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中的「你要做什麼?」,
在東北話中是「幹啥」,
在四川話中是「搞哪樣」。
而有一個地方的人卻結合兩種方言,
說的是「干哪樣」,
這個地方就是四川省攀枝花市。
攀枝花是全國唯一用花名命名的城市,
當地人說的話混合西南方言和東北口音,
是四川方言里的一朵奇葩。
能開出這麼一朵花的原因,
得從這座城市是怎麼來講起。
攀枝花,也就是木棉花。
攀枝花是全國最年輕的城市之一,
僅僅比深圳大十來歲。
1964年前,這裡什麼都沒有,
只有7戶人家和1棵樹。
樹上開著火紅的攀枝花,
人們喜歡它怒放的生命,
於是給這地方取名「攀枝花」。
上世紀50年代,
地質學家在這裡發現大鐵礦,
原本默默無聞的偏遠村莊,
突然獲得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
新中國成立之初,工業發展嚴重不平衡:
工業70%在沿海,只有30%在內地。
為改變這一局面,
加上當時國際局勢帶來的戰備需要,
國家下決心進行「三線建設」,
把工廠從沿海一線,
分散到內陸大山里。
攀枝花市位於雲南和四川交界,曾用名「渡口市」,直到70年代改名為攀枝花市。
攀枝花是我國礦產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之一。
在這一片7440平方公里,
不足國土面積1/1000的土地上,
包括全國兩成的鐵、
世界儲量第一的鈦和世界第三的釩。
這樣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
讓攀枝花得到了共和國的厚愛。
1964年5月,
安靜荒蕪的村莊,突然間沸騰起來。
一句「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號召,
吸引十多萬的年輕人、工人和知識分子。
他們背起行囊離開家,
來到地無一里平的金沙江畔,
建設大型鋼鐵基地。
滿載熱血青年的大卡車,一輛輛開進攀枝花。
迎接這批青年移民的,
除了崇山峻岭,
還有日以繼夜的艱苦。
1965年, 10萬青年人進山安營紮寨。
他們住席棚子,喝泥巴水,條件十分艱苦。
當時一個17歲的雲南姑娘,
最大的希望就是吃上一碗乾淨的白米飯。
那一年,他們製造了一聲巨響,
將山坡炸開,推平成4個台階,
硬是在2.5平方公里的狹窄空間,
「放下」原需9平方公里的攀鋼。
那塊坡地,暱稱「弄弄坪」,
據說是取「弄弄就平了」的意思。
翻天覆地的變化,說得輕描淡寫,
攀枝花初代建設者的霸氣,可見一斑。
1970年出鐵,1971年出鋼,1974年出鋼材,
在深山峽谷中,在全國同類鋼鐵企業中,
這種神速都是從沒有過的。
青年們的Flag沒有倒下,
攀枝花的建設也就邁開了腳步。
攀鋼集團。
如果你能在50年前去一趟攀枝花,
就會得到這樣神奇的體驗:
坐公交時乘務員用天津口音報站;
去政府部門辦事聽到一口京片子;
在路邊吃面,老闆給你澆上巨辣的臊子;
傍晚6點下班,成群的東北人從廠里湧出來。
1965年至1978年期間,
數十萬移民從全國28個地方來到這裡,
撲在攀枝花特區的建設中。
上世紀八十年代,
鋼鐵給攀枝花帶來輝煌。
站在河門口十字街頭,
你能看見這座廠礦城市的繁華。
當時的廠礦、企業效益都不錯,
來趕街的人總是大包小包往家裡拎,
很讓事業單位的人羨慕。
當時攀鋼工人的身份,
約等於生活無憂的社會精英。
鋼鐵也讓攀枝花人嘗到了苦澀。
到90年代,鋼鐵價格一路下滑,
當時白菜2元1斤,而鋼鐵卻只賣8毛1斤,
產能過剩逼著中國西部最大的鋼鐵廠轉型。
這時候,攀鋼人抓住國家高鐵發展的時機,
將重新騰飛的機會押在了高鐵鋼軌上。
百米鋼軌生產線,全世界僅有3家企業能有這樣的規模的生產線。
一列高鐵每小時300公里速度前進,
如果軌道上有兩根頭髮絲直徑的凸起,
軌道和車輪產生的衝擊力,將達到7噸,
這個力量對於高速行駛的列車,
絕對是個災難。
高鐵百米鋼軌的表面誤差必須在0.2毫米內,
這道世界性難題被攀鋼攻克了。
目前攀枝花承包了全國2/3的高鐵百米鋼軌,
每一天可為中國高鐵提供5萬米長的鋼軌。
儘管為中國高鐵提供軌道,但攀枝花目前還沒通高鐵。
從一座鋼廠開始,
攀枝花人在山上造城。
地表溝壑縱橫、連綿起伏,
這裡的房子都是隨性而建,
不會刻意去和其它建築對齊,
或者營造一條漂亮的天際線。
跟重慶相似,
攀枝花是一座不折不扣山城。
幾乎每一個建築的地下,
都是陡峭的斜坡,或是懸空的墩柱。
攀枝花市中心曾有一個廣場,
整個梯道有244級台階,
這硬核坡度顛覆著廣場的固有認知。
每3段路就有2段是坡道,
上下坡是當地人逃不掉的必修課。
改造前的大梯道廣場。
跟重慶不像,
這裡的跨江索道不載人,而是運煤。
這座城市最初是為生產服務的,
城區的規劃也是按照礦區來劃分的。
只要能到達礦產所在的地方,
都會配套建設最頂級的工程。
