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五銖錢、康熙銅錢……走進潘保平家中,滿地古錢幣讓人大開眼界。每一枚錢幣下方,都仔細標註了名稱、年代……一目了然。今年70歲的潘保平,30多年來痴迷收藏古錢幣,至今已有6000多枚「寶貝」在手,稱得上是一位古錢幣的「千萬富翁」。對他而言,收藏古錢幣能學知識、長見識、了解歷史,讓人樂此而不疲。
自小喜愛 與錢幣結下不解之緣
「這是宋朝錢幣,這是漢五銖,這是一個琉璃錢幣……」走進潘保平家中,他熱情地從柜子里拿出收藏多年的寶貝,6000多枚古錢幣按年代依次排開,成了家中一道亮麗的風景。這些古錢幣幾乎囊括了中國各個朝代,說起這些「寶貝」潘保平如數家珍,眼裡都泛著光。
談起自己和古錢幣的「緣分」,潘保平說還要從雞毛毽子說起。「小時候做個雞毛毽子裡需要用到銅錢,那時候他就對古錢幣產生興趣,特別是對每枚錢幣上的文字,歷史充滿好奇。」潘保平說,當時家裡條件有限,不得不打消他這份興趣。
「這是我收藏第一枚古錢幣,到今年我才研究明白上面的文字意思。」潘保平說,上世紀80年代,參加工作後的他,一次周末到煙水亭閒逛,他看到街邊地攤在賣古幣,攤主取出一枚帶泥巴的古幣,對於這枚錢幣當時大家都不認識,他覺得很有意思,於是便買回去研究。從那以後,他就開始古錢幣的收藏,至今已30多年。
潘保平說,想要收藏古錢幣並不容易。剛開始時,由於對這個行業不熟悉,所以,他就買書自學古幣收藏知識,買了和各種工具書,還買了十多本歷史、地理以及搜索揭秘方面的書籍。在自學古幣收藏知識之後,他才開始了「尋寶」的歷程。
痴迷錢幣 四處淘「錢」覓珍品
「這些錢幣讓我魂牽夢繞,要是淘到心儀的古錢幣,我會興奮好幾天。」潘保平笑著說,「尋寶」的過程中,一枚枚造型別致的古錢幣令他「陶醉」,不少人喊他「錢迷」。
一到周末,他便會到古玩市場轉悠,在地攤上淘古錢幣。要不就是到農村尋找,如果聽到有人撿到或從地里刨出什麼東西,他就掏錢買回來。隨著對古錢幣的研究越來越痴迷,潘保平開始有針對性地往外跑,到九江周邊各地錢幣收藏市場淘寶,景德鎮、南昌等城市都留下了他淘「錢」的足跡,經常是把身上的錢全部買了古錢幣。
每一枚淘來的古錢幣,潘保平都要再按書上的圖示來對照實物,辨別真偽。查閱古錢幣雜誌,增長古錢幣知識。「開始是好奇,買回來研究,從中了解錢幣的故事,進而了解中國的歷史,很有意思。如果是假的,也沒什麼,就當給自己積累經驗。」潘保平說,這是他收藏的心態。
「淘『錢』可真是難,有的需要要耗上半個月,有的需要五六年時間。」潘保平告訴記者,他為了收集一套宋朝錢幣,苦苦「熬」了五年時間。 出手快、准、狠,這是他多年「淘寶」秘訣,就連他的「心頭寶」也是這樣淘來的。說起自己心頭寶的來歷,他用了「緣分」一詞概括。有一次逛舊市,他偶爾看到一枚古幣,錢文尤為特別,意外對了眼緣便買回來。讓他頗為自豪,去年他帶著「心頭寶」去參加鑒寶節目,珍貴的古幣一露面,大家都稱讚。
在他收藏的古錢幣當中,珍品不在少數,為了能保存好這些古幣,潘保平為每一枚錢幣量身製作了保護外衣,並標註好時間和來源。
琢磨古錢 讓晚年生活充滿樂趣
「這些不只是錢幣,更是藝術品。」手裡一柄放大鏡,桌上一堆古錢幣,仔細地一枚一枚查看著手指間的古錢。通常,這是潘保平一天的開始,也是一天的結束。端詳古錢,琢磨古錢,他從來也沒有煩過。
退休後,潘保平將更多的精力轉移到對藏品的整理和歸納中。每一枚古幣都是一段故事,每天他暢遊在歷史的長河中,好像開闢出一片新天地。
「3 0多年來,我鍾情於古幣收藏,只買不賣,純屬個人愛好。收藏這些錢幣,讓我的晚年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潘保平說,收藏古錢幣不僅豐富和充實他晚年生活,而且還能學知識、長見識,讓人樂此而不疲。他加入九江市職工收藏協會,與志同道合的錢幣愛好者交流心得,也讓他學到許多新知識。
「通過收藏、查找古錢幣資料,慢慢了解中國的歷史,體會到了古幣反映出中國政治、社會、經濟發展史,了解到中國古幣鑄造、流通的歷史,收穫諸多樂趣,找到晚年生活的精神寄託。」潘保平坦言,年齡大了時間多了,更要有了愛好,生活充實人也不容易老。除了收集古錢幣,他還愛好收藏奇石、玉石等,每天忙得不亦樂乎。
如今每周潘保平依舊外出「淘寶」。「每個古錢幣都有一段故事,它們是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不懂歷史的人欣賞不了它們的美。」潘保平說,希望能夠將自己收藏展示出來,讓更多人了解古錢幣文化。
(九江報業融媒體記者 金璐 文/攝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IUhVXkB9EJ7ZLmJ4B-h.html