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高端,何以「活」,雷軍的勇氣VS小米的心結

2022-07-15     商學院雜誌

原標題:無高端,何以「活」,雷軍的勇氣VS小米的心結

文:沈思涵 石丹

ID:BMR2004

「年輕人的第一台徠卡,你值得擁有。」這是職業攝影師王彥看完小米發布會後,在微信朋友圈裡發出的一句由衷的讚嘆。

2022年7月4日,小米12S系列手機正式發布,全系機型均搭載徠卡光學鏡頭和徠卡雙生畫質。對於這場與徠卡官宣獨家合作之後的首場重頭戲,小米自然將宣傳重點放在手機的影像能力提升。

雖然小米這款旗艦手機單機5999元的售價並不便宜,但是能夠以這個價錢體驗到徠卡「德味」的魅力,在王彥看來也是物有所值。不過,對於小米能否藉助跟徠卡的合作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他依舊持著懷疑的態度。

「比起以往的任何時候,此刻的小米無疑更加具有衝擊高端的技術實力,不然雷軍也不會有這份自信喊出對標蘋果的口號。在硬體配置上,小米可以說完全不輸蘋果,但是小米要在高端手機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總感覺還缺少了點什麼。」王彥說道。

聯手徠卡,小米借勢上探

小米希望借徠卡打造手機攝影、攝像功能強大的公眾認知,更需要通過徠卡來拉升自身手機整體品牌形象。

自從小米在5月份官宣與徠卡達成戰略合作後,不少人都在期待兩家品牌聯手能夠創造出怎樣的驚喜。經過為期一個多月的預熱和宣傳,小米可謂是吊足了公眾的胃口。

在7月4日這場吸引眼球的發布會上,小米帶來了兩大「重磅賣點」。一是將小米12S系列的手機處理器全面切換到由台積電代工的「高通驍龍8+」移動平台,有效緩解了前面幾代高通處理器因三星代工帶來的發熱問題;二是將徠卡百年沉澱下來的攝影理念、技術和風格,原汁原味地呈現在小米手機上。

按照雷軍的說法,雙方的深度合作主要體現在全鏈路的深度聯合研製,例如共同研發的專業光學鏡頭。而徠卡則帶來了其光學技術和審美經驗,並在小米新機中融入了徠卡的影調畫質和影像使用體驗。

聯名合作為的是共贏和互利,雙方都有各自的需求和目的。對此,TMT產業時評人張書樂曾指出,小米和徠卡聯名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互相借勢。

「徠卡作為相機界的頂流品牌,其主要認知建立在專業攝影師以及攝影發燒友群體當中,但對普通用戶則沒有太多的覆蓋。因此,徠卡需要小米這種在中低端消費群體有相當號召力的品牌來實現破圈。而對於小米來說,同樣渴望有徠卡這樣的高端品牌,為其站穩高端市場背書。」張書樂表示。

有意思的是,就在徠卡與小米步入「蜜月期」的同時,其前任合作對象華為也並沒有沉溺於昔日合作的種種回憶,反而是苦練內功,練就了一門「新技藝」。

7月2日,華為發布全新品牌「華為影像XMAGE」,這意味著華為的移動影像擁有了專屬標識。對此,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余承東頗為自信,稱其是華為影像卓越能力的標識,將會給華為用戶帶來更專業、更愉悅的攝影體驗。

如今,在手機廠商紛紛追求與相機品牌聯名的潮流下(如vivo與蔡司、OPPO與哈蘇、小米與徠卡),華為能夠獨辟蹊逕自創影像品牌,也證明了堅持自主研發道路的可貴。

「華為放棄與徠卡的合作後,也就意味著放棄了光學影像技術,轉而深耕自家的數字影像技術。在數字影像方面,華為走的比其他廠商要早得多。之前華為曾推出了全球首款搭載NPU晶片的麒麟970,並且在2017年發布的Mate 10手機也藉助這顆晶片在AI能力上的飛躍,實現了AI攝影帶動移動影像能力的進步。所以即便沒有徠卡,華為利用數字影像技術,也可以完全彌補傳統光學影像技術缺失的不足。」王彥對此認為。

回顧與徠卡的合作歷程,華為在產品銷量和品牌影響力上取得了雙贏。2016年2月,華為與徠卡宣布達成長期戰略合作關係;同年4月,兩者合作的首款產品華為P9系列正式誕生,這是全球首款採用徠卡雙鏡頭的智慧型手機。

華為P9的發布在當年掀起了一股暢銷熱潮,僅用8個月時間,華為P9在全球的出貨量就突破了1000萬部。對此,余承東曾表示,這是華為首款出貨量突破千萬的高端產品。

此後通過不斷的產品疊代,華為P系列和Mate系列旗艦機型也憑藉著徠卡鏡頭的加持,在消費市場建立了相當廣泛的品牌認知和高端形象。那麼作為徠卡的「新歡」,小米能否像當初的華為一樣在口碑、形象和銷量上大獲成功,這還需要經過市場的檢驗。

