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首發 | 從纏足到直播——開啟5G生活的小腳奶奶(黛安娜作品)

2020-11-17     Uni旅圖

原標題:獨家首發 | 從纏足到直播——開啟5G生活的小腳奶奶(黛安娜作品)

這是用鏡頭寫出來的一位小腳奶奶的故事——

時代且行且變,每個時代的人和故事,在後人看來,或者平淡,或者傳奇,或者嘆息一聲,或者令人回味。影像,是對過去的記錄,是和現在的對談,是給未來的記憶。攝影師黛安娜跟拍的中國最年輕的小腳女人,從二十世紀蹣跚走到二十一世紀,烙印了一個舊時代,也折射出時代的巨變。從六七十年前的老照片,到奶奶溝紋縱橫的面龐,再到她直播帶貨的專注,確有見證歷史的滄桑感和見照如面的親切感。不是為了獵奇,而是追憶,不是為了譁眾,而是見證。

******

纏足的女人很多,並持續了一千多年的時間,這都是過去時了。而真正去拍攝這一題材的攝影師自古到今,少之又少……

美籍華裔攝影師 黛安娜,就是一位能拍出小腳女人精氣神的女性攝影家。

———著名人文攝影家 秦軍校

纏足的歷史發端於五代,迄今將近千年,放足的歷史始自清末,至今亦已過百年。直到了本世紀中期婦女解放的運動中,那自殘性質的裹足才算徹底斷絕。

不管千百年來纏足風俗怎樣殘忍與蠻橫,在今天看來,都已變得荒誕不經,甚至難以置信! 曾經遍及天下的小腳,已然寥落無機,如雨後殘雲,只待時代清勁的風不久便把它們乾乾淨淨地收拾而去。

———中國當代著名作家 馮驥才

******

從纏足到直播——開啟5G生活的小腳奶奶

Last bent foot In China

圖/文丨黛安娜 Photo/Article by Diana H. Dai

記得很多年前讀過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寫的小說《三寸金蓮》,作品就是以裹小腳的貧家女香蓮的命運為主線,給我們描寫了一位裹足女性的無奈人生。

著名人文攝影家秦軍校先生、李楠先生等,曾因拍小腳女人而揚名天下。

2020年10月,我獨自來到河北涉縣王金莊,探訪了那裡唯一一位健在的小腳奶奶曹戀沙。她也是中國還在世的最年輕的小腳老人。

一個從舊時代走過來的小腳老人,生活在貧困樸實的山村,除了農活以外,她還以手工縫製布藝補貼家用。

當高科技5G時代的衝擊力,波及到這個山村,小腳奶奶趕上了新時代的潮流,她跨出家門,走進網絡,面對世界,直播帶貨。這是一種穿越,更是一個絕無僅有的亮點。

以下就是我用鏡頭寫出的小腳奶奶的故事。

曹戀沙,1933年生人。4歲裹腳,10歲拆掉,12歲再裹時,骨頭已硬,每天都要用石頭壓住,她的腳在骨折、痊癒、骨折、痊癒的輪迴中定型。最終,硬把腳趾頭壓在了腳底下。

