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吳施楠
編輯 | 袁月
以哮喘為代表疾病之一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位居我國居民慢病死因的第三位,因其重視程度低於高血壓、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疾病,防治情況尤為嚴峻。在我國,哮喘患病總人數已達到4570萬人,重度哮喘患者接近300萬人,人群龐大且疾病負擔重。
11月6日,葛蘭素史克(以下簡稱,GSK)在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現場舉辦「橙新而來,哮逐顏開」媒體溝通會。多位嘉賓交流分享關於提升我國哮喘疾病綜合防治水平的實踐與思考,並圍繞患者生命周期全病程管理的話題展開深入探討。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沈華浩表示,近年來我國哮喘患病率與致殘率迅速攀升,患病總人數也大幅增長,其中占哮喘總數1/3的病人沒有喘息症狀,即屬於不典型哮喘,如咳嗽變異性哮喘,胸悶變異性哮喘等,這類病人由於臨床表現隱匿,漏診誤診率很高,危害更大,我們必須重視哮喘的早診早治。大部分的哮喘患者通過吸入糖皮質激素聯合支氣管擴張劑都能獲得良好控制,避免其發展為重度哮喘,但對於重度哮喘,數據顯示,即便是依從性良好,仍有74.5%無法實現較好控制,面臨著巨大的治療缺口和未被滿足的需求。近年來隨著對於疾病了解的深入,哮喘發病機制、哮喘靶點治療等方面均取得開創性成果,我們期待看到未來靶向治療在中國釋放出更大潛力,為重度哮喘患者帶來新希望。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張旻表示,2023 全球哮喘防治創議(GINA)進一步明確重度哮喘的定義,給予重度哮喘更多關注的同時,引發更多思考。嗜酸性粒細胞升高導致的哮喘是重度哮喘中最常見的,嗜酸性粒細胞是這類哮喘關鍵的炎症效應細胞,尤其是對急性發作頻率更高的重度哮喘中具有「警示」作用,對於患者和臨床醫生都有較好的提示意義。臨床研究證實,針對嗜酸性粒細胞的靶向生物製劑治療能夠有效減少此類重度哮喘患者的急性發作風險、改善肺功能,從而降低疾病負荷和身心負擔。
「哮喘主要表現為胸悶、氣促、發作性的咳嗽伴呼吸困難,嚴重發作時呼吸困難加重可危及生命。」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周敏指出,「輕中度哮喘重在及時診斷、有效治療和規範化管理,重度哮喘重在控制好病情,降低哮喘相關死亡。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是哮喘的關鍵炎症效應細胞,既是哮喘臨床表型的判定的重要依據,也是作為進一步評估抗炎治療是否有效的指標之一,臨床醫師應將其作為重要檢查指標,為哮喘患者制定精準的治療方案。」
今年進博會,GSK三度展出「進博寶寶」新可來(通用名:美泊利珠單抗注射液),聚焦嗜酸粒細胞增多相關疾病患者的未盡之需,展示其在重度嗜酸粒細胞性哮喘(以下簡稱,SEA)治療領域的巨大潛力。
2021年11月,第四屆進博會首秀後,新可來在中國獲批,次年上市,用於治療成人嗜酸性肉芽腫性多血管炎。為全面改善我國重度哮喘患者的治療現狀、疾病負擔以及表型特徵,GSK已發起一項針對中國重度哮喘患者的特徵及疾病負擔的研究(CORE study),為我國的重度哮喘靶向個體化治療提供依據,幫助中國患者實現更好的疾病管理,提高生活質量,降低個人和社會的疾病負擔。當前,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已經受理新可來重度嗜酸粒細胞性哮喘適應症的註冊申請,希望這一創新療法能儘快惠及中國SEA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