郭江山皆勝游。

      載酒賦詩從此始,它年耆老話風流。

      《二月二日》

      唐·李商隱

      4、寒食節

      【時間】每年公曆清明節前一二日

      【別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禁火節

      【習俗】禁火、拜祖、插柳、踏青等

      寒食節是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相關詩句】

      《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

      宋之問(唐)

      馬上逢寒食,愁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陽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上冢》

      楊萬里(宋)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閭門即事》

      張繼(唐)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高啟(明)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寒食日獻郡守》

      伍唐珪(唐)

      入門堪笑復堪憐,三徑苔荒一釣船。

      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里久無煙。

      5、清明節

      【時間】夏曆春分後十五日,現國家固定為陽曆4月5日

      【別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

      【起源】清明節得名源於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氣。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也效仿,於此日祭祖掃墓。

      【習俗】掃墓、踏青、盪鞦韆、蹴鞠等。

      【相關詩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清明日》

      唐·李建勛

      他皆攜酒尋芳去,我獨關門好靜眠。

      唯有楊花似相覓,因風時復到床前。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6、端午節

      【時間】五月初五

      【別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

      【起源】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習俗】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草,栓五色絲線等

      【相關詩句】

      《乙卯重五詩》

      宋·陸遊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日賜衣》

      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浣溪沙》

      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午日處州禁競渡》

      明·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

      7、七夕節

      【時間】七月初七

      【別稱】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等

      【傳說】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准許牛郎和織女每年七月初七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晚上,喜鵲就要飛上天庭,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讓他們相會。

      【習俗】乞巧、拜織女、拜魁星。

      【相關詩句】

      《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乞巧》

      唐·林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

      唐·李商隱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長恨歌》(節選)

      唐·白居易

      七月七日長生殿, 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做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

      8、中秋節

      【時間】八月十五

      【別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

      【起源】在中國農曆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部分,因而中秋也稱為「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中秋又叫月夕、追月節、拜月節等。「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

      【習俗】拜月、吃月餅。

      【相關詩句】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子夜吳歌·秋歌》

      唐·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水調歌頭》

      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9、重陽節

      【時間】九月初九

      【別稱】重九節、踏秋

      【起源】《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這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習俗】登高、賞菊、飲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陽糕等。

      【相關詩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席上賦白菊》

      唐·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10、臘八節

      已關注

      關注

      重播分享

      關閉

      觀看更多

      更多

        退出全屏

        視頻加載失敗,請刷新頁面再試

        刷新

        視頻詳情

        【時間】臘月初八

        【別稱】臘八祭、法寶節

        【起源】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習俗】熬臘八粥、泡臘八蒜、曬臘八豆腐、煮臘八面等

        【相關詩句】

        《臘日》

        明·李先芳

        臘日煙光薄,郊園朔氣空。

        歲登通蜡祭,酒熟醵村翁。

        積雪連長陌,枯桑起大風。

        村村聞賽鼓,又了一年中。

        《臘月八日於剡縣石城寺禮拜》

        唐·孟浩然

        石壁開金像,香山倚鐵圍。

        下生彌勒見,迴向一心歸。

        竹柏禪庭古,樓台世界稀。

        夕嵐增氣色,餘照發光輝。

        《臘節》

        南北朝·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陸遊

        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

        草煙漠漠柴門裡,牛跡重重野水濱。

        多病所須惟藥物,差科未動是閒人。

        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

        《臘日

        魏晉·陶淵明

        風雪送餘運,無妨時已和。

        梅柳夾門植,一條有佳花。

        我唱爾言得,酒中適何多!

        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11、祭灶節

        【時間】臘月二十三

        【別稱】交年、小年

        【起源】小年通常被視為忙年的開始,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掃塵、祭灶等,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達了人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由於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近代我國一些地方流傳,小年「官三民四船五」,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其實,傳統上的小年是在臘月二十四,因清朝中後期帝王家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拜灶王爺,北方地區百姓隨之效仿,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習俗】祭灶王、掃塵土、吃灶糖、洗浴、婚嫁等

        【相關詩句】

        《山居苦》

        宋 趙庚夫

        栽松成曲徑,洗石出秋屏。

        米價占新月,更籌認曙星。

        買牛鄰共契,祭灶婦看經。

        不覺成頭白,頻看燒地青。

        《行都錢歲》

        宋 孫嵩

        插架餘殘歷,挑燈憶故鄉。

        年光蛇赴壑,羈旅雁隨陽。

        禁闕迎儺鼓,鄰街祭灶香。

        英雄須自力,容易鬢毛蒼。

        《庚子送灶即事》

        現代 魯迅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祭灶》

        宋 佚名

        時屆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酒糟塗灶醉司命,男兒酌獻女兒避。

        《吃灶糖》

        清 佚名

        歲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寶皆麥糖。

        粘口何需多如此,買顆先命小兒嘗。

        12、除夕

        【時間】歲末最後一天晚上,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

        【別稱】大年夜、除夜、歲除

        【起源】除夕,即歲除之夜,它與歲首(新年)首尾相連。舊歲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換新歲了,故俗以為除夕。除夕作為年尾的節日,源自上古時代歲末除舊布新、祭祀祖先風俗,歲除之日是傳統的祭祖節。

        【習俗】守歲,壓歲,團圓飯,放爆竹等

        【相關詩句】

        《除夜作》

        唐·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除夜有懷》

        唐·孟浩然

        五更鐘漏欲相催,四氣推遷往復回。

        帳里殘燈才去焰,爐中香氣盡成灰。

        漸看春逼芙蓉枕,頓覺寒銷竹葉杯。

        守歲家家應未臥,相思那得夢魂來。

        《除夜雪》

        宋·陸遊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於西京守歲》

        唐·駱賓王

        閒居寡言宴,獨坐慘風塵。

        忽見嚴冬盡,方知列宿春。

        夜將寒色去,年共曉光新。

        耿耿他鄉夕,無由展舊親。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b51e9c6401521ce6bf420717d6242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