從此,曹奶奶成了走在自己腳趾上的人……

這真是 "小腳一雙,眼淚一缸」。

第一次見到曹奶奶,她是一個乾淨利索,步履正常的老人。

曹奶奶年輕時候的模樣。

出嫁後,與自己的婆婆小姑們的合影。

老照片,見證了中國古代的裹足文化的歷史。

兩張照片,跨越了60年。

四世同鄉,四世同村,四世同堂,曹奶奶無疑是這棵家庭樹上的根。

從舊時代走進新中國,一雙小腳跨過了不同的年代,見證了不同的時代。

家裡來了探訪的親人。曹奶奶迫不及待的拿出家裡的糕點禮品,送給他們。

其步伐,堪稱矯健。

來來往往的親朋好友,讓曹奶奶的四合院裡充滿了溫情和熱鬧。

送別的腳步,總是那麼不舍。期待親人的下一次探訪。

看著年輕一輩遠去的背影,石板路的小巷,成了連接幾代人的通道。

曹奶奶屋前的石街石道、石房石牆、石桌石凳、石碾石磨,在一抹陽光下顯得柔軟了一些。

奶奶身邊自己手縫的坐墊,似乎在等待著誰的到來。

從幾乎同一個年代走來的兩位老人,一位纏足,一位天足,她們的生活可能也因此有著非常不同的經歷。

奶奶育有五個兒女。兒女們都住在王金莊。 三年前,丈夫離世後,曹奶奶獨自守著這個四合小院。白天,兒女們都會進進出出,也不乏熱鬧。

院中的一口井,是家中唯一的飲用水來源。

劈柴

升火

燒飯

年近九旬的曹奶奶,仍是一位健康無恙、生活獨立的老人。

裹足起源於五代時期,傳到北宋已經把纏腳當做了一種美德。

其實,中國古代裹腳文化盛行,女子十八種纖纖玉足,滿足的是男人的心理需求和生理慾望。

非常直白地說,除了女人身上其他兩處私密位置,小腳被古代男人視為女人身上的「第三性器官」。

曹奶奶大約一周會洗一次腳。和奶奶朝夕相處多日,有幸記錄了她洗腳的全過程。

看到她用熱水泡著腳,掰開腳趾,搓揉著腳趾心那些緊貼在一起的皮膚,四個被踩在自已腳下的腳趾,畸形蜷縮在一起,那是怎樣的疼痛和委屈呀。

而踩在腳底下的腳趾甲還在正常生長,稍一長長就往腳底的肉里扣,行走時疼痛難以忍受,所以洗腳泡腳也是為了修腳。

裹腳,將布條平平整整一絲不苟地從腳尖五趾裹到小腿 再裹到膝下;最後,用細布條紮緊……

一雙小腳,一輩子都依賴著這裹腳布的相擁、擠壓,才能支撐住自己身體的重量。

"裹腳布」:白色粗棉紡布,手感粗硬,兩條,左右腳各一。每條長度,至少在2米以上 ,寬約3~4寸。

緊緊纏著密不透氣,自然,腳上的體氣都擠壓在一團。如果是數天不洗,縱然不是「懶婆娘」,那「裹腳布」「又長又臭」是勿庸置疑的了!

年近九旬的曹奶奶穿針引線,不用戴眼鏡,這不得不讓我跌破眼鏡。

親手縫製的精美繡花小鞋,作為飾物,也許這將是她留在人世的特有句號。

曹奶奶,仍然自給自足,靠縫製手工坐墊,補貼生活的基本開銷。

向來訪的遊客推銷自己縫製的坐墊。每月她也有基本的收入,生活上不無小補。

曹奶奶對電子產品從好奇,到了解,再到使用。可以說,她親歷、見證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歷史。

女兒靈琴拍下了奶奶正在和家人視頻的影像。

纏足,這一中國古代的陋習,讓曹奶奶經歷了一次身體上的「脫胎換骨」,這雙小腳伴隨她走過人生的風風雨雨。

而5G時代的到來,又讓曹奶奶經歷了一次生活上的"脫胎換骨"。她跨出家門,走進網絡,面向世界,直播帶貨。

曹奶奶走出貧困的山村,加入了直播帶貨的行列。

直播前的溝通,女兒相助在側。

曹奶奶知道,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是為了更好地面對鏡頭,面對客戶,面對世界。

試鏡

曹奶奶面對鏡頭,從容自如,娓娓道來。如果對自己的產品不熟悉,是不會有這份自信的。

結束了多日的拍攝,在這熟悉的石巷裡,曹奶奶一直念叨著:姑娘,下次再來,下次再來……

曹奶奶的生活直播還將隨著她的個人傳奇繼續下去……

花絮

她專心致志地縫,我專心致志地拍,這是我們第一次的合影。

奶奶見我不在,悄悄在我包里放了兩個蘋果,讓站在屋頂上拍照的我,拍下了這感人的瞬間。

奶奶為我做飯

錄製

黛安娜(Diana H. Dai)攝影小檔案

美國攝影學會會員

Photographic Society of America Member.

中國女攝影家協會會員

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會員

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資深簽約攝影師

港深珠澳攝影聯盟 主席團成員

2020年度人民攝影報明星攝影家

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

她是在美國學習工作生活近30年的美籍華人攝影師,從遊走世界的旅者,到專欄作者,從人像模特、平面設計師,到斜槓跨界涉獵題材廣泛的攝影師。

2019年,她憑藉作品《錯過》,斬獲全球華人旅拍大賽總決賽手機/無人機組總冠軍,並成為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資深簽約攝影師。

她的作品《取暖》入展2019伯奇杯中國創意攝影展,並榮獲全球攝影網手機攝影大賽二等獎、2020達蓋爾攝影金像獎。

她的作品《回家》榮獲香港第十屆全國攝影藝術展綜合系列銅獎,入圍華為新影像全球大賽終審評選。

她的佛系作品,在杭州靈隱寺《靈鷲飛來佛教藝術展》隆重展出,並全部捐獻靈隱寺永充供養。

……

對於攝影,她的理解是:「攝影最核心的要素,來自生活的積澱。和其他的藝術形式一樣,攝影是一種情緒的寫真,是用鏡頭在述說,是從不同的視角,用鏡頭尋覓常人看不到的深度和廣度。」

從黛安娜部分作品即可見其攝影題材和表達方式的多樣和不拘:

《錯過》

《取暖》

《回家》

《禱告》

《遐想》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禪問》

聲明:攝影師版權作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相關閱讀:

人文攝影家秦軍校:拍小腳女人名揚天下,一個用鏡頭記憶鄉土的人(uni旅圖微信公號搜索查看)

更多攝影故事瀏覽旅拍網www.travphotos.com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MXc1nUBxV5JH8q_h_J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