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版特朗普敗選!馬克龍憑何連任法國總統?

2022-04-30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女版特朗普敗選!馬克龍憑何連任法國總統?

4月24日,2022年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最終輪)塵埃落定。

現任總統馬克龍以58%的得票率贏得大選(對手勒龐得票率41%),成為近20年來,第一位成功連任的法國總統。馬克龍的最終勝選,也讓歐美各國領導人「長舒一口氣」。

2022法國總統大選得票率

與上一屆總統大選(2017年)的場景幾乎一模一樣,馬克龍的競爭對手,右翼政黨——國民聯盟候選人馬琳·勒龐輸掉了大選,被稱為「女版特朗普」的她成為法國首位女總統的夢想再次破滅。

法國憲法規定,如果總統大選第一輪沒有候選人得到50%以上的選票,那麼得票前兩位將進入第二輪投票。

2017法國總統大選得票率

相較於2017年大選,本次法國總統大選選情更為複雜。但勒龐仍以21%的得票率突出重圍,與馬克龍一道殺入第二輪。

在最終較量中,勒龐贏得了42%的選票。雖未能贏得大選,但勒龐也宣布她贏得了「一場漂亮的勝利」。因為相較於2017年的結果,勒龐的得票率上升了4個百分點。

馬克龍支持者預期的「大比分絕殺勒龐」的情況並沒有出現,反倒是馬克龍的得票率比上次大選下降了不少,右翼黨派在法國政壇的話語權大幅提升。

2022年法國大選首輪投票候選人得票率,馬克龍和勒龐進入第二輪(最終輪)

如今的法國正處於第五共和國(建立於1958年)時期,60餘年來,第五共和國的總統們對塑造今日的法國作出了哪些貢獻?

馬克龍又是憑藉什麼打破持續近20年的「總統連任魔咒」呢?

支持者慶祝馬克龍成功連任

一、法國的「左與右」

法國是共和制歷史最為悠久的西方大國之一,所謂共和制即國家統治者由選舉產生,突出公民在國家政治中的參與度。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法國人用共和取代了延續千年的封建制度。此後的170年時間裡,法國的各派政治力量角力不斷。至1871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共和制最終擊敗了君主制,成為法國的制度基石。

1958年,法國修改憲法,將政體由議會制改為總統主外、總理主內的「雙首長制」,建立了延續至今日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不再是政治花瓶,因而第五共和國的總統採取選民普選制,任期七年一屆,可連任一屆,戴高樂當選第五共和國首任總統。

戴高樂

重回政治舞台中央的戴高樂也產生了更為遠大的理想。在法屬殖民地紛紛獨立的背景下,法國積極推動歐洲一體化,試圖開闢歐洲市場並掌握歐洲的主導權。

在強化自身政治影響力的同時,法國還不斷抑制美國及北約對自己的管控,北約司令部被戴高樂逐出了巴黎,被迫遷往布魯塞爾。

法國政府通過合併企業,建立起包括法國航空航天公司(空客公司的前身)在內的大量壟斷性公司,以增強法國企業的競爭力。

在盤活經濟的同時,法國建立起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福利項目多達400餘項,每年在福利上的支出占據法國GDP的30%以上。

位於法國的空客總部

法國政府大而全的產業布局並沒能有效提振法國經濟,畢竟作為一個人口只有6000萬的國家,體量規模的限制讓法國無力支撐起全部的產業門類。

籠統來說,大而全的產業政策帶來的後果就是法國產品陷入到「要啥啥都有,幹啥啥不精」的尷尬境地。經濟蛋糕無法繼續做大,這就直接影響到分蛋糕(福利政策)的問題,受此影響,法國政壇的左右翼之爭也日趨激烈。

在政治語境中,左翼代表著改革勢力,注重社會變革。而右翼更注重維持現狀,在觀點上趨於保守。第五共和國的建立者戴高樂習慣性的被看做是法國右翼政治人物,他和盟友蓬皮杜對法國的統治延續到1974年。此後,德斯坦接任總統。

德斯坦

進入20世紀80年代,法國民眾對國家經濟現狀愈發不滿,他們用選票發泄自己的怒火,法國政府開始在左右翼政黨間不斷倒手。1981年,德斯坦因居高不下的失業率而連任失敗,成為20世紀裡,唯一一位沒能連任的第五共和國總統。

