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訂閱「單仁行」公號
從企業家的角度探究商業本質
01
在3月28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 CEO 張勇啟動了阿里有史以來最大的組織變革。
大規模改組計劃為「1+6+N",阿里集團成為一家控股公司,作為阿里巴巴的上市公司主體。
實際的業務被分成了「6+N」,也就是雲智能集團、淘寶天貓商業集團、本地生活集團、菜鳥集團、國際數字商業 集團、大文娛集團加上若干個獨立的業務公司。
每個業務集團都會成立各自的董事會,新的CEO不再向張勇彙報,而是需要對各自的經營結果負總責,向各自的董事會彙報。
阿里改變了過去「大中台,小前台」的組織形態,轉而把每個業務單獨分拆,實行CEO負責制。
相比過去的 「合」在一起,今天的阿里選擇了「分』」。
這也提醒了我們,每個組織都有發展周期,沒有哪一套管理體系可以永遠適用。
那麼,更重要的一點在於,對於我們這些企業來說,有哪些信號,意味著組織要進行變革?分和合,我們應該怎麼取捨?
02
首先,我們來聽聽單仁牛商董事長,央視鳳凰評論員單仁博士的看法。
阿里巴巴為什麼要提出分拆改組?對我們來說,有沒有值得我們學習的?
從1998年發展到今天,阿里巴巴除了螞蟻金服因為金融監管的原因分割出去之外,其他的所有板塊都捆在一起運作,用中央集權的方式去做管控。
但每一個板塊業務特徵、目標客戶、管理模式都不一樣,原來的管理架構難以適應未來發展的需求。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
在我看來,阿里每一次組織變革主線的內核無非一句話:解放生產力。
阿里巴巴從1999年創立伊始,就不斷進行創新和變革,不斷演進和疊代。
從當年在湖畔創立淘寶,到後來創立支付寶,2009年成立阿里雲,阿里始終用生產關係的優化驅動和釋放先進生產力。
經過了24年的發展,作為一家在電商領域享有崇高地位的平台,阿里巴巴被譽為組織變革大師,在文化建設、人力資源管理和團隊打造方面有著優良的基因。
阿里巴巴具備的這些優渥的先天條件,完全可能在分拆後讓每一個系統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加上,阿里巴巴彙集了全球眾多優秀的人才,除了董事長張勇以外,戴珊、俞永福、蔣凡、萬霖、樊路遠,他們都有能力獨立運作一個特定的業務單元。
所以今天的1+6+N的模式,對阿里巴巴來說是水到渠成。
這種獨立的管理架構,讓阿里巴巴每一個分拆的部門都能快速響應市場的需求,快速決策。
這六大單元業務,從原來集團保護的溫床中獨立出來,更能聚焦各自優勢,直面市場,更大程度調動社會資本,獨立融資甚至獨立上市,以步入新一輪發展的快車道。
在分拆消息發布之後,投資市場給予了十分正面的反饋,市值一夜之間竄升12%-14%。
對任何企業來說,組織龐大、機構臃腫,組織效能一定會下降,決策速度會減緩,所以,小組化的變革,這是所有企業都需要考慮的問題。
03
接下來,資深投資人,單仁行專欄作者宋子老師的觀點。
組織架構服務戰略,戰略通過組織調整落地
經過兩年的網際網路平台行業的調整,加上疫情的影響,多家網際網路平台公司股價都出現大幅度的回調,超過60%。
馬雲回歸,阿里分拆六大業務模塊;騰訊年報2B收入首次高於2C收入;百度文心一言的上線,我覺得可以說,反壟斷已經告一段落,後面將迎來一波新的發展。
我總結三點:
一、阿里組織架構調整有利業務發展。
阿里這次組織架構的調整,更多是服從了反壟斷政策的調整。
從業務經營走向一個資產運營和資本運營的角色,轉變為新的運營模式。
從業務模式看,每個業務集團、公司的員工都能夠擁有更強的主人公意識,並以此來促進創新,使得創新活力進一步加強。
二、從政策上來看,阿里的六大板塊分拆是最好的結局。
相比當年美國AT&T電話的分拆,阿里的主動分拆會更好些。
身為全球最大的軟體商,微軟公司自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成為歐美反壟斷調查和監管的焦點。
一直到2011年5月12日,歷經13年,美國才結束了對微軟的反壟斷調查,雖然讓微軟逃過被分拆的厄運,但也付出了18億美元的代價。
另外一家曾經和阿里並駕齊驅,在世界第五大市值公司的騰訊,市值一度高達6000億美元,也是通過另外一種方式分拆來解決反壟斷的問題。
騰訊過去倆年通過給分紅形式,先後減持了京東、美團的股票,先是前年京東分紅900多億股票,剛剛發布的騰訊年報,又給股東分紅價值1000億的美團股票,解除了反壟斷和資本聯盟。
三、從資本市場上,業務分拆,能提升整體阿里巴巴的股票市值。
改革後,阿里股票市值究竟價值幾何?「1+6+N」六大板塊價值又有多少呢?
我們先來看看阿里雲值多少錢?
作為國內雲市場份額超過1/2、排名第一的公司,2022年,一家國際投行給出的估值接近2000億美元。
另外一家國內券商研報分析阿里云:雲計算行業高成長,公司龍頭地位穩固,參考雲計算行業估值水平,給予7倍市銷率(市值與銷售額比EV/Sales,得到估值2836億元)。
我將國外和國內兩家機構取一個中間值≈2500億美元。
昨晚阿里的市值是多少呢?
才2900億美元。
那還有菜鳥物流其他五個板塊,你覺得阿里現在應該值多少呢?
04
最後是資深企業家、單仁行專欄作者士老帽老師的看法。
對於絕大多數的企業而言,進行組織機構變革都是為了應對外界變化;當公司業務沒有出現重大變化,內部變化的取捨多意味著人員的重新排列組合。
企業經營的自上而下,決定了他必須與國家政策,以及經濟發展的方向息息相關的,所以,我們的組織結構必然與國家組織和經濟的方向匹配與吻合,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企業組織機構改革發生在3年疫情之後,發生在兩會之後,一方面,影射了國家機構改革的現實;另一方面,這也是人事調整的法寶,再有,機構改革也是公司業務即將變革的前奏。
當社會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科技與新的方向,市場的資金流動就從房地產轉向新能源,汽車製造和人工智慧;比如國家基礎性建設,從高鐵,機場,高速公路建設走向大江大河的大型水利治理,正在走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鄉村振興方向...
這都必然要求我們相關企業為迎合社會的大方向,大趨勢而發生改變,
至於談到取捨的問題,我想,一切都是以結果導向的。
變革要朝著有利於結果的目的,只有出現了不適應社會發展協調一致的聲音或步伐與人員,我們才能果斷的捨棄掉那些不合時宜的一切,不合時宜的人,以及不合時宜的主營業務。
05
最後,我們來看看文心一言怎麼評價。
—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