在雅礱江的下游,
二灘水電站已佇立了18年。
懸崖峭壁上,一般很難建地面建築,
於是,設計師們挖開山肚子,
將水輪發電機安裝在地下洞室里。
就這樣,這座氣勢恢宏的水電站,
有效緩解了西南地區的電力緊張。
整個廠藏在尖山腳下的花崗岩山洞裡,
外面只露出一個煙囪,
充分體現了三線建設的布局原則。
60年代,中央要求三線新建企業,
要適應現代戰爭的需求,
遠離大城市,分散布局,
高科技高尖端的東西,
不僅進大山,而且要鑽山洞。
通往503電廠的隧道入口。
電廠距離攀枝花市區15公里,
從1967年開建。
用了4年多的時間,
從山肚子裡掏土石方,
最後建成一座大型電廠,
總面積相當於3個標準足球場。
30多年來,洞內滴水不漏,堪稱奇蹟。
不走近隱蔽的洞口,
無論是從陸地還是飛機上,
都無法察覺這裡隱藏著一座電廠。
它是我國唯一的地下戰備火力發電廠,
也是「三線建設」的絕佳見證。
關停前的503電廠內部。
成昆鐵路穿越攀枝花,
要面對許多地質災害的威脅,
但這個工程是三線建設的核心。
為了克服地勢落差,
建設991座橋樑,開鑿隧道427座。
一位社會學家說,
成昆鐵路和攀鋼建設,
至少改變了西南地區2000萬人的命運,
使西南地區整整進步了50年。
成昆鐵路金沙江大橋。
深淵裂谷,兩江合流,
在自然雄奇之前,人不過是一點微塵;
宏偉水壩,飛架橋樑,
在工業機器之中,人也不過是一個齒輪。
攀枝花在亞熱帶地區,卻盛產熱帶水果。
每年6月開始,廣西、海南芒果接近尾聲,
攀枝花芒果才姍姍而來。
6月,紅貴妃和金煌芒果成熟,
7月,吉祿開摘,
最晚的要到8月後才陸續成熟,
這就是攀枝花最有名的凱特芒果。
整個夏天和秋天,
攀枝花的田間地頭全是芒果,
大街小巷是排成串的芒果。
芒果的味道,飄揚在風中。
長按上圖,掃描二維碼,直接購買攀枝花芒果。
拿著這裡產的凱特大芒果合影,
比用咖啡杯,還要顯臉小。
這裡的芒果也特別甜。
攀枝花芒果甜度一般為17%,
比其它產區同品種的甜度都要高。
這都得益於攀枝花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
芒果成熟的季節。
攀枝花在四川和雲南的交界處,
攀西大裂谷的中斷。
受乾熱河谷的影響,
這個位於北緯26度附近的城市,
擁有獨特的南亞熱帶氣候,
年平均氣溫21℃左右,
跟西雙版納景洪市差不多。
乾熱河谷是橫斷山區的氣候特點之一。季風經過山脈時,沿迎風坡上升冷卻,發生降水。過山後,空氣沿背風坡下沉,溫度升高,致使河谷產生乾旱現象。正是這種又干又熱的生態,使得攀枝花能種熱帶水果。
攀枝花全年陽光充沛,
芒果花期沒梅雨,果期沒颱風,
光照強,晝夜溫差大,
每一顆攀枝花芒果,
都能在充沛的陽光下,
積攢一身純純的果糖。
不僅僅是芒果,
火龍果、番荔枝、牛油果……
這些原產於熱帶的水果,
也都在攀枝花落地生根,
結出漫山遍野的香甜果實。
攀枝花也產荔枝。
有人這樣形容攀枝花:
「北方的陽光,南方的溫度,
印度洋的氣候」。
只是,一座工業城市適合度假,
你確定不是在開玩笑?
過去50多年來,
礦產開發支撐起四川最高的人均GDP,
同時也給攀枝花的生態帶來了沉重負擔。
2004年,這山城入圍「十大空氣污染城市」,
老百姓調侃說「西區待一天,吸進一塊磚」。
在那段時間,人們心頭盤算的,是逃離。
定了方向,馬上行動,
就像當年三線建設那樣斬釘截鐵。
如果大山阻擋挖礦的路,就把山炸開,
如果礦山污染妨礙城市的轉型,
就把礦關停。
於是,攀枝花關停小礦山、小鋼廠100多家,
退出煤炭產能600多萬噸。
在這片河谷,從來都不缺乏決心和行動力。
去攀枝花過冬的候鳥老人,裡面有人是從北京過去躲霾的。
以前,攀枝花的天空總是灰濛濛的。
現在好了,隨時都是藍天白雲。
去年有13萬老人去攀枝花過冬,
其中成都人要占一半以上。
你在成都濕冷寒風中穿著襖,
我在攀枝花夏日炎炎里露著腰,
這是兩地過冬的真實寫照。
因此,成都人最巴適的冬天,
不在成都,而是在攀枝花。
當然前提是,身處海拔1千米的地方,
你不會動輒噴鼻血。
攀枝花並不太適合建城市。
有人說,這樣生態薄弱、地震頻繁的地方,
應該由它自生自滅。
然而,歷史沒所謂的應該不應該。
當共和國急切需要鋼鐵,
這裡恰好發現鐵礦,
一切的發生超乎想像,又理所當然。
於是,一座龐大的工業城市,
從荒山峭壁間站了起來,
用地底的豐厚礦藏,支撐起「中國速度」。
當世界潮流發生轉向的時候,
攀枝花再次做出超乎想像的抉擇,
整座城市一邊發展高尖端鋼鐵,
一邊轉型做康養城市。
在跨越金沙江這件事上,
攀枝花人有著迷之執著,
前後建成了11座大橋。
但願在高大山脈,斷裂河谷之間,
這座城市依然會繼續跨越更多的不可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ODYAmwBmyVoG_1ZK5FC.html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