擊敗德斯坦的是左翼政治家密特朗。面對糟糕的經濟狀況,密特朗一方面加大對各類企業的支持,將大量面臨破產的企業國有化,另一方面繼續維持著高福利政策。

但是,無論是給企業續命還是給老百姓發福利,法國政府手裡必須有錢,可這恰恰是密特朗政府的軟肋。

左翼政府為了自己的「改革性」與「先進性」,不敢壓縮福利,只能通過提高稅收來拆東牆補西牆。

密特朗

密特朗政府雖然保住了法國人心心念念的福利,卻也只不過是寅吃卯糧,沒能從根本上解決法國政府「手頭緊張」的問題。

進入90年代之後,隨著新自由主義的傳播,代表法國中上層利益,政治觀點更為保守的右翼政黨後來居上。1995年,右翼政治家席哈克當選法國總統。左翼的政策被推翻,右翼政府再度把企業私有化,並開始大規模減稅。

席哈克削減稅收並不意味著他有破解法國經濟困局的妙招,減稅只是為了獲得法國民眾的支持,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為企業鬆綁,提升企業競爭力。

但減稅就意味著政府的錢越來越少了,右翼政客們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削減老百姓的福利,為了填補資金缺口,法國政府大舉發行國債,致使政府公共債務逼近GDP的100%。

席哈克

任期內,席哈克推動修憲,將法國總統的任期從7年縮短至5年,可連任一屆。只可惜,席哈克對總統任期的調整並沒能緩解法國政壇左右兩翼的對立,而且直到馬克龍贏得此次大選之前,法國再也沒有總統贏得連任。

2007年,席哈克結束第二屆任期,同樣是右翼出身的薩科齊贏得大選,當選法國新一屆總統。

二、魔幻舞台

薩科齊的上台看似是法國右翼的成功,畢竟政權沒有落回到左翼手裡。正當薩科齊準備大展宏圖的時候,2008年爆發於美國本土的金融海嘯席捲全球。

還沒等法國人回過味來,希臘等國便在第一波浪濤中倒下了,歐債危機隨之爆發,接連兩記重拳打在了薩科齊政府臉上。由於此前右翼政府的舉債政策,致使政府赤字過高,沒有足夠的資金去搞公共投資來刺激經濟應對危機。

不斷蔓延的歐債危機

法國政府的補貼政策讓一些已經沒有競爭力的企業人工續命,在經濟危機到來時,這些企業再也無法堅持下去,法國工業產能也受到不小的影響。薩科齊當政的5年間,法國工業規模不斷萎縮。

法國一直將自己看作為是歐盟的政治龍頭,可歐債危機爆發後,經濟乏力的法國無力獨自救場,只得尋求德國的支持。默克爾主導的德國政府在經濟政策上與法國的意見相左,不想在歐盟框架內出錢救助破產的希臘等國。

薩科齊只得在經濟政策上一再退讓,接受了德國對歐盟經濟政策的影響,才最終換來了德國的支持。

希臘等國得到了救助,但薩科齊也消耗掉了法國選民對他的最後支持。2012年,奧朗德擊敗薩科齊當選法國總統,左翼再度執掌了法國政權。

薩科齊連任失敗

歐債危機的爆發以及中東難民潮的湧入都讓法國民眾不滿,標榜種族主義、反對移民的極右翼政黨的支持率不斷提升。在2012年的大選中,代表法國極右翼的馬琳·勒龐第一次參加了總統選舉。

在第一輪投票中,勒龐獲得了17.9%的選票,僅次於奧朗德和薩科齊。但依據法國憲法,如果有候選人在第一輪投票中獲得50%以上的選票,只有得票前兩位候選人可以進入第二輪投票。

位居第三的勒龐只能遺憾地退出了2012年的總統大選,但法國極右翼的崛起已是無法否認的事實。

奧朗德曾嚴厲批評薩科齊政府的各項政策,可當選總統後奧朗德才懂得「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的問題。由於法國政府囊中羞澀,無力收拾經濟爛攤子,經濟增長率降到歐債危機爆發後的最低點。奧朗德的支持率一路降到4%,他本人乾脆放棄了連任。

奧朗德也連任失敗

薩科齊與奧朗德連續兩任法國總統連任失敗,固然有外部經濟危機的因素。但法國政府政策失靈、債台高築,左右翼政黨輪替又讓政策不斷搖擺,這些都讓虛弱的經濟雪上加霜。經濟的疲軟反過來進一步斷絕了兩位總統的連任夢。

雖然自己擺爛,但奧朗德沒有忘記法國左翼的「政治大業」,他推出了與自己私交甚好的青年左翼政治人物馬克龍參加2017年總統大選。此次馬克龍面臨的最大對手是捲土重來的馬琳·勒龐。