在資深觀察人士劉步塵看來,從小米對外釋放的信息來看,其對與徠卡合作抱有較高的期待。「一方面,小米希望借徠卡打造手機攝影、攝像功能強大的公眾認知,畢竟此前有華為與徠卡成功合作的先例;另一方面,小米也需要通過徠卡來提升手機整體品牌形象,畢竟從目前來看小米的品牌形象還是偏弱,中高端消費者對小米品牌的認可度不高。但小米要想改變公眾這一認知,並提升自身在高端市場的銷量,仍然需要一定的時間。」

立足高端,遠非一日之功

在華為受制裁影響淡出市場後,反而是被蘋果品牌吃掉了原屬於華為的市場份額,至於小米,並未在高端手機市場拿到多少紅利。

必須承認的是,小米近年來在產品和研發上的投入有目共睹,逐步擺脫了以往刻意追求「性價比」的品牌形象。當初那套性價比的打法,則交給旗下的Redmi品牌(即原先的紅米品牌)繼續發揚光大。

這也是小米在2019年初就樹立的「雙品牌」發展策略。彼時,Redmi品牌正式獨立,其主打大眾市場堅守基本盤,而小米品牌從那一刻起正式向高端市場發力。

為了打好高端化這場戰役,小米在最近三年多的時間裡可謂是煞費苦心。先是在2019年,小米砍掉了之前的MAX、Note和數字+X系列,精簡產品線布局;緊接著2020年,隨著小米10/10 Pro、小米10至尊紀念版和小米11四款機型發布,小米在中高端戰線上建立起良好口碑。

到了2021年,小米更是加快步伐,連續推出首款摺疊屏手機MIX Fold、「安卓之光」小米11 Pro/11 Ultra、全面屏旗艦小米MIX 4以及小米12/12 Pro等六款高端手機。

從以上諸多的產品羅列不難看出,小米對於推進品牌高端化的執念和決心逐年增強。那麼,經過這三年時間的努力,小米是否已經在高端手機市場打好基礎?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IDC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也就是華為受制裁影響之前,中國600美元以上價位段智慧型手機市場份額中,華為占比達到44.1%,略高於蘋果的44%,華為也是唯一能夠與蘋果在高端市場分庭抗禮的手機品牌。

而在過去的2021年,中國600美元以上價位段的手機市場,蘋果占據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66%。到了2022年第一季度,蘋果的這一數字已經提高至71%,小米在其中占據的市場份額只有4%。

換句話說,在華為受制裁影響淡出市場後,反而是被蘋果品牌吃掉了原屬於華為的市場份額,至於小米,並未在高端手機市場拿到多少紅利。為什么小米在產品力得到有力提升的情況下,卻依然無法承接華為的高端市場份額?針對相關話題,《商學院》記者聯繫採訪小米相關負責人,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產經觀察家、釘科技創始人丁少將對此認為,「華為能夠在高端手機市場與蘋果、三星同台競技,中間也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低迷和磨練,直到華為用一系列自主可控的硬科技形成品牌聲量之後,才被市場所認可。可以看出,品牌的高端影響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即便華為主動讓出市場,其他國產品牌在近期一段時間內也很難補上,反觀蘋果,因為其自身就有高端品牌認知,因此可以很快吃下這些市場。」

然而,高端化是一場持久戰,小米依然還在為此而努力。2022年2月8日的晚上,雷軍組織內部團隊召開了一場高端化戰略研討的會議,會上正式組建高端化戰略工作組。這場別開生面的會議,雷軍給全體員工傳達了一個信號:「高端之路是小米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是小米發展的生死之戰。」

按照雷軍的計劃,小米將在三年手機銷量全球第一的基礎上,讓產品和體驗全面對標iPhone,爭取未來三年內拿下國產高端手機市場份額第一。

這個「新年Flag」一出,頓時引起外界的熱議。在眾多的聲音當中,支持者有之,嘲諷聲同樣不少,甚至還有不少人覺得這個說法只是雷軍一時拍腦袋做出的決定。

在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看來,小米的這一目標細想之下,仍然是有實現的可能。「首先,小米在計劃中提到的主要目標指的是國產高端手機市場份額第一,而『國產』兩字,就已經將蘋果、三星這兩大高端勢力的外企排除在外。也就是說,小米其實是將這三年高端之路的對手,局限於華為、榮耀OPPO和vivo等國內友商身上。」

為了在高端市場上闖出一片天地,小米已經做好了準備。目前,小米在研發投入上持續加碼,從原先5年的500億元提高到1000億元。而持續的研發投入,也讓小米在包括影像、快充、螢幕、電池等方面有了顯著的進步。

