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寧夏石嘴山市紀委監委派駐石嘴山市大武口區長勝街道潮湖村第一書記 蘇長林
2021年7月,我來到潮湖村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後,為摸清底數情況,我和另外兩名駐村工作隊員挨家挨戶上門走訪,一輛「其貌不揚」的電動車成了每日出行的標配,陪著我走街串戶、挨家尋訪,不到兩年就跑壞了兩個電瓶。
蘇長林(右)在監測戶郭占軍家蔬菜大棚講解蔬菜常見病防治知識
「蘇書記,快進屋喝杯熱茶。」遠遠看見我騎著電動車,經營馬記羊羔肉餐廳的村民馬金才迎了出去,熱情地招呼我進店。一杯熱茶上桌,伴著茶杯里緩緩升起的熱氣,我倆聊起了家常。
這是一家街邊小店,店主馬金才夫婦用心經營了十幾年,紅火的生意讓兩人幹勁十足。近幾個月,店裡用上了自來水,經營更方便了,馬金才打心眼裡高興,「做餐飲用水多,這幾年店裡泡茶、做飯、洗刷用水全靠我用三輪車到外面拉,幾個大塑料桶全裝滿也剛夠用一天,四處找水的日子著實不好過,多虧蘇書記幫我們解決了大難題!」
原來,潮湖村的管道網修建於三十年前,因管道老化,年久失修導致管內漬污管徑變窄,水壓減小,而增壓又會致使管壁破壞。因管道線路複雜冗長,維修經費成本高,村級財務保障難度大,幾年前故障後一直未得到有效解決,一百多戶500多名居民吃水都要到村外兩三公里的地方拉運,村民吃水用水難就成了當前緊要的問題。了解到情況後,我當即查詢了解政策,多次與有關部門對接。得知大武口區政府部門因經費有限不能一次性解決,便與石嘴山市雙包雙聯單位領導對接,如實反映現實問題,並邀請單位領導到村裡實地考察調研……前期一系列對接協調完成後,施工開始了,改造建設工作需要群眾「團結共建」,我與村書記一起攜手協調,做好群眾工作。歷時兩個多月,在上級領導的鼎力支持和全體村民的配合努力下,人飲水管網改造順利完工。
管網接通,村民結束了五年來吃水靠拉的歷史,長期接水拉水的愁怨被通水的喜悅取代,心中更是充滿了感激。
潮湖村的地域面積較大,又處於城鄉接合部,十個生產隊一千四百多戶居民居住於潮湖雅苑和上中下莊子,一戶兩宅是最普遍現象。村中的兩個市場一條街是該村主要產業,但又因地理位置特殊,形成了本村居民與外地商戶雜居的現狀。活躍的市場貿易刺激了潮湖村的經濟發展,但也給潮湖村的環境治理帶來了新的課題和難題。駐村後,我與村書記商議後主動攬下環境治理工作。我騎著電動車走村串巷,每天四五十公里的行程,轉遍每個村落,帶著六名保潔人員就村域內衛生進行清掃,組織運輸車輛進行清運,全村二十九個臨時垃圾點每月清理的垃圾就有兩三千方。
颳風下雨無阻,陽光烈日無懼。駐村沒幾天,就曬黑曬脫了皮,保潔人員也打趣我是「老黑書記」。起初,村民們不知曉我是駐村書記,看著我開拖拉機清運垃圾、開掃地機清掃路面、拿著鐵鍬平整路面,把我當成公崗人員中的保潔隊長,總是「隊長、隊長」的稱呼。風裡來、雨里去,我把村子當成自己的家,村民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全情投入工作,換來的是日益向好的農村人居環境。
駐村工作近兩年,我帶著駐村工作隊員和村「兩委」一起,排查問題、化解矛盾,回復各類信訪百十餘件;協助解決居民飲用水問題,幫助村民協調辦理孩子入學就讀問題,對接有關部門整治轄區路段兩側車輛亂停放問題,幫助村子協調免費辦理取水證……兩年來,我漸漸認識到,要想做好駐村工作,就得「俯下身」「沉下心」「抬起頭」。駐村工作直面群眾,得放下機關幹部的身架,問計於民、問需於民,以此推動各項工作開展。身上的擔子很重,面對的事情紛繁複雜,要有足夠的耐心沉著應對,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堅定信心,勇於迎接挑戰,在不斷磨鍊中自我成長、助村發展。(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文攀 採訪整理)
[ 責編:徐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a6b58c37c6fa1fc1757709f654050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