馬琳·勒龐

馬克龍拋棄意識形態的限制,以靈活實用的政策吸收了左右兩派政治觀念,使得兩派選民都能在馬克龍身上找到歸屬感。勒龐的政治主張多與馬克龍相左,她反對自由貿易,提倡貿易保護主義,並且堅決反對歐盟與全球化,反對移民。

這一次,勒龐進入了第二輪,與馬克龍展開了終極對決。但其他法國政黨並不希望政治目標偏激的勒龐上台,因而紛紛支持馬克龍,最終馬克龍以66%的得票率完勝勒龐。

馬克龍執政期間,大力支持全球化,反對通過貿易保護和單邊關係來保護中低端的工作崗位,並且大幅減稅。在新冠疫情中,馬克龍投入超過5000億歐元用於恢復法國經濟,並且承諾不增加稅收。

2017年大選,馬克龍擊敗勒龐

不過,馬克龍的經濟「成績單」遠非完美,不足之處也有不少。他上台前曾承諾削減12萬個公職崗位,但這觸及了公務員們的切身利益,在巨大阻力面前改革未能完全推行。

同時,法國財政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在2020年達到61.8%,位居歐洲乃至世界較高水平。

法國財政預算節流未達到預期,赤字水平居高不下。民眾們反對增加燃油稅的和削減公務員並且延後退休的政策。演化成2018年的黃背心運動和2019年的大罷工。

三、左翼型男 VS 右翼魔女

2022年,法國新一屆總統大選的號角吹響。馬克龍在過去5年的政績,尤其是經濟發展上實在是缺乏亮點。勒龐則放棄了部分極端觀點,吸引了一部分中間選民的支持。

從地域分布上來看,在反全球化浪潮和民粹主義橫行的國際局勢中,勒龐的主張為她贏得了大量來自法國北部、東南部沿海以及農村地區的支持者。

因為馬克龍政府對農民階層的保護並不夠,移民潮的湧入更讓他們感到了「資源被侵占」的危機感,進而衍生出民粹主義。

2022大選結果(黃色地區主要支持馬克龍,藍色地區主要支持勒龐)

馬克龍則以法國中西部的大城市為基本盤,馬克龍的「弱化」與勒龐的「強化」,讓2022年的法國大選充滿變數。

在擊敗傳統左翼候選人梅朗雄、「超級右翼」候選人澤穆爾之後,馬克龍再度與勒龐在決賽圈相見,這不免讓整個西方都為之緊張起來。

在西方與俄羅斯博弈加劇,難民問題不斷加重的大背景下,奉行民粹主義,反對外來移民和穆斯林的勒龐讓西方領導人們無法接受。

更要命的是勒龐還很親俄,宣稱上台第一天,就要退出北約。作為歐盟領頭羊,美歐等國不想看到勒龐這個「瘋女人」執掌法國。

高漲的民粹主義運動

早在4月10日第一輪大選前,美國媒體就披露,拜登政府不僅擔心俄羅斯干涉法國大選,還害怕「普京支持者」勒龐如果當選,將動搖西方反俄聯盟,這將使俄羅斯取得俄烏衝突以來的「最大勝仗」。

美國政府直接將外國總統候選人定性為「普京支持者」是十分罕見的,足見美國對此事的焦慮。可現實狀況偏偏向西方國家不願意看到的情形發展,首輪投票過後,馬克龍以27.6%的支持率挺進第二輪,極右翼領導人勒龐以23.4%的支持率緊追其後。

投票前的支持率民調,馬克龍和勒龐位居前兩位

4月24日第二輪選舉前,德國總理朔爾茨、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和葡萄牙總理科斯塔,更是聯合在法國《世界報》發表文章,痛批勒龐反民主,聲稱「想要一個維護歐洲共同價值觀的法國」,他們「希望」選民們選擇馬克龍為法國制定的道路。這種點名道姓的批駁,不知道算不算干涉法國的內政呢。

西方各大媒體悲觀預測,最終的得票結果可能是51%(馬克龍)對49%(勒龐)。也就是說,稍有不慎,馬克龍就要帶著行李離開愛麗舍宮了。

普京會見勒龐

關鍵時刻,被歐美等國稱為「勒龐的支持者」的普京為馬克龍送上了一記助攻。俄烏戰爭的爆發勾起了法國人腦海深處的冷戰記憶。

雖然勒龐與普京並沒有實質上的政治合作關係,但西方國家給她打上的「普京支持者」標記被不斷放大。部分中間選民開始倒向馬克龍。

與此同時,馬克龍一方面呼籲美國以及北約尊重俄羅斯,因為俄羅斯也是歐洲和平架構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在與美國總統拜登、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通話中同意加強已經對俄羅斯實施的制裁,支持烏克蘭和澤連斯基。