對標蘋果,仍需正視差距

既然要對標蘋果,那么小米在造芯道路上也必須做出一番成績,才能擺脫公眾對其缺乏核心技術的質疑。

「對標iPhone在小米內部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細節!」從去年開始,雷軍已經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說要對標蘋果,當然也包括這次的小米12S系列發布會。雖然喊出這樣的口號能夠吸引公眾的眼球,但必須承認的是,小米和蘋果始終不是一個量級的對手。

想要對標如日中天的蘋果,小米在研發上必須有長年累月的投入。按照小米最近三年來的財報顯示,2019年至2021年,小米的研發投入分別為74.9億元、92.6億元和132億元。從數據上看,小米研發投入金額逐年顯著提升,已經不再像早年被外界詬病為毫無技術含量的「組裝廠」。不過,如若對比蘋果,小米的研發強度仍然遠遠不夠。

財報顯示,自2016年蘋果研發投入突破100億美元後,2017年至2021年期間,蘋果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15.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79.5億元)、142.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58.6億元)、162.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91.9億元)、187.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62.2億元)和21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74.2億元)。

圖源:《商學院》根據年報數據整理

蘋果之所以在研發上有如此大的支出,主要原因就在於蘋果在自研晶片上的不惜成本。畢竟,自研晶片資源投入大,研發周期長,跨領域開發難度高,各項成本高到不可估量。正是在這樣嚴苛的條件下,蘋果自研出用於智慧型手機、智能手錶和筆記本電腦的處理器晶片才如此不易。

既然要對標蘋果,那么小米在造芯道路上也必須做出一番成績,才能擺脫公眾對其缺乏核心技術的質疑。但回顧小米的造芯過程,其一路走來也並沒有設想的那麼順利。

2017年2月,經過長達28個月的研發,小米推出了自家首顆自研SoC晶片(SoC即系統級晶片)澎湃S1,這款晶片的誕生一度讓雷軍激動不已。但好景不長,隨著搭載澎湃S1的小米5C手機出現不太成熟的調教和發熱問題,這款晶片並未在其他手機上復用,且後續的澎湃S2也被傳出多次流片消息,使得小米自研SoC計劃難產。

而且由於手機SoC研發和製造成本極高,小米短時間內不得不放棄了SoC晶片的自研,開始在造芯策略上轉向開發相對複雜程度沒那麼高的專用晶片。2021年3月,小米發布自研圖像信號處理晶片澎湃C1;同年12月,小米自研快充晶片澎湃P1推出;2022年7月,小米帶來了自研的澎湃G1電池管理晶片,並將該晶片搭載於小米12S Ultra身上。

雖然小米在自研SoC晶片上宣告失敗,但在專用晶片上,小米總算是走出了一條可行的路徑,這也能夠看出小米造芯已經從過去的激進向務實方向轉變。

張孝榮指出,「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消費者已經清醒地認識到,高端品牌形象有賴於底層技術的創新,通過對核心零部件的掌控來建立新的品牌認知。專用晶片上的開發僅僅是小米造芯的第一步,如果小米要真正跟蘋果對標,也必須在底層技術創新與核心零部件方面實現突破。」

需要指出的是,蘋果在產品體驗上的完整性,是以自研SoC晶片和自研作業系統為基礎的。況且,蘋果是目前全球唯一同時擁有成熟的移動作業系統和桌面作業系統的廠商,比如在手機上的iOS系統、電腦端的Mac OS以及平板電腦端的iPad OS系統。

在手握全平台系統開發能力的基礎上,蘋果目前已經開啟了對採用X86架構所構建的系統的攻勢,其中在自家Mac系列產品線用上基於ARM架構的M1、M2系列晶片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而對於以上這些,小米短時間內並不具備強大的軟硬體開發實力。

目前,小米已經明確表示,會繼續回到手機SoC晶片的設計製造上。在小米12發布會上,雷軍表示,技術為本是小米的鐵律,近兩年小米已經具備了超過16000人的工程師團隊,投入了220個億。未來5年,小米的研發投入將提升到1000億元。

事實上,1000億元的經費對於蘋果只是不到一年的研發費用,但是對於年輕的小米來說,這已經是巨大的進步。更重要的是,研發投入的不斷加碼也讓外界看到小米對於擺脫「卡脖子」問題的決心。隨著小米逐步縮短與蘋果之間的實力差距,小米對於品牌高端化才能有更多的自信。

「我認為國產手機應該有這樣的勇氣,為什麼不比一下?我們必須在產品和體驗上要旗幟鮮明,正式提出對標蘋果,向蘋果學習,一定要在未來一段時間裡一步一步超越蘋果。」雷軍對此說道。

未來小米多久會超越蘋果,時間上仍是一個未知數,但小米挑戰蘋果的戰鼓聲才剛剛擂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a8e7fe534d6a070a5eef4cc2f0d25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