由於俄羅斯對制裁它的國家進行反制裁,減少天然氣的出口,並且強制使用盧布購買俄羅斯的化石燃料導致歐洲能源價格的上升,這時馬克龍之前對於核能源的重視以及對於核電站項目的重啟或許可以緩解法國的能源危機。

核電在法國的電力供應中占相當大的比重

最終,馬克龍以58%的得票率贏得大選。整個歐洲似乎都大舒一口氣。作為歐盟的雙駕馬車,德法兩國在歐盟的發展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馬克龍的勝出或許是歐盟當下最希望聽到的消息。

德國總理朔爾茨,難以掩飾自己內心的激動,立刻用法文發推說:恭喜,恭喜,親愛的馬克龍總統,你們的選民今天也向歐洲發出了堅定的承諾。我很高興我們將繼續保持良好的合作!」

默克爾時代,法國和德國在歐盟中分別負責外交和經濟的角色使得在歐盟面對歐美,中歐,俄歐問題時可以平衡各方勢力。

雖然只上任一屆,但馬克龍與默克爾的配合很好應對了許多危機,使得馬克龍在默克爾卸任之後向默克爾頒發勳章並且致謝。後默克爾時代,朔爾茨拿過接力棒。

與默克爾時代不同,由於默克爾的聯盟黨的落選,新政府成功由三黨組閣,但三個政黨在許多議題上存在巨大分歧,這個時候德國總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默克爾與舒爾茨

作為默克爾的接班人,朔爾茨的確也有著「默克爾式」的低調實用主義。冷靜、沉穩是朔爾茨給外界留下的印象,漢堡《時代周報》曾給了他一個至今還在流傳的外號——朔爾茨號機器人(Scholzomat)。

雖然執政風格可能有所不同,但朔爾茨和馬克龍可能都以實用主義的方式處理問題。

例如一方面德國向烏克蘭提供武器,打破了德國多年不向交戰區提供武器的傳統,但另一方面未來德國的行動還是會基於歐盟內部的討論,並且自身極度依賴俄羅斯能源的德國也在積極聯繫俄羅斯的能源進口問題。

德法領導人會晤

法國作為歐盟的話事人,必然需要在一些戰略問題上做出抉擇,例如歐盟一體化問題,美國霸權問題與俄烏戰爭問題。可以看出的是,現階段無論是德國還是法國都無法在中美俄博弈中獨善其身,必須要運用歐盟整體的力量。

馬克龍提出的「戰略指南」,讓歐盟共同防務「進入更具操作性的階段」可能是歐盟能採取的最務實的策略。朔爾茨與馬克龍的合作可以指導歐盟走向務實主義的路線,在紛繁複雜的國際局勢中試圖獨善其身。

法國將在2022年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此前馬克龍承諾將推動歐盟的戰略自主性;「重振、強大和歸屬感」。德國的重心可能仍然是擔任歐盟中經濟發動機的角色,而政治和外交上的話事人仍然是法國。

所以這次法國大選不但決定了法國今後的走向,更是決定了歐盟的未來方針。

德法是歐盟的兩架馬車,需要馬克龍這個「穩當」的馭馬人

馬克龍與勒龐的對決告一段落,但法國右翼在政壇的影響力得以擴張是不爭的事實。

馬克龍的當選並不意味著他受到了多數法國人的支持,只是在兩相對比下,法國選民只能矬子裡面拔將軍。但萎靡不振的經濟、居高不下的失業率以及無法解決的難民問題,這都考驗著馬克龍的執政水平。

如果在這屆任期中馬克龍對上述問題給不出合理答案,在下一屆法國總統大選中,我們或將看到極右翼更猛烈地反撲。

畢竟,勒龐的支持仍在提升,她在大選後也表示「我不禁感到一種希望……大選結果證明了法國人民對他們(指馬克龍和其他歐盟國家領導人)的極大不信任,也證明了人們普遍渴望發生巨大變化的願望。」

勒龐在敗選後聲稱「這是一次輝煌的勝利」

這種渴望變化的願望會不會在5年後幫助勒龐問鼎總統寶座?

一切,還要看馬克龍接下來5年的答卷。

左右對決的法國政壇

作者|碧落清遙、東北老狗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編|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a7065f4b6d21be2e60862001992cf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